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在印度洋游弋的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在回传实时部署信息时,曝出了搭载的F-35C腐蚀严重,机身多处部位出现明显锈迹的消息——从现场资料来看,锈迹在所有F-35C机身上都有出现,和一旁的F/A-18E/F相比格外明显。

▲“卡尔文森”号航母目前在印度洋活动
早在2022年1月一架F-35C坠入南海之前,就已经传出F-35C在海上服役时锈迹斑斑,严重影响隐身性能的说法。只不过很快被F-35C坠海的消息所遮蔽,再加上当时F-35C刚刚开始海上部署,有一些问题也很正常,所以外界并没有重视。然而,之后数年有关“F-35C生锈”的消息不绝于耳,直到现在以异常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之前仅仅是一两架F-35C锈迹斑斑,而这次可是一整个中队。“卡尔文森”号作为美军首艘搭载F-35C,使用经验最为丰富的航母,落得现在这个结果,实在是有点难堪。

▲F-35C生锈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当然,美军面对汹汹质疑也不是没有给出解释,其声称这是F-35C表面隐身涂料里的铁元素生锈,而非机身生锈,并不会破坏隐身性能。从F-35A、F-35B陆上服役数年后,依然光洁的表面上来看,大家倒也不觉得这是机身生锈,但氧化生成铁锈不影响涂层性能,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管在隐身涂料里,铁元素是以铁离子、铁基还是其他状态存在,当变成氧化物后化学、物理性质都截然不同。要是按照“铁离子有利于吸收雷达波束,减少回波”的说法,大量铁锈出现就意味着,F-35C吸收雷达波的能力锐减。

▲这可不是一句“不影响”就能解释的
事实上,美国海军并不是没有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大概在2023年,美军曾公开测试过一种“镜面”涂层(看起来亮晶晶的)。当时大家对于新涂层的用途有很大争议,但最常见的两种说法,是“强化反红外探测”和“改善海上生锈问题”。不过后续“镜面”涂层逐渐销声匿迹,至今未见美军使用,也就没人关注了。这次F-35C生锈之所以能掀起这么大波澜,就是因为在“镜面”涂层消失后,美军再也没有进行过其他尝试,任由F-35C在航母甲板上风吹雨打,这个思路是很有问题的。

▲一时竟然分不清到底谁是“大黄蜂”
任何战斗机服役后,都会遇到设计、试飞时没有想到的问题,一个成熟、有效的航工支援体系,应该在问题出现后拿出成熟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无动于衷。比如说美国海军F-14A服役早期,也曾因为搭载的TF-30发动机可靠性不足、响应速度偏慢和压气机失速,引发多起坠机事故,惨烈的损失让时任美国海军部长雷曼,在国会听证会上大发雷霆,最终促成F-110发动机上舰(换装新发动机后被称作F-14B)。而在此之前,美国海军在发动机生产厂家的配合下,通过限制大迎角机动飞行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事故率。

▲F-14A早年曾是飞行员噩梦
F-35C最开始曝出生锈的消息后,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美国应该凭借丰富经验,为F-35C苛刻的海上作战环境,准备一套全新维护措施,通过强化舰上的保养体系,来解决问题。但美国海军实际上是什么都不做,所有人就像没看见F-35C身上的锈迹一样,让人不得不服。当然,对于正积极发展歼-35,准备在福建舰,甚至是两艘滑跃航母上搭载隐身舰载机的中国海军而言,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不同于陆上作战环境,海上高盐、高湿、高腐蚀环境,本来就会严重威胁战斗机的状态,现在脆弱的隐身涂层,就更需要针对性保护。

▲F-35C的遭遇是值得歼-35警惕的
不同于往往最多只出海一个月,始终在近海活动的滑跃航母,福建舰在搭载了完整舰载机群后,势必要往远海进发。也许一开始达不到美军出海部署动辄半年的程度,但两三个月的时间间隔,对歼-35的海上维护保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一旦歼-35解决问题,F-35C仍然锈迹斑斑,双方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