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31343 帖子
加拿大2025年夏令时要来了!这次冬令时真的要被废除了吗?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迎来一个“小烦恼”——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 DST)要回来了!
2025年加拿大的夏令时将在3月9日(周日)凌晨2点正式开始,届时大家需要把时钟拨快一小时,变成凌晨3点。
这意味着,那天你会少睡一小时,但天黑得更晚了!
夏令时是怎么回事?为啥要调时间?
夏令时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提出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来充分利用天然光照,从而减少蜡烛等照明的使用。现代的夏令时制度是在20世纪初期正式推广,目的是节约能源,让人们在晚间拥有更长的自然光时间。
加拿大大部分地区(除萨斯喀彻温省和部分地区外)都遵循夏令时,每年3月的第二个周日开始,11月的第一个周日结束。2025年的夏令时具体时间如下:
📌 开始时间:2025年3月9日(周日)凌晨2点,调快一小时(变成3点)
📌 结束时间:2025年11月2日(周日)凌晨2点,调回一小时(变成1点)
虽然夏令时的初衷是为了节约能源,但近年来,它的实际作用备受争议。
✅ 好处:
白天更长,晚上更有活力:夏令时期间,天黑得晚,人们有更多时间户外活动,商店、餐厅的生意也会更好。
减少能源消耗:理论上,天亮得早,晚上少用灯光,可以减少电力消耗。
减少交通事故:因为天亮时间更长,开车出行的可见度更高,事故率相对降低。
❌ 坏处:
影响生物钟:每年两次的时间调整,容易让人感到疲惫,甚至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健康。
工作效率受影响:刚调整的那几天,很多人容易感到困倦,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下降。
节能效果存疑:一些研究表明,虽然夏天用电减少了,但由于早晨时间变短,冬天取暖和早晨照明的电费反而增加了,整体来看节能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加拿大关于“废除冬令时,全年保持夏令时”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BC省、安省和魁省都已经通过了相关法案,只差一个关键问题:美国还没同意!
为什么美国的态度这么重要?因为加拿大与美国有大量经贸往来,如果两国时间不一致,会给跨境贸易、交通、金融市场等带来很多麻烦。目前,美国也在讨论废除冬令时的议案,但还没有正式落实。
如果美国最终决定全年维持夏令时,那么加拿大极有可能紧随其后,到时候冬令时将成为历史,我们再也不用每年调来调去折腾自己了!
今年还是要调!别忘了3月9日拨快一小时!
虽然废除冬令时的计划还没最终敲定,但至少2025年,我们仍然要调整时钟。记得3月9日睡前调快一小时,免得第二天上班迟到!
另外,调整生物钟的最佳方式是提前几天开始慢慢调整作息,让身体适应时间变化,避免突然改变影响精神状态。
你觉得夏令时有必要吗?你支持全年固定夏令时,还是维持现状?
开喷! 加国移民部长点名这个国家留学生太多了! 签证到期别想拿pr
加拿大移民部长吐槽:大学招了太多印度学生,以后得搞点“多样性”!
