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抗战胜利80年 北京抗战馆新展突出共产党主导抗战叙事

    中共官方近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新展览,着重于「14年抗战」以及中共主导抗战的叙事。(记者廖士锋/摄影)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相较台北方面的低调,北京则是高调纪念,在最新推出的抗战主体展览中,特别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领导地位,对于国民政府和国军的作战努力,则相当淡化。

    中国国新办7月8日带领境内外媒体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访主题展览,这个展览名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主题展览」,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馆方介绍,本次主题展览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展览还注重将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抗战历史贯通呈现,展示「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本次展览有多件文物、档案在该馆首次公开亮相,主要是中共党员的抗战相关文物。

    本报记者现场观察,在各个单元的导览语中,几乎无一例外,都特别强调了共产党的地位,中共已故领导人毛泽东的照片也多次被以巨幅规格呈现,贯穿所有的展览子单元,并搭配许多中共中央军委或毛泽东本人的指示、谈话内容。相较之下,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则仅有少数几幅小尺吋照片,其一是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谈话,图说有蒋当时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另一幅则为1943年11月蒋参加开罗会议。对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的作战指令或者领导人的谈话,展示相当少。

    展板明显提到中华民国之处也甚少,仅有开罗宣言展板,提及台澎归还中华民国。其余抗战相关描述主要都使用「中国」、对国军则是「国民党军」或者「中国军队」,明显采取与共军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时展览也极为详尽描述「敌后根据地」的战场形势图以及「发展壮大」图,也有清楚的「战绩统计」,但对于占全国多数面积的「正面战场」、「国统区」仅有极少的着墨。

    去年4月前总统马英九到北京参访抗战馆时,曾引述前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曾提到的「正面作战是国民党、敌后作战是共产党」。马英九其后在卢沟桥发表谈话,进一步指出,「我方」历经4万多场大小战役,浴血苦战,死伤322万将士,包括268位殉国的将领,以及将近两千万无辜百姓后,终于成功地抵御外侮。「现在的年轻人多半不知道当年我国到底为二战胜利与世界和平做出多大的贡献」。

    而抗战馆这次的展览,对当时国民政府与执政的国民党,表述仍较为负面,例如称中共「连续打退或遏止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有力维护全国抗战大局」。至于台湾的抗战,馆方则列出台湾义勇队、雾社事件等,并附上1895年到1945年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形势图。

    根据馆方的描述,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共已发展出19个根据地,拥有共军132万人、民兵260万人、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本报记者与其他台湾媒体一齐询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赖生亮,展览内容提到许多敌后根据地跟敌后战场的作用,馆方怎么看正面战场还有国民革命军在抗战当中的整体作用?

    赖生亮回应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创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根据地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是通力协作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还有包括我们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抵抗侵略,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

    而此次展览也有不少关于日军侵华的重要内容与史料呈现,包含上海空袭、细菌战、南京大屠杀等,其中残害妇女与儿童的诸多照片都相当写实,并未打马赛克。

    在新的展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描述比比皆是。(记者廖士锋/摄影)
    7月7日是芦沟桥事变88周年,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率多位副国级官员到抗战馆纪念,抗战馆与卢沟桥毗邻。图为7月8日的卢沟桥,诸多民众参观。(记者廖士锋/摄影)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