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许多民众惊喜地发现后院的萤火虫明显增多。昆虫专家指出,2025年是萤火虫数量激增的一年,为近年来罕见的「大年」,很容易能看到萤火虫形成的「大自然烟火」景象。
但研究人员警告,萤火虫的未来仍面临多重威胁,包括气候变迁、城市开发、光害及农药使用等因素,恐导致某些萤火虫物种数量持续下降。
包括马里兰州、伊利诺州都出现了萤火虫大量出现的景象。马里兰大学昆虫学教授、绰号「虫虫教授」的劳普(Michael Raupp)表示:「去年冬天相对温和,气温不算太低,加上降雨充足,意味着不仅萤火虫幼虫存活率高,连牠们的猎物也大量存活。」
他进一步说明,萤火虫幼虫是捕食性昆虫,主要猎食蜗牛、蛞蝓及其他小型昆虫。猎物繁盛,翌年的萤火虫族群自然也随之壮大。除了气候因素,环境条件也对萤火虫的出现密度影响甚钜,「如果一个地区长期没有被开发、也没有使用农药,且光害较少,那么当地的萤火虫数量通常就会很多。」
对许多美国人而言,萤火虫不只是昆虫,更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劳普形容萤火虫是「大自然的烟火」,2025年这波萤火虫大爆发,正带领人们再次感受童年的奇幻与感动。
另方面,保育组织 Xerces Society 的濒危物种保育生物学家乔伊斯(Richard Joyce)说,「根据栖地损失来看,我合理推断许多萤火虫物种在过去数十年间数量已经减少」。他也是该组织「萤火虫地图计划」(Firefly Atlas)的统筹人,致力追踪萤火虫分布状况。
萤火虫物种多达179种,各自依赖不同栖地而生存。乔伊斯指出,湿地栖息的萤火虫受开发影响最大。「我们虽然缺乏大规模监测数据,但栖地缩减是一项间接证据,显示牠们的数量面临压力,」他说。
以伊州为例,目前已知有26种萤火虫栖息于当地,大多尚无立即危机,但其中「柏树萤火虫」(Cypress firefly)在2020年已列为「易危物种」,另有六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红皮书的「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等级,显示人类对其存续状况了解甚少。
位于芝加哥郊区的莫顿植物园(Morton Arboretum)与芝加哥植物园(Chicago Botanic Garden)皆为萤火虫友善栖地。莫顿植物园表示,今年因天气温暖与野花草地丰富,萤火虫数量为历年最高。
植物学家呼吁大家一起保护萤火虫,做法包括「夜间尽量减少或关闭户外照明」、「避免使用杀虫剂」、「保留一些落叶或潮湿环境让幼虫能栖息成长」、「草坪部分不修剪或种植本地草类与灌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