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15E在南亚的惊艳表现,一举打破了外界对国产空空导弹的固有印象,更让欧洲联手发展的“流星”颜面扫地。而随着这次“枭龙”Block3携带霹雳-15E飞抵英国,当着欧洲诸国的面展示这款先进武器,现场的欧洲国家不免有点五味杂陈。

▲“枭龙”Block3之前很少公开挂载霹雳-15E
中航工业在空空导弹领域的积累并不深厚,直到20年前,还是只能指望一个性能并不稳定,指标也不算先进的霹雳-12撑场面。现在大家根本看不上眼的俄制R-77,当时甚至被视为“顶尖装备”,与本来应该是多用途的双座苏-30MKK,成为空战核心。相比之下,欧洲在21世纪初亲身感受到,AIM-120C的巨大杀伤力(超视距空战的第一次使用,就是在科索沃战场上),下定决心要发展与之抗衡的先进空战武器,同时还要兼顾反隐身作战的需求,最终成品就是“流星”。

▲在歼-10A量产的时代,国产空空导弹水平其实并不高
其实在2025年5月之前,霹雳-15虽然和AIM-120D和“流星”并称全球三强,但在欧美和那些使用西方战斗机的国家眼中,霹雳-15是毫无疑问的末席,也就只比俄罗斯R-77强一点点,“虚标性能”的说法不绝于耳。“五.七”空战用事实证明,霹雳-15E的性能确实虚标了,但不是向上而是向下——从纸面上的145千米到实际上应用中的160千米,霹雳-15E的声誉,或许还没超越实战经验丰富的AIM-120,但“流星”引以为傲的远射程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射程扩增”这事本质上是国内的测试标准太严格
这次霹雳-15E首次由“枭龙”Block3挂载出现在英国,其中不乏有英法暗中较劲的因素,但对欧洲的冲击也是实打实的——欧洲在“流星”身上着实花费了不少心血,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得到大型预警机和先进数据链的加持,配合四代半“台风”与“阵风”,“流星”甚至有远距离对抗F-22A的实力。以现在的眼光看,在十几年前“流星”或许真有这个可能,但随着中美不断升级霹雳-15和AIM-120D,“流星”实际上已经掉出主流梯队。面对歼-10CE都难以自保,要是真碰上歼-20和F-22A,必败无疑。
▲欧洲原本认为只有AIM-120D才配与“流星”平起平坐
有趣的是,这次去欧洲“砸场子”的并不是只有霹雳-15E,美国空军参加航展的F-35A,也带去了最新版本的AIM-120。在中美现役顶尖空空导弹碰撞的光辉下,“台风”挂载的“流星”显得黯淡无光。更关键的问题是,在空空导弹之外,欧洲战斗机的发展局面也很难看。中美五代机目前发展都算顺利,连俄罗斯也勉强弄了苏-57出来,欧洲则颗粒无收,想再走“台风”、“阵风”的老路,直接立项两款六代机,实现“弯道超车”。然而,“台风”和“阵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冷战结束后全球武器暂缓,如今的欧洲六代机,可是真得和大国硬碰硬。

▲“台风”的设计水平在四代机里其实是比较差的
歼-36和歼-50露面之后试飞频率极高,眼看就能在2030年服役,美国F-47虽然落后一点,却也不可小觑。相比之下,两款欧洲六代机现在都摇摇欲坠,背后是欧洲长期享受冷战结束红利,沉迷于缓慢进步,在六代机项目上钩心斗角。等到中美公开各自六代机方案后,才发现自己所谓的六代机,既没有实现全面技术突破,研发进度也无法与大国5年完成试飞的速度相比——列装速度慢且性能差一大截的战斗机,是真没有投巨资发展的必要。

▲歼-35从首飞到量产只花费了不到四年时间,实在太快了
说得直白点,霹雳-15E击败“流星”看似偶然,实则是中航工业崛起,欧洲航空工业衰落的必然。而随着双方差距越来越大,中航工业逐渐将技术突破转变成成品,到访欧洲的中国武器装备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F-35遍布欧洲,互相制衡的情况下,说不定歼-35就能以特殊面貌登场,在欧洲土地上与F-35唱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