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这个场景:2010年,英国知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走进苹果门市,拿起一台iPad。这位71岁的大师,花数十年时间,用颜料与画笔来琢磨绘画技巧,突然收起这些工具,对着屏幕像在玩「愤怒鸟」游戏。
Creative Blog报导,评论家轻蔑地说,这只是个小玩意;传统派问,这有何技巧可言;正统派嘀咕,任何人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上作画。十几年前,霍克尼对这样的反应并不感到惊讶,事实上他也许早预料到。
问题是,艺术界某些人依然没有向前看,在2025年,是时候正视现实了;毕竟,连英国皇室都明白这一点。
查理三世与iPad
查理三世带领艺术家出访已有40年传统,自1985年以来,已有42位艺术家在69次随行中访问了95个国家,费用都由国王自掏腰包。
今年四月,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皇室出访画面不是以画布、而是以数字方式捕捉。38岁艺术家福瑞泽·斯卡尔夫(Fraser Scarfe),在国王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成为第一位使用平板电脑iPad mini制作官方纪录的艺术家。
当曾经委托18世纪画家根兹巴罗(Gainsborough)绘画的皇室开始接纳iPad 时,证明事情已经改变了;这个将传统价值几乎凌驾于一切的机构,已悄悄承认,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使用的工具,而在于用它们创造了什么。
霍克尼开风气之先
霍克尼的iPad时期并不是职业生涯末期对闪亮新玩具的实验,这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发现科技其实可以扩展他的创作可能性,而不是限制它们。
以2011年他的数字创作系列「The Arrival of Spring in Woldgate」来说,这些作品只有在iPad上才能完成;iPad的方便携带让艺术家得以在户外创作,这是传统绘画无法做到的。层次(layer)与调整(adjust)功能,让他可以捕捉到光线变化的瞬间特质,无限的回复(undo)功能,让他敢于冒在实体媒材上无法尝试的风险。
结果是,世界各地画廊争相展出他的作品,收藏家为这些印在纸上的数字档案支付了高价;艺术市场已传达出响亮而明确的信号。
赶上时代
如今,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以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永久馆藏与特展中展出iPad艺术品;当最保守的艺术价值拥护者策展人,开始接受一种媒介时,争论也就结束了。
艺术市场也纷纷跟进,拍卖公司定期推出数字作品,收藏家将它们视为稳健的投资;不论如何,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NFT风潮,进一步让数字艺术在市场眼中合法化。
当然油画颜料的气味、画布的质感、创作的体验,都让人感到满足,喜欢传统艺术媒介绝对没有错;但认为数字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低一等的心态,已无法持续。iPad世代的艺术家不会消失,他们正逐渐定义当代艺术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