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小贩在过去100多年,一直是香港独特的生活特色之一,并且深受众多旅客喜爱。然而,近数十年,港府收紧小贩牌照制度,对非法摆卖严厉执法,加上小贩逐渐年老,香港的传统小贩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有“中区女人街”之称的香港中环利源东街,只有短短四五十米长,10多名商贩每天在街边做生意,售卖不同的货品。其中,位于街道中央的“四季绣花鞋”,专门卖传统绣花鞋,铺子外手写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四季绣花鞋”老板陈林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忆述,这家铺子是他的父亲在1972年开设,当年他只有20岁,跟随父亲一起摆档。后来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移居海外,摊档顺理成章由陈林接手至今。
陈林告诉记者,“四季绣花鞋”售卖的绣花鞋不是网上出售的工厂货,而是融合传统刺绣工艺;鞋上用的布料也是上乘货,刺绣图案十分精美。
因此,铺子里卖的绣花鞋价格虽然比较贵,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一批老客户。陈林说,到店里买绣花鞋的,很多是中环区的有钱人,也有不少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游客。
“有香港老顾客移居外国后,返港的时候特地来这里,一口气买了30多对绣花鞋,回去当礼物送给亲人朋友。”
不过,时移世易,香港爱好绣花鞋的人越来越少,绣花鞋行业逐渐式微,整个中环区目前只有“四季绣花鞋”还在销售传统绣花鞋。
与此同时,近些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加上冠病疫情后,到香港旅游的外国游客明显减少,光顾“四季绣花鞋”的外国顾客数量也大不如前。
陈林说,幸好两个孩子早已成年,有了自己的事业,现在他和太太每天到摊档经营生意,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三五年后就打算退休。至于“四季绣花鞋”的未来,一切随缘。
“四季绣花鞋”老板陈林在香港中环利源东街做绣花鞋生意数十载,打算三五年后退休。(戴庆成摄)
港府过去24年严厉执法 固定摊位累计减少40%
香港自开埠以来,就有小贩在街上兜售时令蔬菜、咸鱼和新鲜屠宰的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中国大陆民众涌到香港逃难,香港人口迅速增长,但并非所有来港人士都能成功就业。
许多人为了维持生计,选择成为小贩,提着篮子或推着手推车在大街上摆卖,小贩也逐渐成为香港具有特色的当地文化。
踏入1970年代,香港股市在1973年暴跌,1974年又发生石油危机,经济陷入衰退,间接令不少工厂倒闭,大批打工人失业,做小贩也成为失业人士在过渡期的营生首选。不少香港人除了正职,也与朋友合租手推车做起小贩,希望多赚点外快,香港的小贩摆卖活动在这段时期变得格外蓬勃。
随着小贩数量飙升,不少香港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当时的港英政府为了避免混乱局面加剧,开始推行小贩发牌制度,安排他们在指定地点摆卖。同时,严格限制小贩牌照的继承和转让,规定流动小贩牌照不得转让,固定摊位小贩牌照只能传给直系亲属等。
这些针对小贩的牌照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以陈林经营的“四季绣花鞋”摊档为例,在他退休后,如果他的子女无意继承,这个摊档的牌照就会被政府收回,香港的小贩数又会再少一个。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街头的摆卖活动虽然在拉动经济上,起到不少正面作用,但衍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包括对附近居民造成街道阻塞、环境滋扰等问题;不少邻近商户也质疑小贩不用支付租金,对他们的生意构成不公平竞争。港府在2002年进一步推出新政策,鼓励小贩自愿交回牌照,政府则派发特惠金,让小贩搬迁到屋邨街市或商场,从而减少街头小贩。
当局同时也严厉执法,打击小贩非法摆卖。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小贩事务队,在全港18区的45个小贩黑点,定期进行分段巡逻和突击行动。
有女人街之称的通菜街是香港一条著名街道,许多商贩沿街摆档,售卖服装、饰品和玩具等。 (戴庆成摄)
九成流动小贩满60岁
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今年6月30日发布的《数据透视:香港的小贩管理措施》报告显示,小贩事务队去年进行8万5445次突击行动,打击非法摆卖活动,平均每天进行234次行动。去年,共有3312起无牌小贩检控个案,相当于每名无牌小贩在一年平均被检控约4.5次。
在当局严厉的执法下,香港无牌小贩数量在过去24年大幅减少84%,到去年仅剩下698人。全港固定摊位小贩数量过去24年也累计减少40%,到去年剩下4848个;流动小贩的数量在同期更锐减80%至233个。
立法会的报告也指出,除了小贩人数持续缩减,香港小贩行业也出现老龄化。截至去年9月底,73%的持牌固定摊位小贩年满60岁,而40岁以下者仅占3%。流动小贩老龄化更严重,九成人年满60岁,40岁以下者只有0.8%。
贩商代表:生存空间狭小 盼政府从旅游文化角度给予扶持
1986年成立的港九新界贩商社团联合会,有超过100个成员,主要来自街边市集如庙街和女人街,以及街市商贩。
