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两个月拿证”?蒙古国“学历速成”调查(组图)

    2025年7月10日,内蒙古二连浩特,直飞蒙古国乌兰巴托国际直飞客运航线首航通关。图/视觉中国

    又到一年毕业季,朋友圈宣传“留学捷径”的广告多了起来。“不脱产不出境,没有语言要求,3~4个月升硕。”看到这则充满诱惑力的广告,管聪内心已毫无波澜。

    2024年10月,管聪来到蒙古国一所私立大学开启留学之路。按照原定1.5年学制,他本应在2025年底即可拿到硕士学位,开启人生新规划。然而,学校的诸多乱象让他大失所望。仅仅两个月后,他就黯然退学回国。如今,他一边准备和中介打官司,另一边考虑新的出路。

    近年来,蒙古国作为小众留学国家受到追捧。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留学中介宣传蒙古国留学“费用低、学制短、门槛低”,吸引了一批有学历提升诉求的人群。

    然而捷径背后,学校课程质量、学历认证风险等不利因素却常被忽略。很多顶着高大上名头的高校,“本地人听都没听过”。

    2024年7-11月,多所蒙古国高校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加强审查名单”,还有留学生直接收到“暂时不予认证”的通知。原定的留学规划被打断,有人在等待中错过求职季,有人不得不转向别处求学。

    与此同时,也有留学生站出来揭露中介机构虚假宣传,要求“撤销合同并退款”。截至目前,裁判文书网已公布多起蒙古国留学相关的合同纠纷案。

    “为了文凭”说起为何去蒙古国留学,管聪脱口而出,“为了文凭”。

    2024年上半年,管聪通过社交平台,结识了一名留学中介,以为发现了一条提升学历的捷径。“好毕业、学制短,且申请时不需要雅思成绩。”中介的卖力介绍,一句句说在了他心坎里。

    管聪的第一学历并不理想,虽然拿到了“本科双证”,但在国内就业市场里并无优势。如果选择在国内读研,不仅要通过竞争激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还要忍受至少三年的学业。

    管聪还打听过别的小众国家。“比如白俄罗斯,但那边读硕士学制是两年。”留学成本上,按中介推荐的蒙古国私立高校,每学期学费约6000-7000元。学校提供宿舍,管聪住的四人间约3000元一年。“如果日常能自己做饭,那一年读下来也就几万元人民币,费用很低。”


    管聪就读的学校为蒙古国当地私立大学,位于首都乌兰巴托。受访者供图

    慎重权衡之后,在中介推荐下,管聪选择了蒙古国一所私立大学学习计算机,学制1.5年。出发前,他向中介交了3.8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3.5万元综合服务费(含学费)和3000元住宿费。2024年10月,他拖着行李抵达乌兰巴托,正式开启留学生活。

    学习没多久,管聪就发现“课程很水”。

    其所在计算机专业约有50个人,全是中国人,单开一个班上课。管聪提供的课表中,课程集中在每周二、六。其中,专业课全部通过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完成,授课语言为英文,“平常有一个助教,帮学生开网课权限与日常答疑”。另外开设的一门论文技巧课为线下课,由一位本地老师讲授,但课程呆板,大部分时间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抄PPT”。

    管聪不会蒙古语,三个舍友也都是中国人。留学的日子里,他依然在中国留学生圈子打转。渐渐地,他发现大家初衷和目的颇为相似的,都是希望以较小代价,获得一纸文凭。

    他的同学中,有的来自国内职业院校,停薪留职出来读书;还有的来自于事业单位,为了符合职级晋升标准,来提升学历;还有的为了在考公考编时更有优势。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看在文凭的份上,管聪或许会继续坚持。然而,2024年11月,管聪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他所在的大学被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下称留服中心)“加强认证”了。

    刊于留服中心官网的公告显示,多家国外院校“硕士、博士学位认证数据出现显著异常,相关举报频繁”。加强审查期间,院校相关认证申请的处理期限将相应延长,“原则上自提交认证申请之日(含)起不少于60个工作日”。同时,公告建议广大留学人员“审慎选择公告涉及院校(项目)”。

    所谓留服认证,其全称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这是当前鉴别海外留学生学历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多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知名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海外应聘者需提供留服中心认证的学历证明。

    加强认证名单公布后,名列其中的蒙古国高校留学生惶惶不安。在他们看来,“加强认证”意味着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往往是一个危险信号,“最坏的情况是无法认证。”

    如果留学归来却得不到认证,无法考公考编考学,用留学生的话说,“那学历约等于废纸一张”。

    “插班生”其实,在管聪留学之前,就有多起蒙古国留学无法得到留服认证的案例。

    据媒体2024年7月报道,28岁的河南女子从蒙古国一所私立大学毕业后,取得了该国颁发的学位证书。当她向留服中心申请学位认证时,却收到了“暂不认证通知单”,与她有类似遭遇的,“有六七十人”。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2024年7月,多名蒙古国皇家国际大学学生在社交平台发帖,投诉2022年9月入学、2023年12月毕业的学生迟迟无法拿到毕业证,更别提“中留服认证”。

