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星巴克也要走了?没想到内卷 先卷走了外资(组图)

    星巴克,可能也要退出中国市场了。

    最近有媒体爆出,星巴克正在四处路演,为中国区业务寻找买家,并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知名机构参与。

    为什么星巴克甘愿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答案可能是,实在卷不动了。

    一边是蜜雪冰城4块钱一杯的柠檬水,一边是瑞幸、酷迪咖啡9块9贴身肉搏,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价格战里,

    均价30元的星巴克显得格格不入。

    2025年Q1,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客流量减少7%。

    一贯坚持高端路线,不打价格战的它,也在今年的6月松口降价,多款产品平均便宜了5块钱。

    但被这场低价内卷重创的,不仅是咖啡行业,仅今年上半年,广汽、 奔驰、通用等合资车企,就陆续传出倒闭、工厂关停、裁员的消息。

    当本土企业能承受-20%毛利率,用亏损换市场,习惯赚取30%利润的外资根本无从招架。

    甚至医药领域也未能幸免。

    去年第十批集采,国内药企们自杀式报价,阿司匹林三分钱一片,最后导致外国药企全面退出,不在医院里卖了。

    这种低价竞争,确实让消费者尝到了便宜的甜头。

    但长期下来,只会让企业的利润被不断压缩,最终质量难以保障。

    前段时间,罗马仕充电宝被民航局全面封杀,就是因为电芯换成了廉价的材料出现隐患。

    再看看车企,打价格战的这几年里,自主品牌的百辆车问题数,从135项飙升至207项,几乎翻了一倍。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外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远比想象中重要——

    它们撑起了全国22.5%的工业产值,28.3%的工业利润,16%的税收,38.7%的外贸,20.7%的研发投入,实际贡献率在20%~34%,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作用更加显著。

    比如,上海7万家外资企业,贡献了1/4的GDP,1/3的税收,1/2的工业产值,近2/3的外贸总额。

    所以,一旦外企撤离,带走不只是投资,还有工厂、研发和供应链,这些能创造GDP、税收和就业的产业生态。

    像果链上的富士康一来一回,河南几百万人的生计立马受到影响。

    广大的中西部省份本来都等着承接沿海一部分产业转移,结果沿海的产业已经被抢走了。

    仅2019年到2024年5年间,外企的收缩,就向社会输送了38万名人才。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思考:

    当“卷”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我们卷走的,也许不仅是竞争对手,还有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相关报道:

    内卷的价格战,已经把很多外资企业给卷跑了。

    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跌27.1%,创15年最大跌幅;今年1—5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81.9亿元人民币,同比还在下降13.2%。

    最近有媒体爆出,星巴克正在四处路演,为中国区业务寻找买家,并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知名机构参与。

    为什么星巴克甘愿考虑放弃中国这个如此庞大的市场?

    答案或许是,实在卷不动了。

    一边是五块钱的蜜雪冰城柠檬水,一边是9.9的库迪瑞幸贴身肉搏。

    这个入华36年来的巨头,在猛烈的价格战攻势下,也不得不随之降价。6月10日起,数十款产品,平均降价5元,最低价打至23元。

    实际上,据《国际金融报》数据,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客单价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滑,但这并不能挽救销量的颓势,交易量连续四季度下跌。

    不只是茶饮行业,汽车行业在内卷之下,利润率已经不足5%。奔驰EQB车型降价50%,却发现仍然打不过国产10万元的电车。

    甚至医药行业,去年集采,国内药企自杀式报价,阿司匹林只要三分钱一片,逼得所有外国药企退出集采。

    难怪近一年以来,奔驰、大众、松下、思科、IBM、强生等外企纷纷在中国裁员或收缩业务,毕竟当本土企业能承受-20%毛利率,用亏损换市场,习惯赚取30%利润的外资根本无从招架。

    有人可能会觉得,外资撤退,国内企业独享14亿人的市场份额,不让外国人占便宜,不是很好吗?

    但根据经济学家李稻葵的测算:

    外资占GDP的比重不足10%,却贡献了将近7%的就业,16%的税收,28.3%的工业利润,38.7%的外贸,28.3%的研发投入,对GDP的实际贡献在20%—34%之间。

    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资的贡献更大。

    上海7万家外资企业,贡献了1/4的GDP,1/3的税收,1/2的工业总产值,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江苏21万家外资企业,也贡献了1/4的税收,1/3的就业,2/3的外贸额。

    在经济下行期,更需要稳住外资,外资稳了,经济和就业才能稳。

    此外,在大国博弈和逆全球化背景下,稳住外资有助于减缓产业链外移的压力。

    近年来,老美意图和中国“脱钩断链”,推动“制造业回流”,实施“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策略,不少低端产业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墨西哥和南亚地区,而这些产业本可以承接至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许多芯片企业如德州仪器、美光,迫于关税和贸易制裁,加之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优惠政策吸引,也选择撤出中国,回流美国。

    这些外企若留在中国,本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人才流动、知识外溢,带动中国高端制造的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仅有美国的42%,人均GDP刚超过1.2万美元。在经济换挡期,中国制造仍需要高质量外企,发挥“鲶鱼”效应,倒逼国内企业的活力和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资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加速外资撤离的情况,就成了必须管好的一环。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