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8734 帖子
纽约长岛失踪华人女孩已去世 同学称其学业优秀
在长岛就读高中的华人女孩薛嘉琳(Jaclyn Xue,音译)两日前被通报失踪,然而25日晚间,校方通报女孩已经过世,死亡原因并未透露,校方表示会基于此事件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薛嘉琳的同学回忆称,其为人低调,但学业表现十分优秀,她的去世令人愕然和惋惜。
据悉,长岛纳苏郡警察局(Nassau County Police Department)24日发布通报,寻找17岁华裔少女薛嘉琳。据称,她于23日上午11时,从希克斯维尔(Hicksville)乘坐长岛铁路,之后出现在布碌仑(布鲁克林)市中心,但最终去向不明。
在家人朋友以及大众苦寻两日后,薛嘉琳就读的平原景(Plainview)学区的约翰肯尼迪高中(John F. Kennedy High School)校方25日晚间发出通告,表示12年级学生薛嘉琳已经不幸离世。
校长德沃夏克(Heather Dvorak)发布的信函表示,校方于当日下午收到薛嘉琳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她表示:「我们的危机应对小组已经召开会议,并将在明日及接下来的日子里,随时为学生、教职员工提供支持。我们理解每位学生对此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
得知薛嘉琳过世的消息,同学们也纷纷表示震惊。据一名同校学生回忆,薛嘉琳为人低调,鲜少在社交媒体上露面,但在学业上十分优秀且勤奋努力。「我和她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有时会在走廊或图书馆见到她,但对她并不熟悉,直到这件事发生才开始关注她。」这名同学表示,薛嘉琳曾因PSAT和SAT成绩优异而被校内广播提及,但她平时很安静,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据我所知,似乎没有人真正了解她,她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痕迹,也未曾见过她出现在其他人的帖子里。这是学区内首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让人深感不安。」
另一位同学补充道:「她的学业表现非常优秀,从未有记录显示她曾经有心理健康问题。除了这些,我对她的了解不多,这件事令人难过和震惊。」
校长德沃夏克也表示,除了学生,学校方面还向家长提供相关协助渠道,鼓励家长如有需要,可与学校辅导办公室(Guidance Office)、心理学家、社工或主办公室联系,以获得额外帮助。校方特别强调,如家长发现其他孩子难以应对此事,应立即与学校联系。
两贼爬电杆剪铜线 居民怒吼制止
洛县汉廷顿公园市(Huntington Park)上周发生一起窃案未遂事件,两名男子试图从电线杆上偷取铜线,一位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制止了偷窃行为。
视频来源:FOX新闻台,洛杉矶采访中心后制
事件发生于2月23日(周日),地点在Marbrisa大道与Saturn大道交界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手持断线钳爬上电线杆试图割取电缆,而另一名同伙则在地面接应。由于该电缆长达数个街区,行为相当显眼,导致居民上前制止。影片中,能清楚听见一名正义人士以西班牙语向窃贼喊话,要求他们去找正当工作。
一名不愿具名的见义勇为者接受FOX 11采访时表示,「我看到他们的行为不对,良心告诉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保护家人和社区。」他强调他每天辛苦工作,无法理解为何这些人不愿靠正当手段谋生,「他们可以去捡回收物,也有更好的选择。」
由于邻居们挺身而出,这起偷窃行动未能得逞,没有电线被窃。然而,嫌犯的行为仍导致AT&T电信服务中断,目前相关维修人员正努力恢复服务。据了解,窃贼的目标是电缆内的贵重铜线。
