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湿气怎么入侵人体的?常在空调房的人被点名(图)

    虽然即将进入末伏,但高温暑湿的势头依然不减,让人浑身难受。

    不少人为了避暑而贪凉,可能出现寒湿内阻症状,比如困倦头昏、身体发沉、四肢酸重、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

    中医认为,寒湿为阴邪,容易阻碍气机运行,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均可损伤阳气,重者可能伤及全身。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养护五脏要先堵寒湿,并总结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方法。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体检中心主任医师 郎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 王鑫

    很多不适都是因为寒湿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早上8点治未病/体检中心主任医师郎娜的诊室外已经排起长队。患者王女士今年54岁,因最近脸部长疱疹,伴有瘙痒感,同时出现大便稀、黏滞,神疲乏力等不适来就诊。

    郎娜仔细询问病情、饮食和睡眠等情况,并通过舌诊、面诊、把脉,判断王女士是寒湿困于体内导致的“寒湿困脾虚证”。

    这与其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王女士特别怕热,进入夏季天气炎热,每天都与空调为伴,还特别爱吃冰棍和生冷瓜果、喝冷饮。

    郎娜表示,淋雨涉水、出汗后立即吹风或接触冷环境,外界环境中的寒邪会侵入体内。常吃生冷食物,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从内生,造成体内阴气过剩,阳气受损。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王鑫的门诊中,29岁的张女士因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衣着单薄,出现手指关节疼痛。王鑫表示,究其原因是寒湿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意思是说,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振,难以祛除寒邪,进而湿气侵袭,以致血运不畅。寒湿夹杂更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对健康造成影响。

    王鑫表示,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容易受到寒湿之邪的侵袭。中医认为,肾主水,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为后天之本。

    年老者脾肾阳虚,寒湿内生,常常畏寒怕冷、神疲乏力、消化不良、腰膝冷痛、大便溏稀。年轻人往往生活不规律,喜欢吃生冷食物,过度贪凉,容易受寒湿之邪侵袭,阳气受损,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寒湿4步浸透人体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寒湿相聚为病,也有一个由表及里、从轻到重的过程。

    寒湿在表皮

    体内寒湿初起,病程尚浅,患者可能出现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疾病,还容易感觉发凉、轻微恶寒、无汗或出汗不畅等。

    寒湿在肌肉

    寒湿加重,使肌肉受累,表现为肢体沉重,肌肉、关节疼痛不适,肩颈、腰膝酸软,遇寒加重,遇热得以缓解。

    因脾主肌肉四肢,患者还可伴有食欲下降、大便稀等脾阳不足症状。


    寒湿在骨骼

    病邪深入骨骼,患者可能出现关节冷痛、僵硬(遇寒加重,得温稍减)、畏寒肢冷、腰痛、全身乏力、下肢浮肿等症状,并引起骨关节炎、肩周炎等。

    寒湿在脏腑

    当寒湿进一步深入,阳气继续受损,不能温养脏腑,组织器官就可能出现运转障碍。

    寒湿侵袭心脏,患者会有胸闷、气短、心悸、精神倦怠等表现;

    寒湿侵扰肺部时,会出现反复咳嗽、咳痰等;

    寒湿伤脾时,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不适。

    如有上述表现,且舌质淡、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白滑或水滑,要警惕寒湿伤身,应及时就医。

    抓住三伏天的尾巴祛湿

    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人体阳气最为充沛,气血运行旺盛,毛孔开张。此时可顺时而为,通过以下方法,温阳散寒、健脾祛湿。

    避外邪

    寒湿易侵袭头部、肩颈、背部、前胸、腰腹和腿部,即便是夏季也不要让这些部位受凉。

    ☑不要淋雨,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干再入睡;

    ☑温水泡脚,可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出汗后不要立即进入空调房,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

    ☑长时间吹空调的人备一个小毯子,护好膝盖和肩颈。

    调饮食

    少吃冷饮、生冷瓜果,多喝温开水。日常还可以吃点食疗方:

    ☑蒸荔枝,取5颗荔枝去壳蒸半小时,连肉带水吃完;

    ☑服用温化寒湿的代茶饮,取陈皮5克、茯苓10克、干姜2片煮水饮用,有助健脾益气,祛湿升阳。

    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服用中药方剂治疗。

    勤运动

    运动能振奋阳气,排出寒湿。寒湿易伤脾,建议经常练习八段锦,尤其是“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


    动作要点:

    ☑身体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

    ☑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

    ☑配合呼吸,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湿衣,避免出汗后立即吹风或接触冷环境。

    灸穴位

    对于寒湿体质的人来说,艾灸是很好的温阳散寒方法,可选择以下穴位:

    ☑神阙穴,位于肚脐处;

    ☑关元穴,肚脐以下3寸;

    ☑足三里穴,外膝盖窝下方3寸;

    ☑命门穴,位于腰部,人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穴,人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即可摸到。

    采用隔姜灸或手持艾条悬灸,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温热为宜,每周2~3次。




    晒太阳

    选择上午或下午阳光温和时段晒晒后背,有助补充阳气。

    在祛寒湿的过程中,大家还要警惕以下误区。

    误区一:大量排汗能祛湿

    适度运动排汗确实有助排出湿气,但若大汗淋漓,反而会伤津耗气。过度出汗可能损伤阳气,导致畏寒怕冷等阴阳两虚之象。运动微汗为宜,切忌过度。

    误区二:少喝水能减轻湿气

    刻意减少饮水非但不能解决寒湿,反而会减缓身体代谢速率,使废物更易沉积。祛湿应重在运化(调理脾胃功能)和排泄(促进二便通畅)。

    如果发现症状交错难分,或疾病迁延不愈,切莫自行试药,应及早请中医定制专属祛寒湿方案。▲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