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房里忙碌着,年轻人或洗洗切切,或雕琢着宝石般的甜点。黎俞君俐落地展开一排盘子,手起手落,白盘上开出春天的花园。
「我一直是个好奇宝宝,找到好奇的事,就会一直钻下去,我对饮食真的很有兴趣,就会投入进去。」黎俞君的自信来自于从基层做起的扎实基本功,以及对于料理的无穷热情,她的「垃圾场哲学」,更创造如今盐之华的米其林传奇。

到处挖宝的贪吃小女孩
位于台中市的盐之华餐厅已经20年了,接连获米其林肯定,黎俞君还是台湾首位摘星的女主厨,如此高的位阶,始自一个最素朴的开端:「我爱吃,贪吃让我选择这个行业。」
黎俞君小时候拿读书没辄,就是爱吃,而家有一宝,80多岁的奶奶还裹着小脚,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因此对饮食很挑剔,没了丫鬟就自己动手,总是做一些传统的小点心、红𫊻米糕,都进了小孙女肚里。
那时住在彰化乡下,每遇雨天、台风天,奶奶说落下的青木瓜可以拿来做点心,黎俞君就穿上雨衣冲出去,捡回满坑满谷的木瓜。她沉迷钓螃蟹、钓青蛙时,也是拚命往家里搬,弄到家人拜托:「别再拿回来了。」
三岁看大,她笑说:「我是沉迷一件事情就会做到很疯狂的人。」会做到很极端,就是一个怪怪的小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明明爸妈都是育人子弟的老师,他们说的,她都没兴趣,只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学校一刻钟也坐不住,心里想着去树上掏鸟巢。
黎俞君爱到垃圾场,可以待八个小时闷头挖宝,最喜欢捡塑料袋,回来融化后灌注到沙子做的模型,成为独一无二的雕塑。还真的想过长大要去捡垃圾,另一个志向是开公车,因为司机可以掌握前进,好威严。
没想到,长大后的黎俞君挖掘食材的美味,也成为带领厨房前进的那个有威严的人。
契机是某次到台北找一个在饭店工作的朋友玩,顺便进到餐厅厨房,人家请她吃两口牛排、龙虾、明虾,都是她以前没机会吃的东西,「我就觉得,怎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这个工作好棒啊。」
人家正好缺人,就这样一拍即合。高中没念毕业的黎俞君离开课堂,一脚踏进厨房。
因为爱吃 所以好学
黎俞君小时可能有点过动,长大后表现在职场上,就是饭店的老师傅觉得她体能好、够勤劳,安排她在午休时全权负责做柠檬塔。
可是她不会啊,老师傅只丢一句:「自己研究。」不爱读课本的黎俞君去二手书店免费翻,回家试做,做得不错,饭店就上架卖了。她自豪:「也算有一点天分啦。」愈做愈受肯定,让17岁开始的路稳健至今。
她后来又陆续去了一些餐厅,21岁就在凯悦饭店担任领班职,是少见的年少有成,尤其还是非科班出身。她就是学,在凯悦接触到加州菜、意大利菜、法国菜,之后就发现意大利菜太好吃,怎么跟外面的意大利面不一样?
好奇宝宝有新的沉迷,开始找书研究,接着打包行李,一个人就飞过去了。她在意大利餐厅见习,爱吃披萨就去拿拿坡里披萨师资格,觉得人家的油好特别,又去拿了品油师资格。

「一切都是因为爱吃,有点像小狗有东西吃时,就会忘了危险。」她回想,那时其实是危险的,餐厅多在郊区,下班都是午夜,可是20多岁的她没在怕:「就是好奇跟爱吃,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做的,会被吸引。」
像盐一样 不可或缺
意大利回来后,黎俞君又回饭店累积经验,28岁时开了意大利餐厅,就开在一个垃圾场旁。也不担心30年前pasta还不流行,她就是有信心,做到每天一车车游览车过来,不乏外国客人,甚至有意大利客人吃到邀她到意大利作客。
十年之后,她又对新领域好奇了,把餐厅交托给徒弟,自己跑去法国、去西班牙学,回来也开过一家西班牙餐厅,「所以我的料理是涵盖整个欧洲各种的优缺点,只要是欧洲料理都很清楚。」
对黎俞君来说,各菜系的基本道理都一样,法菜可能更注重整体的美感,她又加入亚洲的美学,「一道菜吃起来跟在法国吃一模一样,这也不是我要的。从中规中矩模仿开始,后面就该有自己的想法。」
接着,就是盐之华的故事了,2004年在台中美术馆旁开幕,12年后迁到新址,前后加起来约21年。餐厅整体包装就是「一颗盐」,这也是店的精神,盐再不起眼,也是不可或缺,邀请美、法的设计师打造空间,厨房当然是她自己设计的。
20年前在台中做法餐,她笑说:「大家都觉得我们乱搞啊。」但黎俞君有倔脾气,钻研起道地的法国面包外,还要解决食材的问题,进口法国的乳鸽、整只小羊、布列斯鸡,甚至身上还带着子弹的野兔。

