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是大暑,象征一年24节气已经过了一半,也将进入最酷热的高峰期,炎热且潮湿的天气型态,让人觉得心情烦闷。台湾北医大附医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苏柏璇表示,气温闷热、湿度高,要严防中暑,不论在户外或冷气房,都要记得补充水分,饮食也要清淡。
苏柏璇指出,近日有偶午后雷阵雨,在这种湿热夹杂的天气,忍不住想吃冰凉食物,过度贪凉容易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水肿、疲倦、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体内同时存在湿气和热气,使分泌物变得黏着、大便排得不顺,身体也觉得黏腻不舒服。
想要清热解暑,苏柏璇建议,可多吃夏天盛产的瓜果类来降低体内热气,并缓解因高温引起的暑热不适感。「苦瓜、西瓜是不错的选择,皆有清热降火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对于降火非常有效,其苦瓜素可促进消化液分泌;西瓜味甘性寒,有助于利尿解热,并补充体内水分。
苏柏璇强调,凉饮、生食会让肠胃不舒服,尤其是冰块,饮用后会使血管收缩,影响气血运行。从中医观点来看,冰块解暑效果有限,且只是冰凉一下子,大量食用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若想舒缓暑气,绿豆汤、莲子汤是不错的选择,搭配银耳、百合等食材,可帮助消除体内的热气。
夏季容易热伤害,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前者是因为曝晒太阳过久,高温造成脱水、体温调节失调。后者是因为经常待在冷气房内,皮肤表面毛孔急速收缩,让体内的热气排不出去,造成微微发热、疲倦、头痛、恶心、食欲差等不舒服状况。
要避免阳暑,勿待在大太阳底下太久,做好戴帽子、撑阳伞、补充水分等防晒工作,感觉到头晕、胸闷时,应赶紧替到阴凉处降温。预防阴暑的方式,则要在进入冷气房前,先在门口休息15至30秒,不要让身体马上进入受寒受凉的状态;室内空调开26度即可,维持最舒适的体感温度。
苏柏璇表示,除了补充水分,可以多按摩穴位缓解不适,例如颈部后方的风池穴、小腿前外侧的足三里穴、手部虎口处的合谷穴、手肘外侧的曲池穴等。这几个穴位不求人,自己就可以按压,有助排除体内火气与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