加拿大移民部长马克·米勒(Marc Miller)最近在安大略省布兰普顿市的一次媒体圆桌会议上直接开怼,说加拿大的大学从印度招了太多学生,以后得让国际学生的来源“多样化”一点。他还强调,加拿大得把移民政策从“拼数量”拉回到“拼质量”上。
米勒这番话是在布兰普顿市的一次活动上说的。布兰普顿是加拿大受移民潮冲击最大的城市之一。自从2021年特鲁多政府放开移民政策后,加拿大人口猛增,过去三年里多了290万人,平均每个月都有8.1万新移民进来!其中很多人是拿着临时签证来的。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现在加拿大有300万非永久居民。
布兰普顿的移民增长特别猛,直接成了加拿大人口增长最快的大城市。光是2021年到2022年这一年,人口就涨了89,077人,创了纪录。不过,人多了问题也来了——房租涨得飞快,找工作的人也挤破头!比如,2023年布兰普顿一家中型超市招人,结果几百号人排队应聘,队伍都绕了街区好几圈。
为了应对人口暴涨的压力,米勒去年10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对永久和非永久移民都设了更严格的配额。他在布兰普顿的活动上直接摊牌,说很多临时居民的签证到期后可能拿不到永久居留权,他们的“希望可能会破灭”。
米勒说:“接下来会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得让一些人的希望落空了。”他还强调,“没人能保证你一定能拿到永久居留权。”他补充说,解决办法不是“因为某些人不想走就随便给他们发签证”。
米勒把移民激增的锅甩给了高校、省级政府和其他“搞事情的机构”,说他们有时候用欺诈手段大量引进国际移民。他承认,“可能以前监管得不够严,但过去的事已经没法改了。”
米勒还点名批评加拿大的大学和学院,说它们太依赖印度学生了。有些时候,印度学生占了加拿大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他说:“高校老是从一两个国家招学生,反复薅这些国家的羊毛。我们希望看到学生的来源更多样化。”
他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多动动脑子”,还建议它们“多花点钱去吸引更多国家的优秀人才”。
这次活动刚好赶上米勒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光是2024年,就有5万名持学习签证来加拿大的人压根没去学校上课!另外,加拿大还出现了越来越多学生申请庇护来逃避被驱逐出境的情况。2024年前9个月,就有1.4万名持学生签证的人申请了庇护。
米勒对此很不满:“你来加拿大一年后,才说自己在老家活不下去了要申请庇护,这明显说不通啊。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该让你走这个程序。”现在,加拿大庇护申请的等待时间长达三年,这期间申请人可以留在加拿大,还能拿工作许可和政府福利。
米勒说,如果国会没休会,他就准备提个法案,让处理学生庇护申请的速度“快一点”。
有意思的是,这次圆桌会议前几天,加拿大刚刚因为边境安全问题躲过了美国可能加征的关税。米勒提到,加拿大从美国那边接收的非法越境者比美国从加拿大接收的多得多,但他也承认美国在边境安全方面的担忧有点道理。他指出,美国北部边境经常抓到从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入境的外国人。
米勒说:“这明显不对劲,我们得把签证发放管得更严一点。”
总的来说,米勒的发言反映了加拿大政府对当前移民政策的反思,尤其是在国际学生和临时居民管理上的问题。以后,加拿大可能会更看重移民的质量和多样性,而不是光顾着凑人数了!
新闻信息来源:https://nationalpost.com/opinion/immigration-minister-says-canadian-universities-bringing-in-too-many-indian-students?taid=67b8c9b449d0c40001cee3fa&utm_campaign=trueanthem&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twitter
人类预期寿命放缓 加拿大人的两大死因
(加西网综合)研究揭示西方国家预期寿命增长放缓,肥胖和疫情影响成主要原因。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预期寿命曾稳步增长,但自2011年以来,增长速度显著放缓,肥胖、不良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
此外,COVID-19大流行的破坏性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该研究本周二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警示未来几代人可能面临比其父母更早的死亡,而非享受更长的寿命。
这项研究由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公共卫生教授尼克·斯蒂尔领导,教授指出,尽管20世纪的公共卫生和医学进步曾大幅提高了欧洲的预期寿命,但这种增长在2011年左右开始停滞。