会长陈锦荣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在众多商贩行业中,报贩经营最为惨淡。报摊拥有逾百年历史,是香港街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纸风行的时代,全港有多达3000多个报摊。随着网络媒体兴起,以及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全港目前仅剩100多个报摊,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机。
身兼油麻地庙街贩商商会主席的陈锦荣认为,目前香港小贩牌照持牌人或经营者大部分年龄偏高,出售的商品往往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难以吸引游客。
他举例,商会曾经成功为庙街的商贩争取到售卖干货的同时,也可以卖包装食品,但最后只有一档提出申请。
陈锦荣说,近年购物模式转变,网购、外卖食物兴起,港人北上消费也蔚然成风,都导致商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认为,商贩要生存就要求变,改变固有思维,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政府对商贩没有采取扼杀政策,但也没有扶持,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既然商贩对促进香港旅游有很大帮助,当局应主动出击,协助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小贩政策,从旅游和文化传承等角度给予扶持,而不是只有食环署一个部门负责。”
陈锦荣认为,政府应设置一定年限,让商贩的助手或合伙人具有继承小贩牌照的资格,并且效仿新加坡推出的小贩培训计划,培训有意加入行业的新手如何经营,包括去哪里取货、如何掌握市场脉搏等,以紧贴潮流,与时并进。
街头小贩多年来是香港独特的生活特色,也深受旅客喜爱。位于旺角的花园街,是游客到香港的逛街打卡地之一。(戴庆成摄)
游客消费模式改变 学者:应重振小贩文化
小贩行业除了在香港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本土历史文化上也划下浓厚的一笔,成为香港主要的旅游景点。
以女人街和庙街为例,自2005年起便长期稳居香港十大旅游景点之列,去年更排名第四。以往,女人街的人流每天络绎不绝,不论本地人还是游客,都会到那里买价格实惠的日用品或纪念品,是红极一时的旅游胜地。
随着近年香港经济受疫情打击,女人街已经光景不再。《联合早报》记者日前到女人街采访时,发现已经不见人群拥挤的场面,而其他地区的街头地道小摊,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女人街早年因销售女性用品为主而得名,图为女人街的一个售卖饰品的摊档。(戴庆成摄)
香港大专讲师樊智伟受访时指出,小贩在香港逐渐消失,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政府收紧发牌制度,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模式转变,市民购物也更注重饮食卫生、品牌效应。
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百废待兴,两餐温饱得来不易,很少人会关心食物健康,光顾街边小贩是很平常的事,最重要的是价钱便宜。但来到21世纪,香港的经济环境已有很大变化,小贩在香港消失不能只推说是政府造成。”
樊智伟举例,他以前在新界北区上班,夜深时路过上水和粉岭铁路站外,那里有很多熟食小贩档,光顾的市民非常多,因为很多人深夜下班,一出铁路站便可买来吃,而且选择多、价钱便宜,所以人流非常旺。但这些熟食小贩档口也引起附近居民投诉,认为影响卫生、阻塞通道。当局扫荡后,现在上水和粉岭站附近的两座天桥非常冷清。
应重新建立发牌制度
樊智伟认为,以往香港的小贩经济养活很多家庭,但时过境迁,现在很少港人是靠做小贩生意维生。
不过,他也指出,近年游客的消费模式不再是以“爆买”(指一次性购买大量商品)为主,很多游客更希望体验本地的历史文化,购买本土特色产品,而小贩特色是游客来港消费的一个重要吸引力。
樊智伟说:“既然游客都希望重见昔日香港的小贩摊档,尝试各种地道小吃,选购多种旅游纪念品,政府有必要重振小贩文化。”
他近年经常往返中国大陆,见到很多小区都会划出范围,给小贩经营摆卖,既不影响居民生活,也吸引很多本地人和游客游逛、消费,带旺当地的经济,港府可以参考这个做法。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讲师蔡思行受访时则指出,香港食环署目前只从市政管理的角度出发,限制小贩行当扩散发展,当局应该重新建立新的小贩发牌制度。
他说,回看香港历史,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整条弥敦道布满流动小贩,成为香港经济自行救亡的象征;但现在香港已不能只注重小贩和固定摊档的经济价值,而是应该从提振市区文化氛围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角度,重新检讨现有的小贩政策。
“简单来说,香港再次发展小贩行业,是要打破过往多年来商场商铺千篇一律的困局,让市民和游客能重新在各区找到各式各样的消费和文化体验。”
蔡思行以近些年维园不时举行包括工展会等嘉年华式活动为例说,这类活动可以继续推行,但当局也须要灵活地推动在指定的街道转角处,增设不同特色的小贩档,方便游客打卡,“若能小心规划,不愁游客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