当地居民对于这些正义人士的即时制止表达感谢,并呼吁当局加强社区安全,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马克宏:俄乌将签停火协议 但「不代表乌克兰投降」
法国总统马克宏24日造访白宫,与川普会面后表示,俄乌可望在未来几周达成停火协议,但「不代表乌克兰投降」,且协定须涵盖安全保障。马克宏是川普第二任期以来,首位到访的欧洲领袖。
马克宏对福斯新闻表示,他与川普谈及停火或和平协议的条件,相信在未来几周开始协商长期停火和停战协议是「可行的」,而法国正与其他欧洲国家商讨乌克兰的安全保障、领土、战后重建、经济和矿产等细节。马克宏表示,欧洲国家已经准备好要提供安全保障,包括派遣维和部队,但不会驻扎前线。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川普认为,俄乌战争有可能在「几周内结束」,但坚持欧洲应担起任何乌克兰和平协议的支出和责任,不应只由美国负担。他也表示,不反对欧洲对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也说普亭会接受。他说,「我已经特别问过他,他没有问题。」川普表示也预告,协议达成后,预计造访俄罗斯,与普亭会面。
川普政府与俄罗斯对话的同时,也要求乌克兰以稀土矿产,偿还美国自俄乌战争爆发后对乌克兰的援助。川普提议,美国应获得5,000亿美元的乌国矿产资源。
川普24日在白宫椭圆办公室说:「我将与总统泽伦斯基见面。事实上,他可能本周或下周就来签署这份协议。」「他们非常接近达成最终协议。这将是一项涉及稀土和其他各种事物的交易。据我的了解,他愿意来这里签署该协议。这对我来说太棒了。我认为他们必须获得其议会或任何可能批准该提案的人同意。但我确信那会发生。」
马克宏也说,让美国支持乌克兰主权最佳方法是通过矿产资源协议。目前华府和乌国的矿产协议正进入最后阶段,乌国副总理斯特法尼希纳(Olga Stefanishyna)23日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协商非常具建设性,几乎所有关键细节都已定案。
另外,在24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和俄国两展现相同立场。首先是同时反对由欧洲提出、指责莫斯科侵略行为,并主张乌克兰领土完整性的草案。该草案后来获得表决通过。
同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一项决议草案,呼吁俄乌双方停战,但并未批评俄国的行为。该决议获得通过并受到俄国支持,但美国的关键盟友英、法两国,却选择弃权。
欧盟和英国24日也通过对俄罗斯的第16轮制裁行动,锁定由该国出口的铝制品,以及用来闪避国际制裁的「影子船队」。
棘手…川普芯片关税磨刀霍霍 专家:台湾陷入台积电霸权、避税两难
法新社24日引述专家分析报导,由于美国总统川普威胁对半导体开征关税,台湾面临维持台积电霸权和避免新关税的两难处境。
川普第二任期以来,以「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改善贸易逆差」为由,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一系列关税。川普政府2月19日宣布,将于3月对半导体征收关税,税率「从25%开始」。
香港城市大学国际贸易专家夏竹立(Julien Chaisse)指出,台湾的经济安全很大程度仰赖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台湾也一直利用这项优势来维持在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但是,他表示:「我认为川普的关税威胁让这项政策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台湾可能会面临做出让步的压力。」
台湾受到川普压力,台积电承诺向亚利桑纳州投资超过650亿美元,并正在寻找其他投资地点。