“从1990年到2011年,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预期寿命大幅提高,”斯蒂尔教授表示。然而,2011年以后,健康改善的势头明显减弱。
加拿大面临相同风险
斯蒂尔在给《全球新闻》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尽管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但加拿大也面临类似的潜在风险。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自20世纪初以来,加拿大的预期寿命持续上升,但近年也经历了下降。
例如,加拿大男性的预期寿命自1920年代的58.8岁增长到2009年至2011年的79.3岁,女性从60.6岁增长至83.6岁。然而,近年来,尽管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降,加拿大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在2023年略有回升,从2022年的81.3岁增至81.7岁,但依然低于2019年大流行前的82.2岁。
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
该研究指出,肥胖、饮食不健康和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预期寿命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欧洲的健康状况改善在2011年左右开始陷入停滞,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下降放缓,特别是在2019年至2021年间,COVID-19和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是2024年加拿大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与研究中提到的欧洲趋势相似。
COVID-19大流行的冲击
研究还发现,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预期寿命产生了严重影响。2021年,COVID-19的冲击显著降低了多个国家的预期寿命,尤其是在欧洲。虽然经济衰退和疫情加剧了死亡率的上升,但研究者认为人类尚未接近长寿的生物学极限,许多国家的预期寿命仍有改善空间。
斯蒂尔教授强调:“尽管经济衰退和大流行带来了重大挑战,但许多国家通过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仍成功维持了预期寿命的增长,特别是挪威、冰岛、比利时、丹麦和瑞典等国家。”
政府政策的关键作用
研究还指出,挪威和其他北欧国家通过有效的政府政策应对了这些健康挑战,如加强对健康风险因素的管理,包括不良饮食和低体力活动水平。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国家对未来冲击的抵御能力。
研究强调:“健康改善的政府政策能够增强国家应对未来冲击的能力,包括减少人们面临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风险因素。”
展望未来
虽然面临肥胖率上升和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挑战,研究指出,通过改善饮食和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减少不健康的商业决策,确保医疗服务的普及,仍然有可能逆转这一趋势,继续推动预期寿命的增长。
暴雪袭击多伦多后 5.5万居民停车难!罚单开了几千张
之前的几场暴雪袭击多伦多后,许多小路都缩减为只有一条车道(全车道或每个方向的车道),而其他车道要么积雪太厚,无法通行,要么被市政府封锁,等候日后清理。这给居民停车造成了困扰。
图源:blogTO@Becky Robertson
据blogTO报道,对于持有这些道路停车许可证的55,000多名居民来说,一夜之间抢占停车位变得异常困难。停车位突然变得如此之少,通行证只针对基于地址的特定区域发放,停车费如此之高,他们该去哪里停车呢?
不幸的是,对于司机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停车限制甚至更加严格。
“在暴风雪天气期间,禁止在积雪道路上停车。暴风雪天气于2月12日星期三晚上10点生效,并将一直持续到道路安全为止,” 市政府代表指着网上提供的路线清单说道。
到目前为止,市政府已经向在这些路线上停车的人发出了数千张罚单,并拖走了数十辆车。
市府还证实,计划在未来两天内清除积雪的街道上,工作人员已经张贴了特殊的临时“禁止停车”标志。
“建议司机不要在这些街道上停车,在作业期间,工作人员还可能敲门要求将汽车移开,以便安全清除积雪。这可能包括付费或许可停车的街道,” 市政表示。
图源:blogTO@Becky Robertson
