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伊朗总统加到掺水汽油 三辆公务车集体抛锚(图)

    据《参考消息》7月18日报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出访西北部城市大不里士途中,所乘的三辆公务车竟然集体抛锚。原因不是技术故障,不是人为破坏,而是——汽油掺水。

    据悉,这几辆车在拉什特附近一座服务区加油后不久就陆续熄火。后经调查,发现是掺水劣质燃油导致的。

    最终,佩泽希齐扬不得不改乘出租车赶往下一个城市。

    能让三辆车同时抛锚,说明这批油掺水比例不是一般高,远远不是兑了点水这么简单。

    这就是让人纳闷的地方,伊朗的汽油都那么便宜了,怎么还要掺水呢?

    (佩泽希齐扬开出租)

    实际上,正是因为伊朗的汽油价格低得离谱,才助长了不法商贩薅羊毛的欲望。

    根据伊朗石油部2025年的数据,目前普通民众每月可以享受60升的配额油,价格为每升15000里亚尔。

    根据自由市场汇率,约合0.02美元。

    之所以不使用官方汇率,是因为已经完全脱离实际,早已无法反映伊朗国内真实的购买力与交易成本。

    而超过配额后还能继续购买半补贴油,价格约30000里亚尔/升,由于补贴的减少,约合0.35

    美元。

    相比之下,伊朗的居民用水价格大约为每立方米几毛钱。

    换句话说,在伊朗,油其实比水贵不了多少。

    正因如此,才让这次掺水门显得更加荒唐:汽油本身就几毛钱一升,还要兑上比它便宜不了多少的水,图什么?

    答案也很简单,图的不是节省成本,而是把出总数做大,以便薅更多国家补贴。

    可以这么理解,假油不是卖给人的,是卖给补贴系统的。

    (伊朗加油站)

    伊朗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但长期受到美西方制裁,油卖不出去,政府就索性把多余的油用来补贴国内消费。

    补贴方式是双轨制定价。

    民众按照配额价购油,加油站则按照销售量向国家报账,领取差额补贴。

    一升油,政府的生产成本大约是80000里亚尔,民众支付15000里亚尔,剩下的65000里亚尔由财政补贴。

    这笔钱不是进了消费者口袋,而是进了运营链条上的各级单位,包括运输企业、加油站等。

    于是,加油站的生意逻辑就彻底变了:他们不靠赚老百姓买油的钱,而是靠混补贴的逻辑挣钱。

    这种逻辑下,只要把油表不断放大,就能多报账,多领补贴,兑点水、卖点假油,只要没人查,就可以一直薅官方的大羊毛。

    (伊朗石油走私)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道这种制度容易被钻空子,伊朗政府为何仍坚持不改?

    原因也很简单。伊朗政府确实没有太多选择,制裁之下,外汇极度紧张,经济增长乏力,民众收入停滞,政府无法通过减税、提高福利等方式给好处。

    燃油、电力、水资源这些基础生活品,成为为数不多还能稳定供应的维稳手段。

    尤其是汽油,作为老百姓日常开销中最具存在感的消费品,对社会情绪的影响非常直观。

    2019年,伊朗政府尝试上调油价,结果全国爆发大规模骚乱。

    这之后,任何上调油价的建议都成了禁区。

    而且,补贴本身也成了维系地方权力、官僚体系和灰色利益链的润滑剂。

    从上到下,每个人都知道有泡沫,但没人愿意捅破。

    因为一旦拆除补贴,所有矛盾都会浮出水面。

    (伊朗石油)

    说到底,还是制裁的问题。

    伊朗并不是想搞这种扭曲的内循环经济,也是被逼的。

    美国的金融制裁、能源封锁、技术断供,让伊朗无法像正常国家一样通过出口石油换取美元,进口高科技设备和消费品。

    在外循环几乎断绝的背景下,政府只能强推石油内消,把油当成国内的政治货币,用补贴稳定社会。

    甚至可以说,补贴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制裁对冲工具。

    只不过,这套工具并不高效,漏洞百出,但只要别太过分,也没人真的追究什么。

    就拿这次的加油站来说,伊朗国家石油产品分销公司确认该加油站曾收到投诉。

    也就是说,这家加油站已经是惯犯了,只不过以前薅羊毛没有薅到总统头上罢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