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admin

    34120 帖子

    从“一剑”到“一堆” 人类的终极能源,真要来了?(组图)

    img { height: 600px;width:600px;}img { height: 400px;width:600px;}今年1月,“一剑一堆”成为国内硬科技界的开年热词。“一剑”是指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研制。1月14日,“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为核聚变装置材料研发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到一周后,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就是“一堆”所指的聚变实验堆,实现了1亿摄氏度1066秒稳定运行,刷新世界纪录。图片由豆包AI生成有“人造太阳”之称的托卡马克装置,旨在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从而产生大量清洁能源。近年来,国内核聚变研究从基础科研逐步迈向工程实践,除了“国家队”的大科学装置外,核聚变企业也带着各种小巧灵动的自研装置“加入战场”,国内商业核聚变领域规模初具。去年7月,聚变行业协会FIA发布《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调研了全球最重要的45家核聚变商业企业。35家受访回复的企业中,最乐观的3家认为2030年前其可以实现聚变电力上网。国内企业星环聚能是受访企业之一,其创始人、CEO陈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30年左右,至少会有一些商业聚变公司能够制造出聚变示范电站。可控核聚变,真要来了?从“一剑” 到 “一堆”长15.5米、重约22.5吨,“赤霄”的流线型结构让它看上去仿佛一把横卧的宝剑。它得名于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的赤霄剑,当核聚变燃料,也就是等离子体的辉光在内部亮起时,它将成为一把实打实的“光剑”。可控聚变装置的本质是“烧开水”,将聚变燃料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以实现聚变反应。“赤霄”内部每平方米每秒可极速喷射1024个粒子,能够模拟出与聚变堆内部极为相似的环境,从而破解核聚变装置材料研发的难题。等离子体所研究员、聚变堆材料及部件研究室主任周海山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未来核聚变堆主要以氢同位素也就是氘、氚作为燃料,因为氘、氚是自然界最容易发生聚变的粒子。“赤霄”使用的是氢同位素和氦,旨在尽可能模拟真实的聚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孙玄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要保持聚变堆稳定运行,聚变装置的壁材料问题很棘手。聚变燃料的粒子流强度很高,会轰击装置壁,尤其是直接与等离子体接触的“第一壁”。壁材料需忍受强粒子流轰击,不发生融化、溅射等。因此,第一壁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聚变反应堆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在孙玄看来,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爆发事件。以前壁材料需要承受的粒子流大概是每平方米1兆瓦,现在接近10兆瓦,如果出现短时爆发事件,可能会更高。目前,尚未发现可以长时间忍受这一轰击强度的材料,“赤霄”未来的任务十分艰巨。周海山表示,“赤霄”通过验收后,中国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拥有此类装置的国家,而“赤霄”的综合性能已做到国际领先。内部测试时,“赤霄”在喷射1024个粒子的情况下,可连续运行24小时,远超设计的1000秒。此外,“赤霄”约束粒子流的磁场能力拔群,最高中心磁场强度达3特斯拉。“赤霄”也是一个开放设施,“我们欢迎国内外同行使用‘赤霄’做研究、出成果”。“赤霄”是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CRAFT)的一项关键设施。CRAFT的使命是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也就是“人造太阳”搭建综合性研究平台。周海山介绍,CRAFT相当于把聚变堆的所有关键部件进行拆解,作为独立任务逐一攻破。“赤霄”专攻壁材料问题,其他技术平台专攻加热、超导磁场等技术,这样的技术平台共有十余个。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图/视觉中国“赤霄”的研制成功向最终的托卡马克装置迈出了重要一步。孙玄解释,托卡马克是目前最主流的聚变技术路线,其源于苏联,在俄语中是一个组合词,由“环形”“真空室”“磁场”“线圈”四个词各取一部分拼凑而成。