对此,台湾智璞产业趋势研究所运行副总林伟智(Wayne Lin)认为,川普压力或将加速台湾半导体生产向美国转移,但他补充:「新建一座半导体厂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台湾很难立刻满足川普的期望。」
不过,外界也担心,假如台湾过度扩张海外生产设施,可能会失去半导体霸权地位。
加州半导体研究公司TechInsights资深研究员赫钦森(Dan Hutcheson)告诉法新社:「台湾现在处于非常棘手的情况,」他说,「对台湾来说,将一些制造业转移到美国是有利的,但不能全部交出去,因为如果台湾把所有的制造业都交出去,那么台湾就会失去重要性。」
报导指出,台湾政府仍在盘算川普关税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关税是否仅针对运往美国的芯片,抑或是包含已经置入芯片的成品。根据官方数据,台湾去年总值1650亿美元的芯片出口中,一小部分直接运往美国,绝大多数运往其他国家,加工嵌入电子产品后再行出口。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创新政策专家克林格-维德拉(Robyn Klingler-Vidra)分析:「25%关税相当高,但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
不过,克林格-维德拉警告,这些关税「可能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抑制台湾对美国的直接出口。」
美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滑落 美股收盘跌多涨少
美国最新公布的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滑落,华尔街投资人正在消化此一消息,美股4大指数今天收盘跌多涨少。
道琼工业指数上涨159.95点或0.37%,收报43621.16点。
史坦普500指数微跌28.0点或0.47%,收在5955.25点。
那斯达克指数重摔260.54点或1.35%,收19026.39点。
费城半导体指数下挫114.66点或2.29%,收4888.88点。
Breaking
在迪士尼跟9岁女孩办婚礼后 他真身被扒(组图)
话说上周,我们聊了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案件:一个英国男子冒充拉脱维亚人,在巴黎迪士尼花了十多万欧租了一座大城堡,办了一场奢华婚礼。结果等新娘来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新娘只有9岁,于是迪士尼工作人员紧急叫停婚礼,顺便还报了警。(相关报道)警方赶到后逮捕了这名英国男子,但是越查越摸不着头脑:整场婚礼的三百名宾客,竟然全都是此人雇来的群众演员,他在网上打广告说要为一场高端婚礼彩排,他自己当新郎,但完全没有提到新娘的年龄,所有人赶到后才知道怎么回事。而且警方发现这人做了全套易容,卸完妆后长得完全不一样,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英国的性侵犯,早被英国全国通缉,现在不知怎么跑到了巴黎来搞事,差点让一个9岁小女孩嫁给一个性侵犯......当时,法国警方没有透露此人的真实身份,但不久他就被英国媒体曝光了——原来,他是英国媒体的老熟人,干过的奇葩事远不止这一桩。一言以蔽之:他好像有什么戏瘾。(此人的真实面貌)此人真名叫Jacky Jhaj,2016年,他性侵了两名15岁女孩。当年他30岁,却自称是一个21岁的好莱坞制片人,邀请这两名女孩参加派对,期间各种给她们灌酒,后来就被判入狱四年。出狱后,Jhaj发布了一段长达两小时的视频,标题是“危险的性侵犯”,这是他被定罪时,警方对他的描述。视频中,他光着上身,开着一辆四驱越野在街上四处闲逛,见到年轻女孩就打招呼,邀请她们上车。现在视频早被删除了,不过据当时的报道,Jhaj夸赞其中一名女孩说她像“年轻的凯拉·奈特莉(《加勒比海盗》中的伊丽莎白·斯旺)”;还有另一个女孩表示自己不能下车,因为“老师会看到”。随后几年,Jhaj行踪不明,直到2023年10月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10月17日,他在伦敦Odeon Luxe电影院内外铺设了红地毯,周围挡上路障,搞得像一个电影首映式,而他是唯一的主角。他穿上红西装,梳一个丸子头,打扮得好似超级巨星,接受着周围观众的欢呼与掌声,
