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韩国民众比例逐渐增加。而前总统尹锡悦宣布戒严后引发的政治动荡中,反华声音也再次频繁浮现。参与抗议活动的民众为何对北京政府持批评态度?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自从去年12月初,南韩前保守派总统尹锡悦宣布实施戒严令后,其支持者开始示威,其中部分抗议者矛头直指中国,高呼“CCP OUT”(中国共产党滚出)口号。即便在进步派李在明于同年6月4日当选并就任总统后,这些抗议活动依然持续不断。事实上,在戒严令颁布前,南韩已有零星反华示威,但规模仅数十人。如今,反华示威已扩大至数百人规模,示威者敲锣打鼓,在街头游行。7月9日,中国驻韩大使馆甚至为此向韩方提出交涉,并提醒在韩中国人注意安全。
尹锡悦实施戒严,遭到不少外媒批评为“反民主行为”。但其支持者并未因此退缩,反而转向更强烈的反中态度。这并非偶然;他们认同尹对抗中国的立场。实际上,尹在任内也确实一再强调韩美日三边合作,与其前任进步派文在寅对中国的“三不立场”(不追加沙德[THAAD]部署、不参与美国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以及不建立韩美日军事同盟)形成鲜明对比。
曾在6月中旬参与中国驻韩大使馆前示威活动的英国科芬特里大学毕业生沈宰弘向德国之声表示:“南韩90%的油轮需经过台湾海峡。若中国武力统一台湾,南韩经济将严重依赖中国。中国意图在韩日扶植亲中政权,以确保在入侵台湾时,韩日不会介入。”
当时一位要求匿名的首尔汉阳大学示威者也表示:“南韩需要与美国、日本、欧洲及北约建立强大联盟,以捍卫自由民主。然而,新任总统李在明却倾向与中国、俄罗斯及朝鲜结盟,这正是我参与今日游行的原因。”
也参加了示威活动的济州国立大学学生李小姐(Lee Nurim)则认为,中国正通过购买地产、文化渗透及技术间谍等手段在包括韩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扩张其国际影响力:“我们反对的不是中国,而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国梦’,因为这意味著世界霸权。”
南韩反华情绪究竟多严重?
这些抗议活动的产生有其深层原因,短期内恐难平息。南韩的反华情绪究竟有多严重?韩媒《每日经济》的数据显示,2015 年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南韩人仅占 16%;2020 年上升至 40%。从其他研究机构的数据来看,形势也基本趋同。南韩首尔大学亚细亚研究所2022年的民调显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韩国人比例达到 91%;而 2024 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类似民调结果甚至达到 97%。
在韩国舆论中有不少意见认为,南韩反华情绪的产生主要归因于中国近期的扩张主义政策,其中2017年的“萨德事件”(中国反对南韩部署美国萨德防御系统)扮演了关键催化剂的角色;该事件引发中国对南韩实施经济制裁,使众多南韩民众首次意识到,中国不仅是经济伙伴,也可能成为制裁者。
另外,时任南韩总统文在寅于2017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称“中国是大国,南韩是小国”,对中国采取卑屈立场,此举引发南韩民众–尤其是保守派民众–不满;这种经验对于国家自尊心极强的南韩社会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新冠疫情前后,中国旅客在免签区济州岛等地的不文明行为,例如乱丢垃圾、偷拍澡堂,甚至涉及刑事案件,使得南韩媒体争相报道,更加深了“中国人不守秩序”的刻板印象。
2018年4月,韩国民族主义者抗议时任总统文在寅亲朝及亲中政策图像来源: DW/A. Freund在这些最近发生的事件之外,韩中之间的历史争议也从未停歇。从中国的“东北工程”到对高句丽(前37年-668年)的历史归属主张,再到“韩国是附属国”的说法,这些论述每每成为南韩民族主义的触发点。
南韩民众近年来针对中国政府愈加持批评态度的同时,也部分呈现反华情绪极端化趋向。2022年,朝鲜族服饰成为北京冬奥会展示的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之一,此事也被南韩舆论称为“文化侵略”–即便同样的展示在2008年胡锦涛执政时举行的北京夏奥中并未引发反应。另外,从1955年第二套到1988年第四套人民币的2角钞票上,都有朝鲜族女孩的图像,但韩方对此从未提出抗议。
实际上,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晚定居中国的群体。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许多人在满洲国时期就在那里工作,二战结束后选择留在东北而非返回朝鲜半岛,因此他们被中国汉族同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朝鲜族能说流利的朝鲜语,保持著朝鲜的饮食习惯和服饰文化。南韩人对这一事实并非不知情,但近年来蔓延的“恐华症”集体心理,导致南韩民众无法客观看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朝鲜族服饰的展示。
韩国的“文化洁癖”
有意见认为,该现象背后是南韩社会中老式的文化洁癖倾向,一切与中国有关的文化信号都可能被视为“霸权象征”,而非中立的民族表现。甚至连“kimchi”(韩国泡菜)的译名也成为争议焦点–南韩要求将“泡菜”改称为“辛奇”,因为“泡菜”就是中国传统的小菜,意图在语言上与中国脱钩。
实际上,南韩人难以接受任何对其视为神圣的“kimchi”文化的质疑。廿多年前当“kimchi”在日本开始流行时,南韩方面也曾提出类似抗议。据韩媒,南韩民众曾对日本人将泡菜注册商标为“kimuchi”表示不满,质疑为何不使用原词“kimchi”。然而,这实际上是基于日语发音系统的限制–日语无法准确发出“m”音。可惜的是,当时南韩社会似乎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语言学上的客观差异。
正如以上事例显示,历史上,南韩对日本曾有相似的文化洁癖,却也因交流频繁而逐渐和解。反观韩中之间,则因中国自身的封闭与强硬,而缺乏交流空间,导致反感日益加深。
近些年来,这一现象不但影响到访韩的中国大陆游客,部分港台游客也感受到了韩国反华的“热度“。 据一位香港旅客向德国之声透露,她在首尔街头使用广东话时,遭到部分南韩人以“中国人立即离开”等不当言论对待。此外,一位台媒记者向德国之声表示,在首尔明洞餐厅用餐说台湾国语时,感受到周围南韩人投来“极具敌意的注视目光”。
南韩的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现象也体现在数据上。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23年发布的全球最具种族歧视国家排名,南韩在79个国家中排名第九。韩国媒体也曾报道称,在南韩的中国人、朝鲜族和东南亚工人经常遭受不公平对待。
种族歧视问题,可追溯至韩国传统上缺乏广阔的世界观。根据166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员工亨德里克·哈梅尔(Hendrick Hamel)出版的《哈梅尔航海日志》(Journal van de Ongeluckige Voyagie van’t Jacht de Sperwer)记载,他在前往日本长崎途中遭遇海难,漂流至济州岛后在朝鲜逗留13年, 他在书中说明道:“当时的朝鲜人认为世界上只有12个国家,且一旦进入朝鲜便无法离开。”
这种状况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在民间交流方面,韩中政府正积极扩大交流;自去年 11 月起,中方开始对南韩旅客提供 30 天的免签证待遇,而韩方也将于今年 9 月对所有中国团体游客实施免签证政策。然而,在外交层面,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随著特朗普政府与习近平在东亚霸权的竞争加剧,以及南韩李在明新政府的回应,南韩的反华情绪未来发展仍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