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高雄港外的海面上,台湾海军“承德”号(PFG-1208)缓缓驶离码头,在多艘拖船护送下,开启了它的首次升级后海试。对于台湾方面而言,这艘27年前服役的康定级护卫舰如今换上了新雷达、新导弹和新作战系统,被岛内舆论吹捧为“重获新生的神盾舰”,寄望能在台海局势紧张之际扮演“拒统利器”的角色。

▲升级后的“承德”号
康定级护卫舰源自法国拉斐特级设计,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以“光华二号”项目一次性购入6艘,但在大陆外交压力下,法国原配武器系统并未出口。台湾海军只好将美制和本土装备拼装上舰,其中防空火力仅为一座4联装、射程不足8公里的RIM-72C“海小檞树”近程导弹,被外界讥为“海上靶船”。康定级标准排水量约3000吨,主要执行防空、反潜、护航等任务,舰名均取自大陆历史上的省会城市。
此次改装,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换装英国BAE公司的997型ARTISAN三坐标旋转相控阵雷达,取代原法国“木星Ⅱ”雷达。ARTISAN具备200公里左右探测距离,能跟踪900多个目标,甚至可锁定小到网球大小的高速物体,并具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这套雷达在英国23型护卫舰、26型护卫舰以及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均有使用。

▲升级后的“承德”号
更受台湾海军吹捧的,是位于“B”炮位的全新“华阳”垂直发射系统(VLS)。它由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可“一坑四弹”装填多达32枚海剑II(TC-2N)舰空导弹,射程提升到30公里——相比原“海小檞树”的8公里确实是质的飞跃。TC-2N本质上是天剑II型空空导弹的舰载版,速度约2~3马赫,主动雷达制导,可拦截中程目标。台湾方面称这将赋予康定级“区域防空”能力,并计划在2026至2030年分批为剩余5艘舰完成升级。
整个康定级性能提升案预算高达431.6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96亿元),分9年实施。“承德”号是首艘改装并担任测试舰,预计2025年底重新服役。然而,岛内政治动荡已让预算前景蒙上阴影——7月26日的“大罢免”投票失败后,未来台海军的资金申请可能面临更多阻力。

▲台湾地区目前现役的主力作战舰艇
如果只看参数,“承德”号的防空圈确实从5公里扩大到30公里,雷达探测能力也提升了数倍。但在台海未来可能高烈度的战场上,这一改进仍有明显短板:首先是防空不足,TC-2N的性能相当于美制ESSM改进型,只适合拦截亚音速或低威胁导弹,对解放军普遍装备的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几乎没有拦截把握。其次是火力有限,8枚雄风2反舰导弹虽可威胁水面舰艇,但数量和射程(约120公里)在面对解放军055、052D等装备鹰击-18、鹰击-21等远程反舰导弹的舰艇时并无优势。最后该舰的防护也相当脆弱,3000吨级舰体无法承受多枚反舰导弹命中,即使防空成功率较高,也难在饱和攻击中幸存。
以解放军现役的054A护卫舰为例,其配备的346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性能更优,搭载32单元垂发可发射射程超过70公里的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并具备较强的反潜和对海火力。整体战力上,升级后的“承德”号仍处于明显下风。

▲升级后的“承德”号
岛内媒体将“承德”号的改装渲染为“台海防卫的重大突破”,甚至称其可形成“拒统防线”。但现实是,这类中型护卫舰在现代海战中很难单独作战,其防空火力顶多为编队提供有限的自卫区,无法改变两岸海军力量的总体格局。解放军水面舰队规模和质量的优势,使得“承德”号即便升级,也更像是一次延寿工程——把老舰推迟退役几年,而不是创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神盾舰”。
“承德”号的海试,是台军装备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也是台湾海军首次为水面舰艇配备自主垂直发射系统的尝试。它在岛内被寄予厚望,但在台海一旦爆发高强度冲突时,这艘27年的老舰仍将面对压倒性的火力与技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