(首映现场)期间还脱下外衣与观众握手,咬着马克笔要给人签名。(受到追捧的Jhaj)唯一的问题是——就像迪士尼那场假婚礼一样——这“首映式”里的所有人都是他雇来的群众演员,没有电影,没有首映,没有红毯,只有他这个人是真的。根据当时的报道,Jhaj从一个儿童庇护机构雇佣了90名年龄在6~14岁之间的儿童,又从另一家群演公司雇佣了100名年龄在16~24岁之间的年轻女性。公司和演员之间的一系列短信中写道:1.演员们的报酬是85英镑,需要扮演一个“脑残粉”,见到他就要哭,伸出手去够,激动得晕过去最好。2.演员们需要穿不同的服装,包括“夜店高中制服”、“哈利波特类造型(最好像从电影里走出来一样)”、“睡衣”......3. “你完全可以穿得像是想要被星探发掘,想要被邀请到红毯上做客。”不出预料,无论是儿童庇护机构还是群演公司,都不清楚Jhaj的犯罪背景,任凭一大群年轻女孩,甚至儿童,众星捧月地围着这个性侵犯。(Jhaj周围全是小孩)Jhaj此举违背了英国对性侵犯的管理规定,他应该事先向警方报备,但他显然没有。奇怪的是,他却并未因此被捕。到2024年3月,Jhaj的戏瘾又犯了,他又“导演”了一次类似事件。2024年新年前后,23岁的一拉脱维亚男子Lauris Zaube在一座冰封的水坝附近失踪,但尸体始终没有找到,成了一桩悬案。(失踪的Lauris Zaube)到3月,英国一名男子自称是Zaube的哥哥,联系了殡仪馆,说要请他们收敛一具遗体,并在伦敦西部的一座公墓为死者留一个墓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全程都没见到这位“哥哥”,但他们的确收到了1万多英镑的丧葬费,以及俄语印刷的死亡证明。到了葬礼前一天,殡仪馆又收到通知,说遗体已经火化了,哥哥会把骨灰送到教堂。因为死者在拉脱维亚去世,不是英国人,所以殡仪馆方面也没多想。葬礼当天,神父见到了堪称豪华的葬礼阵仗:一辆马车、两辆豪华老爷车、一整个唱诗班和一位负责拍摄葬礼的摄影师。(葬礼现场的摄像)前几个都正常,可葬礼为啥要有摄影?再加上棺材里没有人,神父本能地感觉有些不对劲,主动找到四周的宾客问了问。(参加葬礼的宾客)果然,这些宾客全都是雇来的临时演员,神父意识到葬礼肯定是假的,便果断取消了葬礼,要求所有人离开:“我们叫他们离开,他们却都表现得很高兴,如果真的是逝者的家人,他们肯定会哭的。我们拿到了钱,殡仪馆那边也拿到了钱,但这真的太奇怪了。”“我试图和那个‘哥哥’说话,但他不肯理我。很明显,他不是他自称的那个人。”事后有英媒联系了拉脱维亚警方,得知“死者”Lauris Zaube根本就没有什么哥哥,而且遗体也没找到,并不能确认死亡,整个葬礼毫无疑问是假的。不用说,这个“哥哥”就是Jhaj,他又花了大价钱办了假葬礼,用意不明,似乎是为了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博关注。时间来到去年6月,Jhaj开着价值440万美元的布加迪,出现在伦敦东区一所舞蹈学校外,说是要挑选小演员做舞蹈试镜。据报道,他送给孩子们金色信封,其中一人收到了一条项链。不过学生家长中有人看过报道,把他认了出来,报了警,Jhaj很快逃之夭夭,此事也就没了下文,否则鬼知道他又打算搞什么事。(Jhaj出现在舞蹈学校外)三个月后,也就是2024年9月,Jhaj整出了他此生最大的烂活。在伦敦生活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去年9月,伦敦O2体育场对面发生了一起大爆炸,火光冲天,有100多人报警,消防队后来也赶到了。(当时的火灾场景)没错,这事就是Jhaj干的......他的戏瘾再度发作,联系了一家电影制作公司,说要拍摄一部名为《多佛计划》的电影。为了掩人耳目,Jhaj化名“Tobi”,并谎称电影需要他戴着面具。可纸终究包不住火,脱下面具后,一名工作人员认出了他,摄制组意识到自己被骗,果断撤离了现场。