这也囊括了托卡马克的主要构成,其装置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像个甜甜圈,在通电时内部会产生强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聚变反应所需的温度。由于聚变资源丰富且无污染,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能源”。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判断标准是Q值,也就是装置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之比。如果输出能量超出输入,即Q>1,理论上核聚变就可能开始为人类发电了。2022年,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首次成功“点火”,通过惯性约束的方式输出3.15兆焦耳能量,为输入能量的1.5倍。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核聚变企业科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果算上激光器等装置的能量损耗,NIF还远未真正实现Q>1。设计出一种有能量收益的聚变反应,并不意味着聚变发电能立马落地。在孙玄看来,Q>1只是最基本的条件。聚变追求的是自持燃烧,也就是不需要任何输入功率的稳定、长时间能量输出,如同太阳一样。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Q等于无穷大,而当下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距离。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赤霄”这样的突破真正的价值所在。利用实验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更快地确定适宜的工程路径,从而加速聚变反应堆的研发进程。托卡马克之困目前,仍有“数座大山”横亘在我们与真正的聚变反应堆之间。陈锐认为,核聚变的主要难点集中在工程执行上。首先,氘氚聚变通常需要1亿摄氏度的高温,是太阳核心温度的7倍,这对装置材料和制造工艺提出极高要求。另外,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并不容易。“目前最需要解决等离子体稳态和自持燃烧问题。”孙玄说。全球暂时还没有能够长时间燃烧的聚变堆,许多潜在问题可能尚未浮现。比如燃料问题,如果走氘氚聚变路线,由于氚在自然界不存在,需要人工制取,如何产氚、如何在反应中实现氚的循环使用都是问题。另外,由于氚也用于制造核武器,国家管控非常严格,商业化或难实现。如果用具体参数来衡量,核聚变最重要的是实现一定的等离子体密度、温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任何聚变团队都需要根据自身技术路径,明确三个参数的数值。”孙玄指出,目前亟待突破的就是能量约束时间,时间越长突破难度越大,这正是EAST专攻的领域。自2006年建成运行以来,合肥科学岛上的EAST已屡破纪录。其等离子体运行次数超15万次,在这一领域的工程物理上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在长脉冲、高级别能量约束的模式下,EAST先后跨越60秒、100秒、400秒大关,并于今年实现1066秒的稳定运行。高级别的能量约束模式因其效率高、经济性强,是未来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稳定运行的基本模式。孙玄认为,EAST刷新自身纪录意味着聚变工程运行模式的转变。早期的托卡马克只能间歇性地输出能量。如果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最主要的方法是维持和延长等离子体电流。EAST通过各种加热手段实现了维持等离子体一定时间内的稳态,“这些都是了不起的结果”。2022年3月,美国能源部召开了以“聚变能源商业化十年愿景”为主题的白宫峰会,列出了当年5项重要聚变进展,EAST当时已经实现了400秒高级别能量约束模式下的放电,位列其中。此外,还包括NIF的点火等。然而,不是所有聚变装置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国际上最著名的托卡马克装置当属落址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该项目于2006年启动,成员包括欧盟、美国、中国等7方,耗资已超过200亿美元。ITER原计划2016年建成运行,去年,ITER管理层对外宣布,该装置要到 2034 年才能首次投入运行,而氘、氚聚变的首次实验要等到 2039 年。ITER也采用了任务拆解的方案,将装置各部分“外包”给成员国或者组织进行生产。ITER在拉丁语中意为“路”,其最初设计便是验证聚变堆各环节的可行性,是一个“铺路”项目。在孙玄看来,ITER可能是人类科研历史上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空间站类似。这种超大科学工程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复杂,无法在设计时就预测所有技术困难。由于建造周期较长,ITER会遭遇各种不可控的事件,例如,由于是多国共建项目,ITER长期存在资金协调问题,受国家间政策影响很大。孙玄认为,如果ITER能够根据国家的能力水平分配任务,而不是根据贡献金额,其任务进程可能会更合理。