对于那些已经支付了街道停车许可证的人来说,这段时间似乎不会有任何例外,由于天气原因,他们现在基本上无法在自己的社区找到停车位。
“在可能的情况下,市政府鼓励司机在清理工作期间寻找路外停车位,因为这样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快地清除积雪,” 市政府表示。
图源:X
文章指出,虽然这些司机不被允许在计费街道上不付费或在自己所属区域外过夜停车,但在没有明显通行证的情况下,在许可街道上停车通常允许长达三个小时,不过必须遵守张贴的标志(在大多数情况下,午夜至早上7点期间禁止停车)。
许多人批评多伦多对降雪的整体反应,并将其与渥太华等地进行比较,渥太华需要清理的街道里程数更多,清理积雪的预算略高于我们的一半,但似乎在管理季节性积雪方面要好得多。
由于正式宣布的重大天气事件期间积雪量很大,市政府指出,它不受省政府规定的典型冬季维护服务水平的限制。
不再有幻想 马州州长摩尔彻底打消跟川普合作念头
马里兰州州长摩尔(Wes Moore)表示,他出席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时,川普在白宫与在场的40多位州长之间的交互,彻底打消了他与总统合作的任何念头。
摩尔说,「我从华府回来后,对这届政府试图与州长创建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并且我清楚认识到,如果这第一个月的情况是未来走向的预兆,我们作为立法者必须认真对待,确保我们能够继续前进。」
摩尔表示,川普过去一个月的行动仅仅是开始,并指出「距离政府关门还有18天,这将是一次全面的联邦政府关门,但这届政府似乎不仅对此无所谓,甚至还对其前景感到兴奋。」
他说,「这将对我们州产生巨大影响,对我们的预算造成巨大冲击,对我们的福祉带来严重后果。」
摩尔表示,他打算利用自己的行政命令和权力来挑战川普,并继续与马州检察长布朗(Anthony Brown)合作。布朗已与其他州联手提起多起诉讼,旨在阻止川普的政策举措。
摩尔上述的言论标志着他的态度转变。去年11月,他曾表示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川普「寻找共同点」,但在必要时也会反击。
本月早些时候,摩尔在州情咨文演讲中,批评川普的预算和裁员计划是「混乱之源」。到了24日,摩尔用「危机」、「令人沮丧」和「武断」等词来形容他在州长协会会议期间与川普的会面。
上周,川普任命摩尔加入一个由10位州长组成的两党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加强与安全、灾难应对和军事协调相关的州与联邦关系。
摩尔表示:「能够有机会与内阁部长们表达我们在各州希望优先考虑和关注的事项,这真的很好。」「但当美国总统走进房间时,会议就偏离了正轨。那一刻你意识到,这不会是一场实质性的对话,而将是一小时长的阴谋论和对我同事们的攻击。正是在那一刻,你意识到,当美国总统走进房间时,事情就失控了。」
该会议中,川普与缅因州州长密尔斯(Janet Mills,民主党籍)发生了激烈的公开争执。川普威胁说,如果密尔斯拒绝遵守他的行政命令,禁止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体育比赛,将不给缅因州联邦资金。
马州参议会少数党领袖贺西尔(Stephen S. Hershey Jr., 共和党)表示,摩尔的言论为巴尔的摩市长史考特(Brandon Scott)决定维持该市的移民政策,以及检察长参与多起针对川普政府的诉讼所引发的争议火上浇油。
贺西尔说,摩尔加大公开批评的力度,无异于「咬喂养你的手」。马州不仅是16万名联邦雇员的家园,摩尔还在寻求联邦资金重建Francis Scott Key Bridge,此外,该州也正在努力争取于格林贝尔特(Greenbelt)创建新的联邦调查局(FBI)总部。
Breaking
川普:我和普京说过,敢打乌克兰就轰炸莫斯科(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俄罗斯怨念连连之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8日爆料,根据该媒体获得的一段音频,特朗普去年在一次私人捐赠者聚会上透露,他曾威胁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如果俄军进攻乌克兰,美国将“轰炸莫斯科”作为报复,试图以此威慑俄罗斯。 “我对普京说:如果你进攻乌克兰,我就轰炸莫斯科,我告诉你,我别无选择。”特朗普在一次2024年筹款活动中说,“然后(普京)说他不信,但我觉得他有10%信了我。” 这些言论是在2024年,特朗普为竞选连任而在纽约和佛罗里达举行的多场筹款活动中发表的,并被录音保存下来。这些录音由美国记者乔什·多西(Josh Dawsey)、泰勒·佩杰(Tyler Pager)和艾萨克·阿恩斯多夫(Isaac Arnsdorf)获得,并在他们合著的新书《2024:特朗普如何夺回白宫,民主党如何失去美国》中部分披露。 ...
川普再批鲍尔 Fed下任主席传已成「谁是接班人」3人争斗
川普总统8日再度批评联准会(Fed)主席鲍尔,暗示他更喜欢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据传他也已把首席经济顾问哈塞特(Kevin Hassett)与Fed前理事华许(Kevin Warsh),纳入鲍尔接班人的考虑清单,把他曾主持的电视实境秀「谁是接班人」,直接搬到这个对全球经济举足轻重职务的遴选过程。