事后Jhaj只得祭出加钱战术,将原本的750英镑工资提高至5000镑,才完成了“电影”的制作。在最终的镜头中,Jhaj赤身裸体,四周散落着几百份报纸,背景是一辆警车、一辆警用厢型车、还有一辆BBC新闻的大卡车车厢。他坐在办公桌前,面对一个打字机抽着烟,接着突然把烟头弹了出去,点燃了警车,引发了多米诺效应,让警用厢型车也发生爆炸,BBC大卡车也跟着燃烧起来.....然后Jhaj光着身子站起来,抽着根烟若无其事地离开了现场。(赤裸的Jhaj)当时英媒很快就扒出了始作俑者的身份,只是没想到Jhaj却并未被逮捕,而且居然又流窜到法国,于本月策划了迪士尼假婚礼一事。要知道按英国法律,Jhaj这种性侵犯在出境前至少7天就必须向英国警方申报。而且就算他偷偷出境,以他的种种奇葩历史,其护照也应该是自带警示标记的,但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假婚礼被曝光,法国警方并不知道此人的存在——他不知为何没有触发法国边检系统,难道是偷渡过去的......?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假首映、假葬礼、假电影和假婚礼,加起来至少花了他几十万英镑,可他坐了四年大牢,也没见有什么正经工作,钱都是从哪来的?有外媒扒出,Jhaj早在2007年就创办过一家叫“Torchbell IT Limit”的公司,从名字看是IT公司,但在职业一栏,他填的又是“Director”,导演......(该公司在英国政府注册的信息)不过这间公司在2016年就解散了,这也正是他因性侵被捕的时间。(目前公司已经解散)真是谜一样的男人.....又有报道说,Jhaj在网上有1200万粉,他在视频里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成功的作家和歌手,出了很多MV。外媒提供了一些MV的截图,但并未注明Jhaj的账号名称,不知真假......(据说是MV里的画面)有记者表示,他和Jhaj骗过的多名摄影师、电影助理、技术人员交谈过,还拿到了许多证据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有一个面孔反复出现,他是假葬礼上的摄影师,是舞蹈学校外的编舞助理,是假电影里的制片......事情败露后,假电影的摄制组曾质问过该男子,他承认Jhaj的确曾是性侵犯,但他也是他的“朋友”,现在“自由了”。(经常与Jhaj一起出现的神秘男子)很可惜,没有人清楚此人的真实身份,但非要猜的话,可能是Jhaj御用的“化妆师”,因为Jhaj在多次诈骗中经常改头换面,化妆师必然清楚他的真实身份,也必然是Jhaj信得过的人。(化妆后的Jhaj,但不清楚是哪次诈骗中)不过现在说这些也已经不重要了。假婚礼之后,Jhaj已被法国警方逮捕,被指控了诈骗、违反信用、洗钱、身份盗窃等多项罪名,同时还因“腐蚀未成年人”接受调查。一时半会,Jhaj应该是不可能再出来行骗了......
一盘大棋?麦当劳用10年改变一代人阅读习惯(组图)
提起麦当劳,首先想到的常常是金黄酥脆的薯条、鲜嫩多汁的汉堡、又或者是那个总能让孩子们眼睛放光的开心乐园餐和里面千奇百怪的小玩具。但如果小编告诉你,在法国,这个快餐界的巨头,十年如一日地做了一件事,悄悄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童书经销商,甚至让无数孩子因此爱上了阅读,各位会不会觉得有些出人意料?这个奇妙的跨界合作,真实地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发生了十年之久。这件事情的开端,要从2015年麦当劳法国的一个决策说起。他们发起了一项名为“一个玩具或一本书”的活动,在孩子们最期待的开心乐园餐里,除了常规的玩具选项,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可能——一本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童书。起初,这个选项没有很多人青睐,在玩具的强大吸引力面前,书籍显得有些“高冷”。数据显示,活动刚推出时,只有9%的孩子和家长会放弃玩具,选择童书。