无人注意的角落,今年4月,蜜雪冰城开出中亚首店,位于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的Forum商场。
生活在阿拉木图的中国人纷纷赶来打卡。三成华人客群,加七成本地顾客,这家蜜雪冰城实现了试营业首月43万元人民币的营业额,比预期翻倍。
不久之前,这家商场里还开了一家中文KTV。你甚至能在“雪王”附近,找到一家兰州拉面和卖云南过桥米线的店铺。网友们一边感叹“妈妈,人生是旷野”,一边认清了现实,“旷野上也都是中国人”。
图片来源:@Sin Nombre
中亚,正在成为中国快餐连锁企业出海的新目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中亚,寻找新的搞钱机会。与此同时,留学生们也盯上了这里。
曾经,留学的主流目的地是欧美。近几年国际局势和就业形势快速变化,大家逐渐发现,高昂的留学费用未必能置换一个更确定的未来,留学欧美逐渐失去性价比。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25出国留学蓝皮书》显示,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演变,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正逐渐趋于多样化。低调的“中亚”成为了一个新的留学热门选项。
一位正在吉尔吉斯经济大学读硕士的女孩在社交媒体上夸赞:“吉尔吉斯斯坦,简直就是穷光蛋的留学天堂。”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人气最高的要属哈萨克斯坦。
根据哈萨克斯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数据统计,2024年,当地外国留学生人数超3.1万,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翻倍,从2020年的977人增至2024年的2089人。
在这背后,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化、中国与中亚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也有留学家庭的“消费降级”、中亚各所大学世界排名提升的影响。
无论如何,中亚正在成为一个特别的“性价比之选”。
1
在斯坦国留学:那么慢,那么美
轿车慢悠悠开过龟裂的柏油马路,居民楼是方正的苏联风格,外立面的涂料开始剥落,还有交错的电线把天空分成密密麻麻的小块,像是穿越回了记忆中的老城区……乍一看,这里就像中国的三线城市。
中亚的城市景观。这里是亚欧大陆的中心。五国都用自己的民族命名,“斯坦”意为“土地”。“斯坦国”都兼具壮阔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历史遗迹,有着曾经作为丝绸之路要冲的锋芒。图片来源:@淮野枫叶酒
@乔治学长在吉尔吉斯 正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读研究生。在他的Vlog里,比什凯克的街景如此眼熟。但镜头一转,眼前是巨大的清真寺、阿拉套广场的列宁雕像,以及远方壮阔的天山雪线。
图片来源:@淮野枫叶酒
@淮野枫叶酒 坐飞机越过天山山脉,远赴吉尔吉斯斯坦读书。这里的天气会“一秒入冬”,她一边冷得跺脚,一边拍下很多苏联风格的建筑。
阿拉套广场竖着中亚最大的国旗,这里的鸽子不怕人,闲时她还能在ла-Арча公园(阿拉阿查国家公园)看到戈壁、溪流和胖乎乎的松鼠。
公园里的小松鼠。图片来源:@淮野枫叶酒
从地缘位置上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和地区中间的地理位置,是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丝绸之路途经此地。
中国留学生在这里感受到的生活缓慢而悠闲:网络、外卖、快递都慢。即使是最快的4G网络,也会出现卡顿和断网,外卖送达时长更是中国的两倍。路上的行人走得慢,机构的办事员走流程更是如此。
但这不代表“斯坦国”还像大众刻板印象中那么落后。
正在哈萨克国立大学读博士的彭然在接受《霞光社》采访时提到,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有成熟的电商购物应用和类似于蜂巢的储物柜,“甚至街边的乞讨者都会举着自己电子钱包账户的一串数字”。
2024年,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是1.43万美元,略高于中国。
当地人的幸福感也很强。根据联合国《2025年世界幸福报告》,哈萨克斯坦幸福指数排名43,乌兹别克斯坦排名53,都高于中国的第68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影响使得中亚的世俗化程度远超其他穆斯林国家。这意味着,这里女性的生存空间要宽广的多。早在2014年,哈萨克斯坦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就已达到30%,超越男性。这里的女孩们日常可以自在地逛街、喝奶茶或在酒吧小酌一杯。
正因如此,在很多学生眼中,留学中亚的生活与国内别无二致。
在阿拉木图的中国超市,他们可以买到各种中国调料、茶叶、旺仔牛奶,还有烤肠和瓜子。中国餐厅里还有地道的大包子和肉夹馍。中国元素在中亚越来越丰富,留学生们可以轻松吃到中餐、试住中国酒店,逛中国超市、在KTV里大唱中国歌。