她也全台找食材,兼容并蓄各地食材,用了很多东南亚的香料,融入亚洲元素,在欧洲料理的基础上创作,「我是以欧洲料理为基础,添加亚洲新风味,用我们的食材去做出亚洲风味的法国料理。」
如她以笋子发酵,做出新的起司,从Ricotta起司变成「笋cotta」,起司里多了笋子的风味,这也是全世界没有的。
食材的新鲜是基本要求,海鱼都是钓的,蔬果是和农民契作,仅仅花就有三个供应商。黎俞君笑说,自己每天就是拿着电话在问各种食材,就以栉瓜花为例,花要开到什么程度、形状如何、因此要几点采收,都要经过讨论;春天就要计划夏季可能用到的食材,要提前栽种。
如此用心,赢得的是客人的支持。开了21年,很多家庭都吃到第三代,吃到成家族朋友,当老人家仙去时,黎俞君还会带着同仁参加告别式。
也因这样的用心,黎俞君成为米其林首位摘星的女主厨,并连续五年得一星,黎俞君说:「没有人不想要冲二星,这是一个团队的荣誉。」她想控制来客量,以前一天能做100多位客人,现在想慢一点,做得更完美一点。
把一身本事传下去
黎俞君说:「当我真的沉迷一件事时,我可以很专心。」她也懂得抽离,像抽烟,以前师傅奖励学徒就是给烟,她就这样抽了十年,直到有一天想:「我超忙的,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出去抽烟?」一念,就戒了。
这也是一种「tough」(强悍)。黎俞君说:「在厨房里tough很重要,女主厨被挑战的机会绝对比男主厨多。我的刀工、知识、摆盘,各方面他们都达不到的,永远没办法超越我。」她不怕,比就比,别人要吹牛,她就实力见真章,通常都是她赢。
「我对自己很严格。」黎俞君自我要求十秒内做一个完美的omelet、15秒削好一颗马铃薯,所以她会发狠练,一次要一整箱的蛋,一直做到满意才停手;花两年练习处理鱼,研究怎么做漂亮、用什么刀、怎么下刀。
她就是这样练到一天可以做500份pasta,而且是同时做四种口味,这要有速度、灵活度和清晰的脑子;练到现场能快速摆盘,她自豪说:「摆盘是我的强项,很少主厨像我现场技巧这么强的。」
「喜欢是很大的动力,学习真的没有尽头。」黎俞君爱吃甜点,到法国去学甜点,同事们被她影响,员工旅游也总是选择学习之旅,例如休店一个月,全员去德国学德国面包。
她把传承定为下一阶段目标。同事们都很年轻,有些从17、18岁就跟着她,她便开始培养他们,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们也努力跟上。

迷恋料理 初衷不改
刚开意大利餐厅时,黎爸爸光临后,语重心长说:「妳当初就该听话好好念书,妳连面条都煮不熟,还跟人家当厨师?妳走错行了。」尽管意大利面的确该有一点点口感。
连奶奶都曾说她的菜「很难吃」。黎俞君说:「我就是一直不被看好,但是我对自己太自信了。」自信的底气来自这一路以来的实战与学习。
她最初也不懂做生意,忙得要死也就是不赚不赔,但活在乐趣里。天气一冷,就想着要做巧克力,常是做到凌晨;喜欢做各种尝试,累积经验,再看到一样食材时,就知道可以如何处理;疫情期间不能营业,她就在餐厅做发酵,一包包发酵好放着,「有时会爆炸,喷得到处都是果汁。」
也有想喊停的时候。「每天都觉得好累哦。好想喊停。」黎俞君说,有时觉得开个小小的私厨就好了,尤其餐饮界都感觉到今年fine dining市场趋缓,可能是潮流改变,人们不再追求仪式感,餐厅必须配合调整。
现在的黎俞君,料理仍是初恋,但也有新的沉迷。起床后看一下股市,进公司后就检查各种食材、准备料理,再看看同事们下午的训练内容,忙到午夜回家。休息日就去运动做重训,每周有一天和各银行代表开会,查看她的各种投资,投资正是她的新研究。
黎俞君承认,现在已经不必为钱忙碌,就是传承,所以她还是乐得进餐厅动手做。
有趣的是,以前师长眼中不爱读书的孩子,现在很爱读书,在旧的餐厅二楼还有一排书墙,都是跟料理有关,料理百科都翻到烂了。「我不是不爱读书,是没有给我想读的书。」有时看书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黎俞君想,自己的成功特质就是「垃圾场精神」,「我就会想去发掘,明明它有好东西,但是大家看不到,我想把它找出来。」找出每个食材的优点、变化的可能性。
「就像盐,不是主角。但是没有它不行,它会锦上添花、会提升,显现出价值。」黎俞君说:「我们的理念就是,即便是一颗盐,我们都很重视。我们爱我们的食材跟这个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