    没有毕业证,很多同学的计划就此打乱。比如“有的国内招聘报名不了,错过了春招;还有的面试过了,因为没有认证直接取消录用;在职的本来已经确定升职,因为认证的拖延,直接泡汤了”等等。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上述新闻事件中的蒙古国高校,都曾列入留服中心的“加强认证”名单。

    为什么这些学校会被加强认证呢?南方周末记者访问多个留学中介及中国留学生后发现,背后可能与“疫情插班生”有关。

    新冠疫情期间,一些中国留学生无法抵达境外,只能通过线上修读部分或者全部课程,这样获得的学位也可以获得留服中心的正常认证。然而这项疫情期间的特殊政策,被某些人钻了空子。

    2021年开始至今,留服中心多次发布过“加强认证审查公告”,列出了诸多遭到举报的学校。这些高校既有菲律宾、蒙古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据留服中心此前公告,以上学校多被举报,“有院校在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有中介机构宣传“包毕业、包论文”等虚假信息,甚至暗示可以“干预课堂”。

    以蒙古国为例,多位受访留学生证实,2023年至今,多家出国留学中介频繁宣传“插班生”项目。这些项目费用动辄十多万元,远超常规的中介信息服务费。主打卖点为“不出境拿证”。

    在管聪微信朋友圈里,至今还有中介推荐不出境拿文凭的捷径。“中介会给你暗示,他们和校方有‘深度合作’,比如把你学籍改到疫情期间,这样即使没有出境记录,也可以通过远程网课形式解释。”管聪说。

    李健在国内一所高校获得了“双证本科”,之后到蒙古国研究大学法学系就读,学制为一年半。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所在的班级的辅导员来自中国,比较了解国内的政策要求。“天天在群里发通知,(让我们)按时上课、完成作业。”他也看到过类似招生广告,深感教育不公平。在他看来,这已经不是走捷径,而是直接“买文凭”,“伤害的是老老实实出境留学生的利益。”

    苏州一家从事蒙古国留学业务的工作人员刘珊珊也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此前多所学校认证是受疫情期间“插班生”事件影响。“很多同学是短暂出境,没有达到留服中心的出境时长;有的则是完全没有出去,有的出去三五天。这些都没有达到留服中心的时长要求。”她还强调,“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要想顺利拿到认证,要真的出境读。

    留服中心2024年9月11日发布的《严正声明和重要提示》载明:中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任何声称“短期速成学历”“不出国”“疫情补录”等言辞均为虚假宣传。个别中介机构声称的“保录取”“保毕业”等广告宣传涉嫌欺诈或者误导,提醒拟申请留学人员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所谓“保姆式服务”


    2019年7月2日,呼和浩特,身着蒙古族服装的模特在候场。图/视觉中国

    很多受访留学生提到,因为不懂蒙古语,大多在蒙事务可以委托中介代办。

    大到选学校、选专业、交学费,小到去医院、打车、与国际处沟通,都可以让中介帮忙。而这样“保姆式服务”的代价就是高昂的中介费。

    管聪出国前,关于学校和专业的信息都来自于委托中介。“我的学校不是很有名,再加上隔着一层蒙古语,在网上几乎查不到信息。对于授课方式与老师等一无所知。”

    留学中介刘珊珊也向记者表示,该公司在国内多城市设置了办事处,在蒙古国当地也有服务团队,“是华侨,讲中文,就住在学校附近”。

    她承诺,留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的流程都是她们来处理的。只需要保持正常出勤,回国后也会指导如何做留服认证,“有任何情况问题都可以找我们”。

    一方“全盲”,一方“全包”。显著的信息差,带来了潜在的合同纠纷风险。多位受访者提出,签订合同后,一些中介并未完全做到承诺,“服务完全不及预期”。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介爆雷,很多留学生看清了所谓捷径背后的风险。

    南方周末记者以蒙古国、留学为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到多份公开的合同纠纷判决书。案件原告多为到蒙古国留学的学生,因为“学历无法认证、实际课程与约定不符、学制较计划延长”等提起诉讼,而被告则是中介公司或个人中介。

    其中一则判决书信息翔实,还披露了不少“暗箱”信息。

    判决书显示,山东学生李某娇实际出境读书2个月整,就获得了一张蒙古国高校的硕士毕业证。“学历速成”不可谓不快。而背后奥秘就藏在“学籍前置”。

    据判决书,李某娇与国内某公司于2023年10月签订了《自费出国留学咨询服务合同》,申请学校为蒙古国皇家国际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李某娇总计缴纳8.8万元费用,分三次付清。

    虽然李某娇实际出境时间为2023年12月,但双方合同约定,李某娇的入学时间为2022年9月,足足提前了1年多。而且,留学之路尚未开启,合同就约定,“保证其在2024年3月份及之前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2024年4月获得中留服学历学位认证。”