此外,EAST等装置的科研成果都与ITER的最终成功密切相关,国际上许多聚变实验装置都将ITER的目标作为“支线任务”,业内仍希望看到这一国际项目能够最终成功。“由于工程量大、任务复杂,各个国家操持的聚变项目要完整实现其目标,很可能要再等数十年。”孙玄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经站在了向聚变示范堆进发的起跑线上。”商业核聚变提速可控核聚变领域,有一个颇为有意思的“50年定律”,即在任何历史节点,提起可控核聚变实现的时间,永远都是“未来50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氢弹的成功爆炸让人们对于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充满信心。但人们很快意识到,可控核聚变理论成功,工程化困难,突破性进展很少。久而久之,“50年定律”深入人心。但商业核聚变未必如此。ITER频繁“跳票”之后,资本市场也开始瞄准各国国内的聚变初创企业。在陈锐眼中,2018年是聚变发展的元年,得益于技术与材料的显著进步,特别是高温超导材料和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聚变能源的实现路径如今更加清晰和可行。据FIA报告,到2023年,全球聚变行业融资规模达62亿美元,其中超过半数都来自2021年中期之后。整体融资中仅2.7亿美元来自政府公共资金,其余均来自私营部门。最激进的美国聚变企业当属Helion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投资人包括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2024年底,奥特曼向媒体透露,Helion将很快演示净能量增益核聚变。微软公司已与Helion签订对赌协议,希望在2028年采购由Helion提供的核聚变电力,功率不低于50兆瓦。这一数字虽小但意义重大,超过了美国头部风电场42兆瓦的年发电能力。许多业内人士表示,Helion若能兑现,将是“历史性时刻”。Helion很少透露其技术路线和参数。孙玄2006年曾进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了解美国聚变技术的发展。他指出,Helion的技术基于美国深厚的场反位形(FRC)研究历史。FRC是有别于托卡马克的一种聚变路径,其聚变装置呈直线型。一般直线型装置中,粒子很容易沿直线逸散,但如果通过磁场反转,在装置内部形成封闭磁场结构,同样可以实现粒子约束。环形托卡马克的粒子热流、壁材料、超导等问题,理论上FRC都可以规避,因此,这一路线近年来备受重视。孙玄表示,从公开资料来看,Helion已关注到了FRC会导致的等离子体约束和不稳定问题,基于FRC的聚变能量转换“有很大的可能性成功”。陈锐对Helion的激进方案持审慎乐观态度,认为在缺乏更多公开信息的情况下,还需拭目以待。无论成功与否,技术路线的拓展是聚变商业化的显著贡献。当托卡马克遇到诸多工程困境,企业又需要紧凑的聚变装置快速实现成果转化时,自然会通过探索更多理论获得相似的结果。例如,Helion瞄准的是氘、氦-3聚变。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储备,可以解决燃料来源问题。FRC可能是最适合非氘、氚聚变的一种技术路线,因此被Helion采纳。业内人士认为,核聚变反应所需的电力成本,以及装置研发、制造与维护成本都不低,如何在推动技术突破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也是“人造太阳”真正实现应用的难点。孙玄指出,国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技术生产副产品,例如制作放射性的医疗同位素等。国内企业如何“沿途下蛋”实现成果转化仍值得探讨。等离子体相关技术还可以用于目前核裂变电站的核废料处理。“聚变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它实现之前,投入规模只会越来越大。”孙玄说。2023年1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提出,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发展可控核聚变事业。“商业化和市场化之后,肯定会有头部效应。但聚变市场非常庞大,可以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共同竞争。”从星环聚能的时间表来看,其已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2023年7月,其与清华大学联手建设了初步验证装置SUNIST-2,能够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700万摄氏度。接下来,星环聚能将打造下一代技术验证装置CTRFR-1,旨在彻底验证可控聚变的工程可行性,预计在2028年左右达成。此后,星环聚能将着手建设商业化聚变示范堆CTRFR-2,在2028年底开始建设,3—5年内完成。孙玄则更乐观一点。他也是聚变企业星能玄光的创始人,他预计,星能玄光能够在5年内实现聚变电力的产出。“企业很少选择和‘国家队’完全一样的技术路线,企业间的技术区分度也很大,这有利于管控风险,从不同角度逼近商业化的答案。” Advertisements

