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须麻醉、无明显副作用,正在改写治疗可能性。
面对忧郁症与强迫症共病带来的反复困境,除了传统心理治疗与药物,近年「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成为难治型个案的选择之一。另外,在线诊疗与咨商为初期患者提供更多安全感与可及性。当症状交织共病愈趋普遍,早期介入与多元治疗管道,有助于帮助患者得到翻转人生的关键转机。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们自嘲「我有强迫症」,用来形容过度整洁、重复确认等行为。振芝沃本诊所院长周呈叡指出,在临床,真正的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远比所谓「洁癖」来得复杂,时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尤其当强迫症与忧郁症并存,所引发的情绪风暴与生活困境,往往让人难以招架。
周呈叡表示,强迫症内核症状可分为两大类:反复侵入大脑的强迫性思维(Obsessions)与为了中和焦虑而出现的仪式性行为(Compulsions),这些症状不仅难以控制,且具有破坏性。例如,有患者因惧怕脏污,每天洗手数小时,手洗破皮依然无法停止;或担心门没关、信件拿错,在门口与信箱前反复确认一小时以上。当患者的强迫想法及行为严重影响到生活功能,就会建议至医疗体系寻求协助。
忧郁与强迫的共病现象 引爆身心灵失衡
强迫症与忧郁症共病并不罕见,两者皆与血清素(serotonin)系统失调有关。周呈叡提到,患者常因强迫行为而严重干扰生活,导致生活受挫,进而诱发忧郁;当情绪低落时,也会让可控制的强迫行为逐渐失控,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可见两种发病路径:一为早期出现强迫症(通常自国小、国中起),忧郁症随后才逐渐出现;另一为20多岁后,因忧郁进而引发强迫症状。
据「台湾民众常见精神疾患盛行率变迁」研究显示,国人常见精神疾病包括忧郁、焦虑等,以30至45岁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10年(2010至2020年)统计盛行率更高达25至27%,每4人中即有1人有心理困扰,以焦虑、忧郁、强迫等「未失现实感」的疾病增幅最显著。
这类患者通常仍可维持工作、求学或社交功能,但内心极为痛苦,尤其一旦经历社群媒体压力、工作竞争与自我要求,均可能引爆脑内风暴。
当「脑内战争」无法停歇 rTMS治疗成为选择
周呈叡表示,当药物与心理治疗对某些患者效果不彰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成为另一线希望。rTMS利用磁场改变大脑特定区域的活性,无需麻醉、不需住院,治疗后即可返家,副作用轻微,目前被列为第三线治疗。周呈叡指出,在经济条件与时间许可的情形下,治疗选项可望提前。
周呈叡举例,一位从小就有洗手强迫症的30岁患者,工作时因无法忍受工作环境的「不干净」而离职,之后甚至难以出门,生活都须家人协助。经过rTMS配合药物与心理治疗后,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并重返社会,显示rTMS对难治型忧郁与强迫症,确实具有临床效果。
不过,rTMS并非万灵丹。周呈叡提醒,对于脑部有伤害史,如中风、脑外伤、滥用药物、或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仍需审慎评估才能进行治疗;且疗程费时费钱,标准建议一个疗程至少20次、至多达40次,一周需接受3至5次治疗。
新冠改变生活型态 在线咨商链接海外与偏乡
新冠疫情后,改变人们生活型态,也让大众习惯在网上进行交流。台湾在2019年开放通信心理咨商以来,在线咨商逐渐成为心理治疗的新常态。周呈叡指出,像是海外华人、居住偏远地区、或因症状无法出门者,皆是适合在线咨商的对象。
此外,通信诊察治疗办法也在2024年实施,针对强迫症合并忧郁症患者,在初期难以面对面谈话情况时,在线诊疗成为缓冲与过渡的选择。
不过,在线诊疗更须信任关系的创建,与细致的前置安排,包括确认病人隐私空间、进行环境检查等,并强调保密原则。对于症状复杂或需合并多种廖法的个案,周呈叡仍建议至少实体见面一次,以创建稳定的治疗联结。
周呈叡表示,在线诊疗与咨商提升了便利与隐私,以振芝医疗的「放心说 FundaTalk」在线诊疗平台为例,让治疗不再受疫情,交通等因素中断,有机会克服台湾医疗资源不均的困境,扩展治疗的可及性。尽管与实体面谈有所不同,但它逐渐成为精神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