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这个被塞纳河环绕、让人一边哼《玫瑰人生》一边刷口红补妆的浪漫城市,如今正因一道意大利面和一瓶水,站上了风口浪尖。最近,有两位“间谍吃货”在巴黎干了一件大事——一人用着流利的美式口音点餐,化身“假美国人”;另一位装作法国游客,从头到脚散发出“本地老饕”气质。他们双双坐进香榭丽舍大街附近的餐厅,点了完全一样的食物,结果……
账单直接裂开:同一道菜,两种价格,一个城市,两种命运。
巴黎到底是不是在“区别对待”游客?本地人点餐是法式浪漫,外国人点餐是法式算法?今天我们就来唠唠这个看似“鸡毛蒜皮”,实则“国际关系级别”的点菜问题。
好,先来说说这场“卧底行动”的细节,听完你可能要叹一句:
原来在巴黎吃饭,不看菜单,看护照。
这位《巴黎人报》的记者Mathieu先是去商店买了件土得掉渣的铁塔T恤,然后戴上鸭舌帽和墨镜,就差没把“美国游客”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接着,这位“美国卧底”和他的朋友Marc碰头了👇
这位大哥运营着一个自己的博客,上面的内容全是省钱秘诀和日常骗局,这次他假装自己是法国游客。
两人分开走进同一家靠近埃菲尔铁塔的餐厅,坐在不同的位置上,点了一模一样的组合:
一份意大利千层面(Lasagnes)
一杯可乐
一份水
但真正端上来的东西,简直可以拍成一集悬疑剧《谁动了我的饮料?》!
法国顾客Marc,收到的是一罐可乐,价格€6.50,
还附赠一大壶免费自来水,嗯,就是传说中的carafe d’eau;
而美国顾客Mathieu没有选择权,直接被告知“可乐你只能点中杯或大杯”,他选了中杯后,
服务员端来了一杯加了很多冰的半升可乐,价格€9.50。
水?不好意思,直接上一瓶Vittel矿泉水,再请你掏€6。
一边吃一边心里不平衡的Mathieu,在结完账后迫不及待地和Marc碰头,想看看两人的账单到底差了多少。
结果,心态快崩了👇
足足多了€9.5!
嗯,一顿饭用欧元在上了堂表演课:《如何让游客安静破防》。
咱们接着说这两位卧底的第二站。
在另一家同样靠近旅游热点的餐厅,两人再次用同样的方式点了相同的餐。
除了与上次同样的遭遇,美国游客被强制买了一瓶水之外,这次又多了点新花样。吃完买单时——
法国顾客Marc的账单上已经含有服务费(法国餐厅通常价格内已含10%-15%服务费);
但这时,服务员满脸真诚地对美国游客Mathieu说:
“服务费不包括在内哦,要不要给点小费?”
你以为这就是套路结束?图样图森破。
对方一边操作POS机,一边若无其事地帮忙“输入”金额。结果——顾客说给10%的小费,POS机却显示15%。一顿操作猛如虎,游客的小费被“偷涨”5%,连自己怎么被薅的都不知道。
等你反应过来,笑容已经凝固,银行卡余额也和你的信任一起缩水。
最后整整差出了€10。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游客被要小费的情况在后续的测试中也频繁出现,这些餐厅会特意强调服务费不在账单之中。
此外,还出现了在用餐过程中,服务员询问是否要点蒜香面包,游客以为是免费的,但结账时才发现这是菜单上没写的额外收费项目的现象。
或许你会说:“巴黎嘛,游客多,被宰宰也不奇怪。”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这些区别对待不是明码标价的“外国人定价”,而是充满技巧的“隐形加收”:
可乐“默认”升级,水不给免费壶装水,只卖瓶装,账单含服务费还引导你再小费……这些都是不了解法国餐饮文化的游客,经常会踩到的雷。
根据调查,这些情况普遍发生在“超级热门景点”周边——比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香榭丽舍,几乎每个国家的首都都会有这种“高风险地带”。
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巴黎所有餐厅,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法国人不厚道”。
正如法国餐饮业协会GHR代表所说:“法国法律明确规定:水、餐具、服务费都包含在菜单价格中。除非顾客明确表示要瓶装水,否则应提供免费的自来水。”
也就是说真正懂行的本地人,是不会被这些套路“撬开钱包”的,可一见你不懂,有些餐厅就会见缝插针。
讲真,美国游客在这波“冤种行为”中被频繁提及,确实也有文化差异在作祟:
在美国,小费是服务人员收入的主要来源,不给就跟欠人命一样;但在法国,小费是“可给可不给”的“锦上添花”,法律也规定服务已包含在总价中。
再加上语言障碍、旅行紧张状态、对价格敏感度下降……组合拳打下来,游客就特别容易被骗。
话说回来,既然我们不能指望餐厅改性子,那就从自己下手,提高“旅游生存技能”:
点水时,请指名“Carafe d’eau”(免费壶装水),不要说“still water”,那等于“来瓶贵的”。
认真看菜单,小心“不显眼加价项目”,如果菜单上没有价格,别点!尤其是“推荐菜”、“主厨推荐”、“您要不要尝尝”这类话术。
记住,在法国,小费不是必须的!你觉得服务好,1-2欧是心意;对方催促、默认加小费的,可以礼貌拒绝。
当然,如果想靠谱且吃得好,就别在景点边上就餐,往远走三条街,世界豁然开朗。巴黎有很多好餐厅,但游客太集中在某几块地。
总之,这种现象很多热门旅游城市都会发生,它们经营方式不透明、缺乏监管,利用游客对本地文化的不熟悉在打“擦边球”,作为游客,请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擦亮双眼哦。
-END-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934069/Thatll-10-extra-Fake-American-finds-tourists-getting-ripped-Par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