川普8日主持内阁会议时,形容鲍尔「很糟」(terrible),并表示若鲍尔为翻修Fed总部欺骗国会的指控属实,「他应该立刻辞职」,「我们应该让会降息的某人接任」。
他在讨论鲍尔、以及如何挑选Fed主席时,似乎转向坐在他对面的贝森特说:「我更喜欢你。」但还不清楚川普是在拿谁和贝森特做比较。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据传已成为下任Fed主席的有力人选,6月和川普碰面讨论Fed主席事宜至少两次,本月也讨论到前往华府和贝森特商谈Fed主席事宜。这些讨论可能象征哈塞特立场的改变,因为他之前透露他对Fed主席职位没兴趣,但未表示若被邀请出任,是否会接受。
63岁的哈塞特是拥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1990年代曾在Fed任职,过去八年都在身处川普决策圈,最近对Fed的公开立场「大转弯」,他曾宣称他的工作是「提醒人们Fed具备独立性」,但最近已重砲轰击鲍尔,指控Fed是根据党派立场、而非经济数据做出决策。
他6月底受访时指控鲍尔和民主党密切合作,「鲍尔在(去年总统大选)前降息,帮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选情,还任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华伦予取予求」,他上周也拒绝评论他对Fed主席一职是否有兴趣。
此前,华许一直都是川普属意的人选之一,但川普担心华许不在他的亲近决策圈,可能不会倡议降息。川普已表示,他期望无论谁接任Fed主席,都会降息,远比他第一任期提名鲍尔出任Fed主席时,还要更赤裸裸地表明意图。
华许最近几周已试图改变他长期以来支持更聚焦通膨的鹰派立场,受访时都暗示若Fed和贝森特合作缩减资产负债表,或许能更积极降息。
华许还有一些潜在优势,例如比哈塞特更能言善道,这对重视形象的川普可能很重要,而且华许也是贝森特的长期好友。
这也使贝森特在Fed新任主席的遴选过程,具备重大影响力。川普据传有时会向贝森特表示,希望由他担纲下任Fed主席,也曾提出贝森特身兼财长和Fed主席的想法。
川普一些顾问已提出一个可能性,在明年2月Fed一席理事出缺时,先提名哈塞特担任理事,接着川普能在鲍尔主席任期于明年5月15日届满前,决定是要挑选哈塞特、还是华许。
达索:阵风从没被歼10击落,是自己出故障摔了(图)
面对“阵风”被歼-10C挑落马下的尴尬事实,法国人似乎比印度方面更加破防,先是法国情报机构污蔑中方“散布阵风谣言推销中国战机”,紧接着“阵风”生产商达索公司的老板又闹出了国际笑话,以至于达索公司都被迫“辟谣”,要求外界不要搭理老板的“胡言乱语”。(达索老板否认“阵风”被击落)据法国媒体报道,日前达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埃里克-特拉皮尔公开否认了巴基斯坦歼-10CE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消息,他声称,虽然印度空军损失了1架“阵风”,但并非在战斗中被歼-10C击落的,而是因为技术原因坠毁的。达索公司的老板指出,巴基斯坦声称击落3架“阵风”在内的6架印度战机,这一说法“不准确且毫无根据”,根据他掌握的信息,只有1架“阵风”在没有和敌方交战的情况下坠毁了,原因是“高空技术故障”。(印度“阵风”战机)虽然特拉皮尔否认了“阵风”被击落,但印度方面依旧不满意。尽管近期印度军方多次模糊表态,承认“在印巴空战中损失了战机”,但从未承认“阵风”有损失。达索公司老板的表态,无疑戳破了印度方面的谎言。从法国方面来看,“阵风”因为技术故障坠毁,总比被更便宜的歼-10C击落要容易接受,法方可继续吹嘘“阵风”是“最强四代半战机”,但对印度来说,技术故障损失“阵风”等于是打自己的脸,合着不是“阵风”技不如人,而是印度自己没有维护保养好,才导致的技术故障。(被击落的印度“阵风”残骸)更何况,“阵风”被歼-10CE击毁一事,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疑点,大量的残骸照片都佐证了“阵风”折戟的事实。在此之前,美国和法国等国的情报机构都已经证实了包括“阵风”在内的多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就连法国空军司令贝朗热都承认,至少有3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包括1架“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幻影-2000。(达索公司CEO)因此,达索公司的老板闹这一出纯属是“嘴硬”了,不光得罪了印度,还连带着达索公司沦为了不敢承认失败的懦夫。据悉,在特拉皮尔表态后,达索公司迅速发布声明“辟谣”,否认特拉皮尔就“阵风”在印巴冲突中发表过任何操作或技术评论。(达索公司否认老板的发言)你看这厉害不厉害,自己家老板的公开表态,转过头来达索公司就不承认了,联想到法国情报机构指责中国“污蔑阵风声誉”的报道,法国人显然有点“玩不起了”。事实上,法国方面之所以如此破防,也是无奈之举。(马克龙视察“阵风”)要知道,“阵风”可以说是法国武器出口的明星产品,截至目前已经有8个国家采购了超过300架“阵风”,给法国带来了巨大利润,如今却被单价只有“阵风”三分之一的歼-10C轻松击落,法国方面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法国空军司令已经承认,所有购买“阵风”的国家都已经向法国方面表示了担忧,担心“阵风”性能被夸大,为了挽回客户的信心,同时为了未来的订单,法国人也只能厚着脸皮不承认失败了。