    中国四条跨境铁路终于落地,陆权大通道将崛起(图)

    img { height: 338.98305084746px;width:600px;} 中国对外向北、向南、向西三个方向的四条跨境铁路在今年2月全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即将落地开工。2月以来,中泰高铁二期获得泰国政府批准,中蒙签署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设协议,中越跨境铁路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获得越南国会批准,另外中吉乌铁路也启动先期工程招标,这四条关键互联互通项目都将在今年全面开工。四条跨境铁路终于落地2月4日,在泰国例行内阁会议上,泰国内阁批准了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二期工程,即曼谷至廊开高铁中的呵叻至廊开段。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开工,预计2031年完工,届时,可以从昆明坐高铁直达曼谷。2月14日,蒙古国总理罗•奥云额尔登访华。在奥云额尔登访华期间,中蒙签署了关于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设的协议。2月19日,越南国会投票通过了交通运输部向政府提交的连接中越两国的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方案。该项目的起点为新老街站与中国河口北站之间的跨境铁路连接处,终点为沥县码头,主干线全长约390.9公里。2月21日,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吉尔吉斯斯坦分公司发布了《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段)先期开工段三座隧道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资格预审公告》。中吉乌铁路吉国境内段先期工程即将正式开工建设。这几条跨境铁路是中国向北联系蒙古,向西联系中亚、西亚,向南联系东南亚的关键通道,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是此前虽经历多年谈判和研究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其中,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从2014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有10年之久,但是中间经历波折以及工程延误。一期工程(曼谷—呵叻段)2017年开工建设,原本预计到2020年建成,但是至今还没完工。据泰国媒体报道,该项目目前整体进度仅完成35.74%。目前,中蒙之间只有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的跨境铁路。早在2004年就开始讨论新建的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即使从2008年开始正式讨论至今也已经有17年,双方经历了数十轮谈判,也一直未取得突破。对于中越铁路,根据公开资料,早在2015年11月,中越双方签署《关于越南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线路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换文》,拟将此段铁路改造为标准轨铁路。但该方案一直未能实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向第一财经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虽然持续有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其原因包括周边国家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中国标准走出去一直还存在着一些阻力。对于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王国文分析认为,最近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很快,同时中国的影响力也在扩大,中国经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周边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连接度也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陆权回归事实上,与中国建立铁路联系的效应已经显现。作为第一个破局者,中老铁路的开通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中老铁路逐渐形成了黄金大通道,这给其他国家加快建设联通中国的跨境铁路带来示范效应。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国家铁路局数据显示,通车3年来,中老铁路全段累计发送旅客4292万人次,老挝段累计发送旅客741.76万人次、运输货物1074.41万吨。这也激发了泰国和越南加快中泰铁路、中越铁路建设的积极性。据公开资料,老街-河内-海防铁路建成后,将覆盖全国20%的人口,拉动25.4%的GDP和25.1%的工业区;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成后,预计蒙古国煤炭出口量将从每年8300万吨增加至1.65亿吨,煤炭销售收入每年增加15亿美元。事实上,这几条跨境铁路的建成将形成欧亚之间新的陆路大通道,推动陆权回归。王国文表示,现在全球供应链重新回归大陆板块的时候,这些铁路通车以后,我们在欧亚大陆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将推动从海权到陆权转变,陆权大通道将再次崛起。他还表示,实际上,新通道也将会重新改变贸易流向的格局。比如说中吉铁路通道开通以后,就在“一带一路”西向开辟了南线通道,将来会避开北线的一些冲突和地缘政治的障碍,而且南线通道相比北线通道会缩短1000多公里,运输时间也会缩短。对于中国边疆省份而言,跨境铁路也将带来巨大的机遇,以前远离海洋的内陆闭锁之地将演变成对外开放的新门户。比如云南将磨憨铁路口岸交由昆明托管,目前该口岸已经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王国文表示,新的通道形成之后,将会形成新的开放门户,形成新的区域枢纽和节点,那也必然会增加中国对内对外的贸易和投资的机会。因此,在新通道开辟的同时,边疆省份之间的竞争就随即展开。比如,中老铁路的开通以及中泰铁路、中越铁路的建设,使云南形成了经老挝到泰国,以及到越南两条跨境铁路,成为对东南亚的门户,这对一直处于对东盟开放前沿的广西和南宁形成压力。尤其是最近国务院批复了昆明和南宁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昆明获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南宁获得“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王国文表示,当然,线路之间也存在竞争,在泛亚铁路线路之间也会存在流量的竞争关系,肯定会有一个分流的效应。这个分流效应主要跟出口结构,以及中国跟各个国家的国别之间的联系有很大关系,这个竞争本质上还可能会有一个分工的格局。他认为,广西和云南之间本来就存在南向的竞争关系,但是最终起决定因素的还是经济联系,要看产业链、产业集群之间怎么能够固化和打通。谁能作为主通道和主出入口,要看通道经济固化为区域经济的情况。 Advertisements