唯一的困扰是语言。一个石河子大学俄语系女孩介绍自己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布科托夫大学的交换生活:“我们每天被俄语“环绕”,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需用它交流,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好在当地同学对中国人足够友好,哈萨克斯坦的朋友鼓励她:Никогда не стесняйтесь(永远不要害羞)。
在当地学习语言。图片来源:@淮野枫叶酒
2010年,旅行作家刘子超开始了自己的中亚之旅。在漫游过中亚五国,穿越瓦罕走廊和帕米尔无人区后,他把中亚称作“失落的卫星”。这是指当曾经庞大的帝国轰然崩塌后,中亚“如离轨的卫星,迷失了方向,在全球化的边缘与大国的夹缝中校正着自己的轨道”。
刘子超猜测:“中国的崛起将会改变这里的引力,为中亚带来不同的前景。”在旅行中,他已经目睹了这个进程的萌芽状态。
显然今天,这块曾经迷失的地方,已经足够承载留学生们细腻的生活。
2
学费低、申请难度小,
中亚成为“留学界的蜜雪冰城”
“塔吉克斯坦,是留学界的蜜雪冰城。”
社交平台上,一家急于招揽生意的塔吉克斯坦留学中介如此吆喝。
这不算夸张。大部分中亚大学的学费接近国内一所三本大学的学费,仅是欧洲的三分之一。以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为例,本科学费是每年8000到1万元,而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的硕士项目一年的学费在3万到4万之间。
《2025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2024-2025学年,中国留学生总数预计达到85.6万人,同比增长8.3%。其中,42%的留学家庭的年收入水平低于30万元。
对于家境一般,但有留学打算的家庭而言,选择中亚能够很好缓解留学带来的经济压力。
《2025中国留学白皮书》
正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念新闻学研究生的@yyy 算了一笔账:一年3.5万元的学费,三千左右的往返机票,一万搞定中介和签证,再加上房租和其他生活费,读一年制的硕士,十多万足以应付。
反观欧美等热门留学地,成本却一涨再涨。英国最昂贵的伦敦地区,学费加上生活费,每年的费用在50万人民币左右。2024年,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每年人均开销已经高达5.2万美元(约37.3万人民币)。如果是名校更贵,2025-2026学年,美国排名前50的学校一年的学费大多都超过7万美元。
高昂的费用意味着更高的断供风险。近年来大量留学生遭遇断供,遍及英、美、澳以及北欧。为了生存,断供的留学生们只能努力做家教、送外卖、当服务员以维持学业。相比之下,价格低廉的留学国家不失为一个安全的选择。
除了机票和学费之外,中亚的物价也颇具竞争力。首都比什凯克的物价接近中国的三线城市。
这里有每公斤5到10元的牛羊肉,2元一杯的格瓦斯。有留学生分享,当地900克的酸奶卖7.5元,一份炒面加一碗羊肉土豆汤售价48元,俄语入门培训班则是每月500元左右。@乔治学长 在吉尔吉斯斯坦正常生活一天,花费仅需94.25元人民币。
租房也是生活费支出的大头,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中亚的房价水涨船高。
以阿拉木图为例,当地很少看到现代精装房,大多都是老破小,房租也贵。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如果合租预算在2000以下,学校方圆五公里连老破小都别想。”如果想要租下两室一厅,价格则可能超过七千元,相当于国内一线城市的租房价格。
雨后的街道。图片来源:@淮野枫叶酒
除了价格低廉,中亚大学也以申请难度低而著称。即便是中亚最好的大学——2026QS世界大学排名166(高于国内同济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申请门槛也比英美的热门大学低了不少。
最难的语言关在这里不是什么大问题。中亚的大学通常不要求留学生熟练使用俄语或本国语言,对英语要求也不高。除了部分全英授课的项目会有托福或雅思的硬性要求,大多学校和项目则只需要准备英语面试。
面试要求也不算高。一位申请了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的留学生现身说法:“打开翻译器、利用小抄,就算是英语四级的水平,只要努力准备了,就能过。”
入学后,大多数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主要依靠AI和翻译器,英语六级的水平已经可以在全班名列前茅。上课时,全俄语课程可以使用同声传译,或者用翻译软件问老师。
虽然门槛低,但中亚的高等教育并不薄弱。中亚国家重视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一向较高,脱离苏联前,在校大学生的比例甚至高于同时期的英国。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教育投入都超过了GDP的4%,高于中国。
中亚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再加上作为前苏联工业基地的遗产,“斯坦国”都有相对强势的矿产技术类和其他理工专业,俄语和其他小语种专业也是不错的热门选择。
随着中亚留学的趋势日益明显,中介服务也鱼龙混杂起来,不同中介的报价能相差十余倍。
有学生一口气问了八个中介,从五千到十几万的都有,最后选择了价格中档的,标价几万元的服务包括了提交材料、辅导面试、接机、租房到最终入学。虽然不算便宜,好歹最后顺利入学。也有不少人被中介坑了,花上好几万的中介费却无学可上。
3
焦虑的中国人,
闯进一片又一片新的蓝海
那么,什么人会选择来到中亚留学呢?