小贝陷婆媳矛盾战争:儿媳控诉贝家“有毒”(图)
据外媒相关报道,本周四(7月10日),贝克汉姆家的小女儿哈珀·赛雯·贝克汉姆(小七)将迎来14岁生日。曾经,她的生日是全家盛大的节日,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父母和哥哥们爱的祝福。今年,这份热闹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大哥布鲁克林·贝克汉姆(大布)极有可能缺席这场家庭聚会。实际上,外网流传着贝克汉姆深陷婆媳矛盾战争的消息,而这一切的导火索,要追溯到三年前那场耗资2500万英镑的棕榈滩世纪婚礼。2022年4月9日,大布与好莱坞名媛妮可拉·佩尔茨的奢华婚礼在佛罗里达棕榈滩举行。这场婚礼被视为两个显赫家族(贝克汉姆与佩尔茨家族)的强强联合,吸引了全球目光。婚礼前,布鲁克林与妮可拉投入了大量心血和金钱,精心准备属于他们两人的第一支舞,这是整场婚礼最私密、最核心的浪漫时刻。然而,据多位“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当这对新人准备步入舞池时,意外发生了。在宾客的注视和起哄下,新郎的母亲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上台,与儿子布鲁克林跳起了深情的母子慢舞。精心策划的新人专属时刻,瞬间被两位母亲“接管”。现场照片显示,妮可拉站在一旁,脸上笑容略显僵硬。这一幕,被知情人士称为婆媳长期“暗战”爆发的关键节点,也成为日后妮可拉指责贝家“有毒”的有力证据。 妮可拉方面认为,这绝非无心之举,而是维多利亚习惯性掌控局面、模糊边界的一次集中体现。婚礼抢舞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推移,更多关于贝克汉姆家庭内部矛盾的消息传出。儿媳妮可拉认为,贝克汉姆家族精心营造的“全球模范家庭”形象,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真人秀”——充满表演性且令人窒息。每一个节日、纪念日、生日都必须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秀场”。家人之间必须互相@、评论,制造出无懈可击的亲密假象。这种表演被妮可拉视为不真实且压力巨大。维多利亚的强势作风被指时常越界,试图介入甚至主导小家庭的事务和决策,缺乏对儿子儿媳独立空间和自主权的尊重。婚礼抢舞就是边界被侵犯的极端例子。一位接近妮可拉的消息人士总结道:“在那里,一切都像在拍真人秀,但剧本却不由你写。妮可拉觉得那种环境非常不健康。”在妻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布鲁克林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原生家庭。2025年初,当布鲁克林在Instagram上公开发文对妮可拉表白——“我会永远爱你,我会永远选择你,宝贝”——这被视为他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的立场:他选择了妻子和新的家庭。大布在社媒公开表达对妻子的支持,被解读为明确的立场选择。布鲁克林的“选择”,迅速从宣言转化为公开的行动。2025年5月2日,大卫·贝克汉姆的50岁生日宴星光璀璨,长子布鲁克林却缺席现场。更引发争议的是,他无视父亲在社媒发布的童年合照及深情喊话“爱你并想念你”,未作任何回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6月24日,布鲁克林高调出席岳父尼尔森·佩尔茨的83岁生日宴。合影中他稳居C位,更热情发文:“生日快乐,爸爸!你是最棒的!”与对待生父的冷漠形成尖锐对比。网友痛批其“忘本”,但他坚持立场,被视为向佩尔茨家族的表态。无辜小七成最大受害者。布鲁克林曾是小七最依赖的哥哥,从小呵护备至,婚后仍常带她外出,妮可拉也曾如姐姐般待她。但如今家族对立已波及这对兄妹感情。今年7月10日的生日派对,哥哥很有可能再次缺席,小七的生日愿望清单上,最珍贵的一项——家人团聚,尤其是大哥的陪伴已经破碎。贝克汉姆家族的这场持续数年的风波,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家庭琐事范畴。婆婆维多利亚的强势作风与儿媳妮可拉对独立自主的坚持,构成了难以调和的婆媳冲突。儿子布鲁克林作为夹在中间的关键人物,他的“选边站”——尤其是公开且决绝地站在妻子一方,对传统家庭观念构成了巨大冲击,也付出了父子决裂、兄妹疏离的沉重代价。只能无奈地说,豪门的光环之下,亲情同样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