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欧峰会即将举行前夕,欧洲媒体纷不看好中欧关系前景,新华社针对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责中国市场准入、补贴、政府采购、出口管制、产能过剩等问题发表分析指出,欧盟打中国牌是为了在美关税谈判中对美示好,并梳理在中欧经贸关系当前各种障碍下,仍可探索合作之路。
据了解,欧盟官员先前对Politico透露中欧峰会预计7月24至25日在北京举行,虽然中国官方还未证实时间与地点,但会议之前,中欧关系并不平顺。法国回声报引述一位专家称「中欧关系气氛异常低迷」;法国周刊「快报」网站刊出专栏称,中欧峰会注定失败。
新华社19日报导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盟法研究室主任叶斌分析称,欧方在年初表示希望加强中欧经贸关系,最近却对陆频繁发起经贸摩擦,欧方领导人这种反复态度,不排除是通过打「中国牌」,试图在对美关税谈判中向美国示好,但结果并不如她所愿。
新华社也梳理近期中欧之间贸易摩擦情事。比如欧盟委员会6月宣布将实施国际采购工具(IPI)措施,禁止未来5年内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公共采购合约的招标;而中方也提出反制,排除欧盟企业参与人民币4,500万元以上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
报导引述有关部门数据,2024年,欧盟共发起25起贸易救济原审调查,涉陆案件21起。2025年以来,欧盟对中国贸易救济措施强度、频率不断升级。
此外,2023年欧盟正式实施《外国补贴条例》(FSR),授权欧委会对在欧经营的外国企业获取的外国补贴进行调查。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以来欧委会发起的5起深入调查中,其中4起针对中国企业,甚至还对一家企业实施了「黎明突袭搜查」。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欧方审查工具在法律形式上是中性的,表面上不针对特定国家,但是中国实际受到的影响最大。
报导也称,欧盟在绿色转型领域、数字经济领域都设置了严格的条件,比如强制要求出口商提供碳排放及部分产业链内核数据、加严对欧盟境内运营的数字企业监管等。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姚铃认为,这些举措手段花样更加翻新、覆盖面更加广泛、做法更加隐蔽、歧视性更加强烈,突出显示了欧盟的「新保护主义」苗头。
尽管欧盟新保护主义擡头,中国官媒仍称,中欧双方仍可探索合作之路,叶斌认为,中欧关系具有复杂性,欧盟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合作与竞争并存将是新常态。扩大合作、正视竞争、管控摩擦,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方面仍可探索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