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外科权威林芳郁罹患失智震惊各界,而台湾失智人口逐渐攀升,目前已突破30万人口。北荣一般神经内科前主任刘秀枝于脸书粉丝页「刘秀枝70+ joy笔记」分享,照顾失智患者有时会碰到患者想要「回家」的情境,她教照顾者可采取5种方式对应。
78岁陈姓妇人(化名)罹患阿兹海默症,某日双手提着纸袋,内装数双袜子和毛巾,坚持要「回家」。看护劝说「这里就是妳的家」,她却情绪激动、站在门口不愿离去,而类似情境,几乎是许多失智症家庭照顾者的共同经历。
刘秀枝说,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会随病程退化至过去的时间点,有时会认不得现居住处,反而记得小时候的老家与父母名字,因而产生「这里不是我家」的感觉,甚至强烈要求返回早已不存在的故居。
刘秀枝表示,「回家」对失智者而言,并非单纯的地理意义,而是对安全感与熟悉感的渴望。这种情况若以理性方式强硬劝导,往往只会让患者情绪更加混乱,照顾者也可能因此感到挫折。
她说,当年95岁的母亲也曾多次要求「回家」,还说「妳若带我回家,我老母也会拿糖给妳吃」,事实上母亲的双亲早已过世多年,当时她推着轮椅带着母亲到附近的马路上,东南西北走一圈,母亲满意了,也累了,同意改天再「回家」。
面对患者反复「想回家」的情境,可采以下5种应对方式:
一、带患者出去走走
可暂时迎合其想法,推着轮椅或牵手出门,待其疲惫或心情平复后返回。
二、让患者安心
引导患者谈论儿时住处、家庭成员,或翻阅老照片,协助其找回家的感觉,心之所安就是家。
三、转移注意力
通过散步、吃水果、唱歌等活动分散其念头。
四、安抚的善意谎言
用符合其记忆的语言安抚,例如「家人来接妳了」或「明天再回去」。
五、大门要上锁
避免患者深夜自行开门外出,家中门锁建议加装保护设备。
刘秀枝强调,照顾失智症长者极具挑战,照顾者应了解这些行为源自病理,而非对家人的否定或不认同,不应因此自责或感到受伤。「当他说要回家时,他不是不要你,而是他忘了你是他最熟悉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