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的「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利用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伏天」,把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医师柯柏任表示,使用辛温通络性质的药材制成三伏贴,从体表刺激穴位,并借助外界阳气的帮助,大幅提高人体的阳气来驱散体内深处的寒邪。
柯柏任说,「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通常是在小暑与立秋之间,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在夏天三伏这几天,把药饼贴敷在背上特定穴位,可以改善鼻子过敏、气喘等。除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对于冬天容易手脚冰冷、慢性头痛、关节痛、腰酸背痛等体质虚寒也有帮助。
「三伏天」是用中国古代的历法来计算,所以不是固定的日期,今年三伏的日期分别为初伏7月20日、中伏7月30日、末伏8月9日,在这段期间前后大概一个星期都可以来使用。
三伏贴常见使用的中药有哪些?柯柏任指出,一般常用的药材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有些也会加上甘遂、肉桂、白芷、丁香等药材辅助。另外,一定会搭配姜汁贴于人体上,主要作用是帮助药物吸收,并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助长阳气。
柯柏任表示,古代人可能皮肤比较粗糙,在进行各种灸法治疗时会觉得要烫到起水泡才够力,像是小腿的足三里穴要用温灸来保健。古人有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像三伏贴这类的药物灸也是会贴到起水泡,称为「发泡灸」,不过现在的三伏贴不需要起水泡也能有不错疗效,敷贴时间建议4至6小时,也会看个人体质和耐受度调整。
柯柏任提醒,药材处理已经安全许多,但仍要注意敷贴后的皮肤反应,若有明显红肿、瘙痒,就要停止使用并清洗皮肤。如果本身皮肤特别容易过敏,有比较严重的皮肤病或伤口,或是怀孕的妇女,就不建议使用。一般人敷贴当日,要忌生冷、油腻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清淡避免影响药效。
以门诊经验来说,通常连续用3年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柯柏任建议,搭配中药调理的效果更佳。以新冠病毒为例,有些人确诊后变成慢性咳嗽的「长新冠症状」,也适合来用三伏贴来改善「久病必虚」。若有其他疾病造成脏腑虚寒的表现,都可以请中医评估病症及适合接受的疗法,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