根据《旅界》报道,2024年,资深留学中介阿文经手了30多位来哈萨克斯坦读硕士或博士的中国学生。他介绍,这些人大多是“国内小地方体制内、医生、老师这些需要学历评职称的;还有一些奔着国内大城市积分落户、人才引进政策的;最极端的是已经有编制的人,想用这个学历免笔试”。
甚至阿文自己也抽空在当地“水了个博士”。他陪客户上课、翻译材料,顺便递交了自己的材料,“每年花四五个月,三年就能搞定。”
不过对大多数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们来说,时间有限,即便有翻译器和AI加持,留学的一大半时间,仍需要埋头学习。
正在哈国立念法学硕士的@痞酱在KZ 提到,期末考试相当磨人。“一天一门考试,持续三周,全英文考试分为口语和笔试,老师会给30道复习题,十科考试需要背300道全英复习题”。
试图在中亚轻松“水”来一个学历,并不像听起来这么容易。
图片来源:@淮野枫叶酒
在分享中亚留学生活的帖子评论区,总有亘古不变的问题:回国工作好找吗?
大家都有类似的担忧:中亚大学的学历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难免低于欧美热门国家的学校。但也有中亚留学生回复:“花了大钱去英美,回来就好找工作了?”
留学是一项针对教育的大额投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考虑投资回报,用更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寻求最有效的学历提升,最终目的仍然是征战就业市场。
但在招聘市场上,留学生近乎饱和,“海归薪资无明显优势”的词条挂在热搜上。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需要支出高昂的生活费,而美国留学更是因为地缘政治紧张,近年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一再下跌。
美国教育协会发布的《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0年开始,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持续下跌,2023-2024学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则降至10年前的水平,较2019-2020学年的峰值减少9.5万,
留学镀金的时代即将过去。当降薪、裁员、996等各种职场危机摆在面前,考公考编无疑成了最稳妥的选择。中亚学校更显出其“性价比”:用更低的门槛和价格,置换一个同等级的本、硕、博文凭。
在羊城晚报的报道中,29岁的沉璧选择了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的一年制会计硕士项目,学费仅为欧洲的1/3,无需语言成绩与GPA硬性要求。她的计划是,提升学历后回新疆考编,而班里几个三十岁出头的同学,也都是一样的打算。
也有些更不错的时代机会摆在中亚“留子”面前。
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这些留学国家的就业市场往往渴求着中国留学生。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达948.2亿美元,相较2023年增长率约为6.06%。中国在中亚开展的基建、能源项目需要懂得当地语言、文化的人才,外贸公司也钟爱有中亚留学背景、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才。
中亚正处在中企出海的风口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中亚。截止2024 年底,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中资企业有 3372 家、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也早已进驻中亚。这些公司几乎都有同一个要求:熟练掌握当地官方和通用语言。这意味着,如果想要留下,就要使一口流利的俄语或哈萨克等语言。但对于习惯了翻译器的留学生而言,也许并不容易。
一辆从新疆霍尔果斯国际客运站发车的跨国大巴,只需五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阿拉木图。但对未来的隐忧依旧在萦绕在中亚留学生们心头:复杂的国际局势、上涨的学费和物价、就业市场的学历贬值……一重又一重的内卷,把学生们逼进了这一片蓝海。
这一切似曾相识。几年前,马来西亚留学也因为低门槛、高性价比而异军突起,但在几次文凭太水的争议后,口碑崩坏得厉害,马来西亚留学文凭也在就业市场飞速贬值。
一切尚还未知。中亚留学,始终是需要勇气的冒险之旅。毕竟,直到此刻,留学生们闯进的仍是一片全新的神秘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