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国电动车竞争加剧 欧洲车企机会来了?(图)

    综合法媒报道,近年来,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以比亚迪(BYD)为代表的品牌,凭借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多样性,迅速占领了国内外市场。但是,随着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中国车企面临去库存、价格激战和品牌同质化的市场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加速“出海”,特别是加快进入欧洲市场 ——这对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本土汽车工业而言,或许正是一次转危为机的好时机。

    01 中国电动汽车崛起,走出去成“必选项”

    根据多家机构分析,目前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新能源车品牌,但市场容量增长已逐渐放缓。因此,中国车企开始密集向欧洲等海外市场输出产品。

    今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销量暴涨,完成了对特斯拉的首次超越。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电动汽车新增登记销量7231辆,同比大幅上涨169%,跻身当地销量十大品牌之列。而此前领跑的特斯拉,4月同期登记销量7165辆,同比下跌了49%,排名倒退一位,被比亚迪赶超。

    比亚迪财务报告显示,2024年,净利润达400亿人民币,同比上升34.00%。自2022年以来,比亚迪净利润翻了一倍。

    英媒《金融时报》认为,比亚迪正在削弱多年来特斯拉的主导地位,这是中美竞争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分析师利维(Dan Levy)认为,在西方市场,特斯拉目前仍然占据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尤其在汽车软件方面领跑,其他公司正在努力追赶。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这种以低价+高配置为核心的拓展模式虽然攻势迅猛,但在品牌认知、本地化服务、持久信任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尤其是在消费市场趋向理性的大趋势下,“性价比”并不足以构成长久护城河。

    经济学家、Cetelem汽车观察站负责人讷维(Flavien Neuvy)表示,“未来几年内,中国电动车行业将发生变化。目前中国拥有众多电动汽车品牌,但经过市场淘汰这一自然规律,一些品牌将被其他品牌收购”。在竞争阶段,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比看上去更加艰难。因此,征服欧洲市场将是新趋势,并以此求得生存。

    02 欧洲车企迎来“结构性窗口期”

    相比之下,尽管面对短期压力,欧洲本土车企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 :

    技术基础良好

    法国、德国等国家在电池研究、新能源动力系统和汽车设计领域都有长时间积累,这为品牌的持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用户黏性强

    雷诺、标致、雪铁龙等老牌车企,拥有广泛的本地用户群及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市场信任度上有先天优势。

    政策环境趋向本地优先

    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正在通过绿色转型政策,推动本土电动车生产和供应链优化,为本地企业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服务网络、本地运营能力强

    在消费者购车越来越注重维修、保障与长期服务体验的今天,这一块正是本土品牌可以确立差异化优势的突破点。

    新一阶段竞争,将从“价格”转向“品质+可持续”

    今天的电动车市场,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和价格竞赛,更是用户体验、品牌建设,以及与本地社会和法规体系的融合程度的比拼。

    未来,谁能在“品质、环保、智能、安全”四个维度上提供更有统筹力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在这一轮新能源变革中脱颖而出。

    对于法国和欧洲车企而言,当中国电动车企业忙于全球扩张、管理复杂性上升之际,反倒是一个踏实升级、抢回市场话语权的战术窗口 。

    03 2030年,中国汽车品牌数量将大幅缩减

    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在年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2025全球汽车展望》中,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出了预测。

    艾睿铂报告指出,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增长放缓、成本居高不下、西方市场电动汽车投资搁浅等因素冲击,中国领先新能源车企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崛起。随着中国汽车制造商加快海外市场本地化进程,中国汽车制造商预计到2030年将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翻倍至10%。

    对中国汽车市场,艾睿铂认为, 中国市场的价格博弈仍在持续,但2025年开始转向了更多非价格激励措施,驱使实力较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加快国际扩张步伐。

    艾睿铂报告预计,中国汽车市场将出现明显的整合,只有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成功。在2024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的129个中国品牌中,有15个品牌到2030年有望将保持财务活力,占据新能源汽车总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三。虽然一些品牌可能会退出或合并,但在注重速度、成本效益和灵活决策的新运营模式的推动下,这些变化将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创造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的格局。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