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立秋,但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伏天里,暑湿依旧。
中医认为,立秋是自然界气机更替的关键节气之一,此时的养生重点也应该从“夏长”转为“秋收”。

秋天为什么要“收着养”?《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并教你科学进补。
立秋后,养生也要“秋收”
立秋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身体也会本能地收敛阳气和能量。
中医常说的“秋收冬藏”中的“秋收”,具体指收养气血、津液和心神。此时,要让人体顺应自然,避免大量出汗和体力消耗。
1
收住燥
秋季燥气较盛,易伤津液,导致皮肤口鼻干燥、干咳、便秘等。
2
收住乏
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精力未恢复,人们容易感到四肢无力、精神不佳、倦怠、睡意绵绵、呵欠不断,这些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3
收住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天,人们更容易悲伤、忧郁,这是人体顺应自然而产生的情绪,这些低落的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的运行。
做好5件事,收住气血
为了顺应节气,起居饮食、精神情志、运动锻炼都要以“养收”为原则。
饮食柔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科主治医师刘侃建议,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梨、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冰糖等柔润食物。
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吃得太过辛辣可能伤肺气;可适当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
延长睡觉时间
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适当补充阳气;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缓冲秋季夜晚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
在早睡早起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拉长睡觉时间。
多穿色彩明亮的衣服
研究表明,暖色调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快乐、热情等积极向上的情绪。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如果秋天觉得难过悲伤,不妨多穿颜色亮丽的衣服。
多出去玩
注意宣泄悲伤、抑郁的情绪,尽量保持乐观豁达。
秋天要多出门登高望远,多进行户外活动,舒展情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舒缓情绪,比如听音乐、画画、书法等。
运动要舒缓
秋高气爽,是锻炼的好季节,根据秋天“养收”原则,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干扰阳气内藏。秋季气候变化快,户外运动时应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
进补前,先看体质
立秋后,很多人都想先“贴秋膘”,俗语虽然流传已久,但事实上,秋季进补得看体质,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
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日常生活中摄入的脂肪、蛋白含量并不低,没必要刻意“贴秋膘”。
体弱的人可适当吃一些健脾益气、滋阴润燥的食材,但本身健康的人就不必再补了。
对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来说,还要警惕秋季长“秋膘”,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臻楠表示,此时养生,滋阴润燥比贴膘更重要。
可以适当多吃滋阴食物,如莲藕、山药、银耳、甘蔗、秋梨、百合、香蕉、芦根、荸荠和蜂蜜等,防止秋燥伤人。
早上不妨喝一些芝麻、杏仁、糙米等熬制的杂粮养生粥,既可补充水分,养护肠胃,也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工作时喝一些枸杞蜂蜜茶、桂花绿茶等,可以提升精力。
秋季适合食用坚果来增强饱腹感,但由于坚果热量较高,需控制好量,以免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