这似乎也合情合理,毕竟,谁会来麦当劳寻找精神食粮呢?不过,麦当劳却像一位耐心的播种者,不急不躁地将这件事坚持了下来。他们联合了法国顶级的出版集团阿歇特(Hachette Jeunesse),邀请了像马克·李维(Marc Levy)、卡琳·潘科尔(Katherine Pancol)这样的国民级畅销书作家,专门为开心乐园餐创作全新的、引人入胜的儿童故事。这些书不是库存的便宜货,而是精心打造的“限量版”。时间是最好的魔法师。十年过去,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发生了。那个曾经不起眼的图书选项,如今被三分之一的孩子坚定地选择。十年间,通过小小的开心乐园餐餐盒,麦当劳在法国分发了超过1.5亿册童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它意味着,如今在法国,每售出五本童书,就有一本来自麦当劳。这个快餐品牌,一举超越了亚马逊、Fnac等传统图书销售巨头,登上了法国童书市场的“铁王座”。在巴黎的一个麦当劳餐厅里,三岁的小男孩莱奥波德就是童书的最忠实粉丝。当妈妈露西尔问他,四欧元的套餐想要搭配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书”。露西尔笑着说,她和儿子每周都会来一次麦当劳,家里已经不知不觉积攒了五十多本开心乐园餐图书,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麦当劳图书馆”。“这些故事写得特别棒,词汇也很丰富,”她自豪地分享道,“这真的让他爱上了阅读。”露西尔的话里,还藏着一丝成年人复杂而有趣的心态。她说,本来带孩子吃快餐,心里总会有些许“负罪感”,但有了这本书,就像一张“精神上的赎罪券”,瞬间抚平了这份不安。“我们给孩子带回了一本书,家里的书架上,‘麦当劳系列’越积越多……这也算是我们光顾麦当劳的‘证据’吧。”她甚至还提到,在二手交易网站Vinted上,这些绝版的麦当劳图书竟然被炒到了不菲的价格,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收藏市场。当然啦,这种形式的文化推广,也并非没有争议。在距离麦当劳几百米外经营着一家独立书店的维罗妮卡,就觉得“心如刀割”。她认为,将书籍与汉堡、“垃圾食品”捆绑在一起,并以“免费”的形式赠送,实际上是在贬低书的价值。“免费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但书,是有其内在价值的。”她的担忧,代表了许多文化守护者的心声:当知识可以如此轻易地作为消费的附属品获得,人们是否还会珍惜和尊重它?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不过,面对这样的质疑,麦当劳和它的支持者们,包括法国文化部下属的国家图书中心(CNL),给出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回答。国家图书中心的主任帕斯卡·佩罗特表示,他完全支持这项合作。在一个年轻人的阅读率逐年显著下降,“可支配时间完全被屏幕吞噬”的时代,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式去接触那些未来的读者。“我们正在寻找触及他们的方法,特别是那些通常来自书籍匮乏的普通家庭、本身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有时候,点燃阅读的火花,只需要一个微不足道的契机。在开心乐园餐里偶然发现的一本书,完全可能扮演这个角色。”麦当劳儿童乐园的赠书活动像一个精妙的社会实验,我们当然可以站在纯粹的文化高地上,批判这种商业与文化的联姻不够“纯粹”。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对于一个家中鲜有藏书的孩子来说,在享受一顿快餐后,手中多出的一本由知名作家撰写的、充满奇趣冒险的故事书,或许就是他通往广阔无垠的阅读世界的第一张门票呢?