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许多网红为追求流量进行一系列「搞怪挑战」引发社会乱象。例如,在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地铁站,有一名男子身穿黑丝上衣、黑色斗篷,在地铁开门时,以爬行的方式进入车厢,吓得其他乘客尖叫跑开。据悉,该男子疑为起号(经营新帐号)进行炒作,但已反遭平台无限期封号。
中共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报导,该男子在短影音平台上发布影片并配文称「我能成功吗?」,在影片发布引起争议后,该短影音平台发布通报,「经核查,该帐号以不当行为博取流量,涉嫌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已被无限期封禁。」
这种极端起号行为并非个案,报导称,一些博主为了快速起号(指在社交媒体平台开通帐号后,通过运营短时间内积攒一定的粉丝量、获得较高的流量曝光),无所不用其极,采取了许多奇葩,甚至违反法律规定的起号方式,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例如,博主「王××」于7月29日发布在公车捏爆袋装牛奶、喷洒到前排乘客身上的影片,导致车厢、车座、车窗玻璃到处都是牛奶,影片获得了近5万点赞。事实上,这些影片都是源于同一套剧本:「接受挑战」,特别是许多刚开始经营帐号的博主,都选择了这条「赛道」。
有博主接受的挑战,是随机找个路人将饮料泼在对方身上,看对方什么反应;有博主的挑战是去抢陌生人的饭吃;有博主的挑战内容,是戴着黑色头套去银行取钱;甚至有挑战的内容,是拿着面粉在公安局前吸,跟警察对视、转身就跑等。

如何有效管理博主为「起号」的乱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李丹林指,平台应该更加严格履行管理职责,通过更为完善的监督环节和技术手段,甄别违法不良内容,一旦出现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整改、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关闭帐号等处置措施,及时消除违法资讯、保存纪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说,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切断「畸形起号」的经济链。他建议,监管机构既需要在事前阶段预防「畸形起号」的发生,例如封禁帐号、屏蔽内容、删除链接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在事后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