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绿营把这场大罢免定调为“反共护台”,指控国民党立委“亲北京”、“卖台”,应予以罢免。马英九基金会昨日表示,投票结果显示民意拒绝违反台湾利益的“抗中”路线。有大陆学者说,此次台湾民意的展现,给了在野力量一种信心,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但难以改变赖清德现有政策路线。国台办指出,投票结果显示,民进党的政治操弄完全违背岛内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学者:赖极可能“变本加厉”
相关新闻:台湾大罢免失败|24立委及新竹市长高虹安全部过关 台北市长蒋万安率5蓝委鞠躬致谢
台湾《风传媒》引述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指,这次大罢免结果是赖清德和民进党一次重大的挫败,有利于台湾的权力制衡,但赖清德“很难回头”,极可能“变本加厉”,暂时仍看不到两岸关系好转的曙光。但这样的结果也给了在野力量和台湾民众一种信心,有勇气去冲破民进党对两岸交流的阻挠。
上海东亚研究院研究员包承柯指出,此次台湾民意的展现,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但他认为,由于赖清德个性刚愎自用,即使历经这次失败,相信不会改变现阶段的两岸政策。因此,大陆对台政策,还是会一方面继续推动两岸交流及惠台措施,惠及台湾民众;另一方面透过法制、军事等多种方式,加大力度遏制“台独”势力。
马英九基金会声明指,这是台湾最真实的民意,台湾民众在关键时刻拒绝了撕裂台湾社会、违反台湾利益的“抗中”路线,希望两岸和平。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说,“大罢免大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理性绿”的抬头,例如亲绿法律学者颜厥安公开反对大罢免。
国台办:民进党制造“绿色恐怖”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周日(27日)就“大罢免”首轮投票结果作出回应。陈斌华表示,民进党当局出于“台独”本性和“一党独大”野心,不顾岛内民生福祉,一再挑起政治恶斗,不择手段打压政治异己、制造“绿色恐怖”、加剧社会撕裂,充分暴露出“假民主、真独裁”的虚伪面目。投票结果显示,民进党的政治操弄完全违背岛内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台湾大罢免懒人包︱左右32立委及市长政途 两岸关系或再现变数?
今天是7月26日,台湾正迎来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免投票。这场被称为「大罢免」的政治行动,将决定31名国民党立委及1名市长的去留,其结果可能重塑立法院权力格局,甚至影响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
大罢免名单「大罢免」投票分为两轮,共32宗罢免案。第一轮投票7月26日上午8点至下午4点举行,选民将决定24名国民党立委以及1名市长的去留;第二轮为8月23日,遭遇罢免挑战的是7名国民党立委,当日也将进行是否重启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的公投。
相关新闻:台湾大罢免|今投票决定24国民党立委去留 绿营图改「朝小野大」
+4
大罢免完整名单如下:
7月26日:王鸿薇、李彦秀、罗智强、徐巧芯、赖士葆、洪孟楷、叶元之、张智伦、林德福、廖先翔、牛煦庭、涂权吉、鲁明哲、万美玲、吕玉玲、邱若华、廖伟翔、黄健豪、罗廷玮、丁学忠、傅昆萁、黄建宾、郑正钤、林沛祥、新竹市第11届市长高虹安、
8月23日:马文君、游颢、罗明才、颜宽恒、杨琼璎、江启臣、林思铭。
罢免首轮投票结果将于8月1日公告,第二轮于8月29日揭晓。
大罢免投票资格大罢免投票需携带身分证、印章与投票通知单。若忘带投票通知单,可透过身分证查询后投票。
7月26日罢免案并非所有民众都要投票,只有部分选区年满20岁、设籍满四个月的民众需要投票。
何谓罢免?罢免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参政权,允许选民在公职人员任期内,因严重失职、违背民意或违法,透过法定程序提前解除其职务。
本次大罢免源于2024年台湾大选后的「朝小野大」僵局。国民党掌控立法院多数,民进党政府施政受阻,政府总预算也被在野党大幅删减,民间团体遂发起罢免行动。若国民党失去6席立委,民进党将重夺立法院主导权。
台湾的罢免制度分为三阶段:
提议:需原选区选举人总数1%以上连署提议书。
连署:门槛提高至选举人总数10%以上,经选委会审核。
投票:罢免案投票结果,有效同意票数多于不同意票数,且同意票数达原选举区选举人总数25%以上,即为通过。
此设计旨在平衡民意表达与政治稳定,避免罢免权遭滥用。值得注意的是,台湾领导人、副领导人的罢免门槛更高,需立法院提议与连署,并经全台过半选民投票支持。
五大争议法案引爆民怨立法院改革/扩权法案:蓝白阵营通过法案被批侵害其他司法院、监察院、行政院等职权,此修法引发公民团体号召数万民众(青鸟行动)包围立法院。
瘫痪宪法法庭:对于蓝白阵营的修法,绿营祭出声请「释宪」来作为反制,蓝白则是藉由修《宪法诉讼法》和大法官同意权,瘫痪宪法法庭运作。
选罢法:罢免案连署需附身分证影本,增加罢免难度。
财政划分争议:中央政府须多分3千多亿元(约800亿港元)给地方政府(目前县市政府多为蓝营执政)。
预算大砍:蓝白大砍中央政府2075亿元总预算(约552亿港元),删减金额是往年的6倍以上;冻结金额约2600亿元(约692亿港元),是近3年平均冻结数的20倍。
罢免结果具深远影响罢免通过结果公告后,被罢免人应自当日起解除职务,且4年内不得参选同选举区同公职,该选区需在三个月内进行补选;若罢免结果为否决,则在被罢免人任期之内,不得对其再为罢免案之提议。
若罢免成功,民进党可能夺回立法院控制权,终结立法僵局。罢免结果亦是一次民意检验,反映民众对「朝野对立」的容忍度,或促使政党调整路线,成为未来民主制衡的参考案例。
有学者指出,罢免权是「民主活水」也可能沦为「政争工具」。台湾过去罢免案多因门槛过高失败,本次若通过,将证明制度可行性;若失败,则暴露民意分散或动员局限。更深层的课题在于,如何在激烈政治对立中,维持程序正义与社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