麦当劳的成功,与其说是商业策略的胜利,不如说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父母的焦虑与期望,并用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最意想不到的土壤里。它没有居高临下地去“教化”或“灌输”,而是在一个充满欢乐和满足感的场景里,提供了一个“没有强迫,没有负罪感”的阅读机会。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一本来自开心乐园餐的书,从此对文字产生了好奇,对故事产生了向往,那这份功绩,又岂是“免费”二字可以简单衡量的!-END-Ref:https://www.20minutes.fr/consommation/4160691-20250627-mcdonald-fete-dix-ans-operation-jouet-livre-menus-enfants-happy-meal
在巴黎加油 卡在马德里刷爆 新型银行卡诈骗(图)
家人们,你是不是也习惯了出门带个小卡包,Apple Pay + Visa就能走遍巴黎?是不是也越来越少去银行排队,ATM都懒得用,站在加油站挥一挥卡,付款就完成了?那你可能要听听菌菌讲的这个故事。因为——现在刷卡的风险,不在于你“不小心点错付款按钮”,而在于你根本看不到它来了。 今天我们聊的是一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诈骗术:Shimming。“Shimming”,别误会,它不是新出的香水,也不是什么美妆爆款,更不是闪闪发光,它要真发光你还不容易发现呢。它其实是一种超小型、扁平的电子装置,叫shimmer chip,大概跟一张银行卡差不多厚度,它会被插在ATM或POS终端的卡槽里,也就是你平常插卡的那个缝缝里。你看不到、摸不着,更不会听到什么异响。但它的功能却超级凶猛,在你插卡的那一刻,它就开始实时复制你卡里的芯片数据,包括卡号、有效期等等,同步窃取你输入的密码,然后秒传到幕后诈骗团伙的“工作间”,他们在马德里、在巴塞罗那,甚至在东南亚,刷爆你的血汗钱。 真不是在吓唬你。这事,已经在巴黎近郊实锤发生。6月13日,法国支付欺诈警方BFMP逮捕了四名诈骗分子。地点是你我都可能经过的大巴黎94省Vitry-sur-Seine的一个加油站。案件是这样的👇顾客正插卡加油,根本没注意到机器被动了手脚。结果shimmer装置在他们毫无察觉时,把银行卡数据直接“漂洋过海”传到了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有人正蹲守着,拿着那些“克隆卡”,从ATM里一笔一笔地清空了账户。警方迅速布设监控,追踪这个犯罪网络,锁定嫌犯车辆,最后在法国埃松省的Paray-Vieille-Poste逮捕了四名年龄在43岁至56岁之间的罗马尼亚籍男子,并在对嫌疑人的住所和车辆进行搜查时,发现了数个shimmer装置,被用来操作提取的手机和电脑,以及近9000欧元的现金。这场骗局,就像是“加油顺带盗你卡”,高效又恶毒。其实,说到银行卡诈骗,很多人会想到 Skimming(磁条复制),那种旧型的“贴一个小摄像头+复制磁条”的组合技。但现在,银行卡的磁条都快退休了,新时代当然要玩芯片。Shimming 就是用在芯片卡上的“科技诈骗升级版”。这也意味着,它复制的“假卡”,可以在全球很多国家使用,尤其是一些不强制芯片验证的地方,比如部分亚洲或美洲国家,或高速路收费口那种简单终端。可气的是,不仅技术升级,防守难度也随之升级了。如今的骗局,可不是什么“别贪小便宜”“别点奇怪的链接”就能搞定了,Shimming专挑常刷卡的加油站、急匆匆的ATM机、人烟稀少的夜晚自助终端下手,简直防不胜防。据统计,法国2023年因“Shimming”造成的损失达36000欧元!虽然这个数看起来不是什么天文数字,但别忘了,这只是被确认的部分。还有大多数受害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盗刷了!或者知道时,已经太晚。更关键的是:银行卡芯片被复制这件事,在法国大部分地区依然缺乏普遍警觉。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其害呢?法国反诈骗平台Signal...