    因个人信息填写错误,李某娇直到2024年7月22日才收到了修改后的电子版毕业证,一个月后,更大的问题出现了。留服中心以李某娇“就读项目课程设置存在异常,暂不予通过学历认证申请”,申请复核后仍未获得认证。

    因没有认证成功,李某娇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李某娇遭遇,山东省郯城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中介公司为李某娇提供的留学服务,存在留服中心此前披露的“疫情补录”、“短期速成学历”及“包认证”的违规情形,这是导致原告的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多次认证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法院判决中介机构全额无息返还原告服务费、学费8.8万元。

    一审后,被诉内蒙古某公司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但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地人都没听过”

    当地时间2024年7月3日,蒙古乌兰巴托,一位牧民带领牦牛穿越特勒吉国家公园附近的平原。图/视觉中国

    以“蒙古国留学”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搜索,可以看到不少中介机构或个人发布的广告。他们自称招生老师,纷纷打出颇有诱惑力的广告语。

    比如“专升本机会一生一次,而留学机会有很多次”“1年出全日制本科证,2-3年解锁口腔热门专业,1.5年秒杀跨专业留学”等。还有些学校表示,课程“自带中文助教翻译天团”,给语言不佳的同学吃下“定心丸”。

    近年到蒙古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日益增加。截至2024年上半年,约有3000多人。另一方面,很多人对蒙古留学也持怀疑态度。在蒙古留学中介的评论区,常常可以看到“阴阳怪气”的嘲笑帖,质疑蒙古留学为“水硕、水博”。

    朱梓岳父母是蒙古国华侨,他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在蒙古国读书。对很多华侨家庭来说,这里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站,等孩子高中毕业就会去更大的地方接触新的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侨子女都会选择回中国读书。

    如今,朱梓岳在中国华南一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而他的很多蒙古同龄人朋友则进入了蒙古高校。他对比发现,蒙古高校本科多为四年制,和中国国内相似。所谓“1年拿证”的短学制普遍存在于硕士研究生阶段,这符合当地的培养标准,也有完整的课程与论文要求。与欧洲的1-2年制硕士研究生类似。

    近年来,蒙古国出现了很多名头很大的学校,比如皇家XX大学、海洋XX大学,“连我们当地人都没听说过这些学校”。而这些低门槛“水校”却成为了一些留学中介大力宣传的高性价比项目,吸引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中国留学生。

    另一位在蒙古长大的华侨唐福卓介绍,蒙古的高等教育体系分层明显,像蒙古国立大学、医科大学、财政经济大学等国立高校,录取门槛和毕业要求都比较严格。而一些民族大学、人文大学之类的民办或者私立高校,课程难度和出勤要求相对宽松,也更容易被贴上“水”的标签。

    “一般地,当地人判断学校时,主要看公办还是民办。”唐福卓举例称,一般国立优秀高校声望最高,是绝大多数学生报考首选。另有一些私立学校在部分专业或者国际合作项目上也很有特色。

    对于远赴蒙古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为什么当时没考虑国立高校?

    管聪解释说,留学中介合作的大多是私立院校,也是中介的主推对象。此外,国立高校不仅对申请条件要求高,还有蒙古语水平要求。

    赵方也提出,申请国立学校前要读蒙古语的预科班,有的学校要求毕业答辩也是蒙古语答辩。他承认,“大多数人还是为了考公考编用的,又不是用来找工作的。”

    就这样,以学术深造为初衷的留学,逐渐演变成了只为学历提升的“游戏”。“水硕、水博”的戏称不胫而走。

    2024年蒙古国高校“加强认证风波”成为了一道分水岭,改变了很多学生的求学规划。

    管聪所在大学被列入加强认证名单后,他决定直接退学。“一方面是担心继续读书也拿不到毕业认证,另一方面也是对课程质量不满意,觉得读下去没有意义。”按照原计划,管聪本应2025年12 月份毕业。“结果,我现在还考虑找新的硕士offer,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钱。”

    李健说,虽然自己是依规出境学习的留学生,但同样受到了插班生事件波及,截至目前留服认证迟迟未下。如今,焦虑的他对认证不抱希望,已经转向白俄罗斯读书。他反复强调,意向到蒙古留学的人要慎重考虑,尤其是就读于私立大学要“擦亮双眼”。

    2025年6月,不少留蒙学生发现,此前被加强认证的院校陆续“解冻”,逐步恢复了认证。不过,部分留学生的学历认证书上会出现特殊标注,“未全程在境外学习,弹性学期制,含境内研究经历,在外学习时间短于学制要求”等字眼。

    而且,在中留服院校查询系统中,曾经被认证的学校高校明确标注“曾于X年X月遭到加强审查”。这些特殊标记似乎提醒着,这些高校曾经有“污点”,让毕业于此的学生无形中感受到一丝“异样”。“听说你是蒙古留学回来的,大家基本都是嘲笑的态度,比如说你是去蒙古学放羊的。”赵方说。

    (应受访者要求,管聪、赵方、朱梓岳、李健、刘珊珊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子健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