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德黑兰被打废了?伊朗总统表态:真的没水了(组图)

    【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参考消息》报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德黑兰真的没有水了,不排除将迁都作为紧急解决方案。目前伊朗全国七成水库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南部多座大坝干涸,且高温持续不断。

    23日,伊朗政府宣布德黑兰省及至少10个省份当天为公共假日,以节约水、电并降低高峰期负荷。

    当然,因为没水就迁都,给人一种为了一碟醋包一盘饺子的感觉。

    伊朗想要迁都,德黑兰的水资源是个问题,但并不是唯一问题。

    过去几十年里,迁都多次被提出,又多次被搁置。

    不过这一次的水资源问题,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迁都从理论层面转向现实落地。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迁都是反复被提出却始终无果的一项长期议题。

    早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国内学者就开始讨论德黑兰是否过于集中的问题。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城市扩张加剧,关于迁都的声音也随之增加,主要集中在德黑兰的地震风险、污染指数飙升、交通瘫痪等城市病上。

    2000年代,内贾德政府期间,议会曾专门成立过一个迁都研究小组,提出过三种方案:

    一是彻底迁出至伊朗中部城市如伊斯法罕或库姆;

    二是设立行政副都,将部分机构南迁;

    三是采取多中心分布式行政体系。

    但这些方案都被一一搁置,有预算问题,也有政治阻力的问题。

    到了2010年代,伊朗政府又曾短暂试图将部分机构分散至郊区,但效果有限,绝大多数核心权力机构和高官依旧牢牢驻守在德黑兰。

    这些年来,每逢城市危机,迁都话题便会被舆论拎出来,但真正落实迁都的政治意志和财政手段,却始终都没有出现。

    因此,尽管这一次的提出似乎更加严肃,但能否打破历史魔咒,还需进一步观察。

    (伊朗旱灾触目惊心)

    支撑伊朗长期想要迁都的背后,是一系列国家结构性问题。

    德黑兰地处活跃地震带,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严重,近年来城市多处基础设施出现开裂、下陷的现象,许多学者直言这是城市病晚期的表现。

    德黑兰的人口已超过1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却严重依赖远距离调水系统,一旦遭遇旱情或电力问题,整个城市的基本运行都会陷入瘫痪。

    还有就是,伊朗行政资源过度集中,导致发展不平衡。

    伊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媒体几乎全部集中于德黑兰,使得全国其他省份相对边缘化,政权稳定面临长期隐患。

    再加上刚刚被以色列打了一波,出于长期安全与发展平衡的考量,从首都中枢功能角度出发,迁都愈发紧要。

    但也正是因为涉及方方面面,注定比一场简单的行政搬迁复杂得多,也难得多。

    (德黑兰)

    伊朗迟迟不能迁都的主要障碍,还是钱。

    伊朗常年遭受制裁,国家预算大部分用于维持现有体制与军工体系,根本无力负担一场上千亿美元级别的新首都建设。

    此外,伊朗是双轨体制,行政部门、议会、最高领袖办公室、革命卫队、地方宗教领袖、企业财团等多方势力彼此牵制,谁也没有能力独自推动如此巨大的国家级工程。

    与此同时,德黑兰本身就是精英的权力核心,其家族、产业、子女教育资源等全部深植于这座城市,一旦迁都,他们面临的不只是换个地方办工,还要重新配置利益网络。

    而新首都候选地,如查巴哈尔或马克兰沿海,普遍基础设施薄弱,当地族群成分复杂,使得很多高官并不愿意真正搬过去。

    (德黑兰)

    不过这一次,伊朗高层看起来是很有决心的样子。

    从时间点来看,德黑兰所面临的资源枯竭与城市失效问题,已不再是警告阶段,而是逼近临界线。

    基础设施崩溃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政府调度与修复的能力,过去的续命策略已难为继。

    而佩泽希齐扬已不再像前任那样以模糊表态应付迁都议题,而是明确提出将迁都作为现实选项。

    最关键都是,这一次有了一些实际行动。

    多个机构已经开始在南部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而且据称有海水淡化厂、水电新通道与行政园区的初步规划方案出炉。

    而且现在伊朗政坛内部,正在形成一个最低限度共识,哪怕搬不了,也必须先启动一个备份首都计划,确保在德黑兰崩溃时,国家不至于瘫痪。

    目前来看,更现实的可能,是以功能外迁的方式逐步推进,比如先将部分军事、能源或科技指挥中心转移到查巴哈尔一带,再在几年后视情况而定是否整体迁都。

    这是一种较为现实的解决方案,也是伊朗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