12岁女孩身亡 29人中毒 法国小镇不敢吃肉了(图)
家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家餐桌上的那块肉,不但不能下肚,可能还要你跑去急诊室、抱着孩子回答25页问卷调查?听上去像剧情片?可这就是法国埃纳省(Aisne)Saint-Quentin小镇上,过去几周的真实生活。事情要从今年6月12日说起。这天之后,Saint-Quentin小镇开始陆续有居民出现了严重食物中毒症状:呕吐、腹泻、高烧、肾功能紊乱……很多人在医院排队,孩子高烧呕吐,家长特别焦虑。到现在,已经有30人被确诊食物中毒,其中,有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孩不幸离世,死因是因为感染了大肠杆菌而引发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你以为这事已经够可怕了?不,最吓人的,是这场灾难的源头: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存在——肉铺里的肉。有问题的肉,来自本地几家肉铺。卫生部门彻查了相关的肉类销售点,对六家肉铺紧急关闭检查,结果在五家中发现了大肠杆菌残留。有的在肉上,有的甚至在案台、切割器等接触表面上。是的,就是你以为只会在不洁厕所里冒出来的那种细菌。它这次,出现在了孩子的午餐里。这起事件的恐怖之处,不在于新闻头条,而在于它如病毒般扩散进每一个普通家庭。在Saint-Quentin,当地人早已陷入恐慌。父母们不敢再给孩子做牛排;奶奶们不敢再用剁肉做酿菜;有人甚至直接把冰箱里所有没封口的肉类一股脑扔进了垃圾桶。Dominique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平时最爱的就是在周末做牛排。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直白:“我老婆看到新闻后,立刻把我们刚买的肉全扔了。我们有两个孩子,她说宁愿浪费,也不想冒任何风险。”另一位爸爸Steven更干脆:“我们一家原本每周会买肉两三次,现在我们只吃蔬菜和鱼,Saint-Quentin的所有肉铺,我们一个都不敢进。”而在不远处的超市停车场,另一位母亲Emilie却有不同声音:“有些人太夸张了,有点像集体偏执。其实官方已经检测出了污染源头,我们只要避开那几家店就行了。”但,真的能放心吃吗?其实,这不是法国第一次大肠杆菌污染事件了,但这一次的震动特别大。因为这次的污染地点不是某个遥远的大型屠宰场,而是当地人每天都会去的街角肉铺。这些地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带着孩子选购、和店主寒暄、打折时开心一整天的那种“安全感来源”。而这次,信任被打破了。“我知道不是所有肉铺都有问题,可我现在真的分不清了。”一位年轻妈妈在采访中说。“大家已经开始‘肉类分区’了,有人继续烤肉,有人彻底转投素食,我更是看到朋友圈有人发‘这个夏天就吃生菜和鳕鱼了’。”讲到这,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自己没煮熟?”但这次问题不在厨房,而在肉到了我们手里之前的那一长条产业链。更要命的是——五家被发现问题的肉铺,并非同一个供货商!这就意味着,问题可能不是某一个品牌,而是一整条分散供应链里的漏洞。目前,法国公共卫生机构启动了大规模调查,每出现一个新的疑似病例,患者家属都要填写一份多达25页的问卷,例如:“你家孩子这几天吃了什么?”“有没有去动物园?”“摸过狗猫吗?”“哪天去了超市?”,甚至包括家庭厨房布局,因为要锁定源头,每一项细节都不能放过。问卷之后,是粪便检测,是追踪肉铺供应链——这些调查至今还在进行。当然,并不是所有肉铺都出了问题。有的店铺仅是“预防性关闭”,最终检测结果也证明它们“清白”。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Saint-Quentin郊区某家Intermarché的负责人说:“我们整整一周无法营业,全部库存销毁。现在要从零开始重新进货。”门口的大横幅写着:“本店在此次肉类污染事件中完全脱离嫌疑,欢迎顾客放心购买。”可是,犹豫与不安,依旧在心头盘旋。对于Saint-Quentin的居民来说,真正的等待,是希望能尽快“盖章定论”,一边重启生活节奏,一边找回对食物的基本信任。总之,这场风波不仅带来了焦虑和损失,也让人们对“从肉铺到餐桌”的每一道环节,有了更深的警觉。-END-Ref:https://www.franceinfo.fr/sante/alimentation/intoxications-alimentaires-a-la-bacterie-e-coli-dans-l-aisne/reportage-on-n-achete-plus-du-tout-de-viande-il-y-a-une-paranoia-dans-l-aisne-les-habitants-divises-sur-de-nouvelles-habitudes-alimentaires-a-prendre-apres-28-intoxications_734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