    美乌矿产协议敲定,乌克兰能获得什么?特朗普回应(组图)

    img { height: 526.78571428571px;width:590px;}img { height: 508.47457627119px;width:600px;}img { height: 493.27731092437px;width:587px;}当地时间2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向记者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于当地时间周五(28日)前往白宫签署稀土矿产协议。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乌克兰独立报》消息,泽连斯基办公室同日证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谈判,美乌双方已经就乌克兰矿产达成协议。 稍早时候,多名乌克兰和白宫消息人士透露,美乌已经基本达成协议,最新协议文本“删除了乌克兰所有不可接受的条款”,但有关安全保障等棘手细节仍尚未确定。 现场视频显示,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了泽连斯基即将访美的消息,称“我听说他周五会来,他愿意和我一起签署协议”。他还说:“美国纳税人现在将拿回他们的钱,而且还有其他的额外好处。” 当被问及乌克兰将从协议中得到什么时,特朗普回答:“3500亿美元、军事装备和继续战斗的权利。”关于美国将提供多长时间的武器,他表示:“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也许直到我们与俄罗斯达成协议。” 特朗普25日在白宫宣布,已与乌克兰达成协议 视频截图 据《乌克兰独立报》报道,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我想说,乌克兰人非常勇敢,他们是优秀的士兵,但如果没有美国及其金钱和军事装备,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他指出,如果达成结束冲突的协议,乌克兰需要某种形式的维和部队。 ...

    特斯拉FSD入华 马斯克:靠网络视频“学习”中国路况(图)

    img { height: 327.86885245902px;width:600px;}img { height: 880.88235294118px;width:599px;}img { height: 631.57894736842px;width:600px;}img { height: 312.5px;width:600px;}IT之家 2 月 26 日消息,特斯拉的 FSD 辅助驾驶功能昨日在中国已正式上线,此前该功能仅在北美地区可用。据早期用户反馈,FSD 在中国的驾驶环境中表现良好,已展现出对中国交通规则和路况的适应能力。IT之家注意到,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回应用户反馈时表示,特斯拉通过视频训练的方式,使得 FSD...

    币圈掀起“血雨腥风”:比特币近期暴跌,发生了什么?(图)

    img { height: 402.68456375839px;width:600px;}img { height: 397.35099337748px;width:600px;}近期币圈掀起“血雨腥风”,继史上最大盗窃案后,加密货币再度大跌。周二,加密货币市场遭遇剧烈震荡,比特币价格一度一度下跌6%至88245美元,创下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也是自1月中旬以来首次跌破90000美元。与此同时,以太坊一度下跌11%至2333美元,为10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交易价格远低于200天移动平均线。其他加密货币也纷纷下挫。分析认为,本轮加密货币市场的暴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宏观经济不确定性、Memecoin乱象与市场信心受挫等多种利空因素共同作用。首先是特朗普政策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自特朗普就职以来,比特币价格已下跌近20%。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对全球盟友的强硬立场,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Independent Reserve首席执行官Adrian Przelozny表示,比特币价格下跌可能与特朗普总统宣布的各种关税有关,这些关税导致了更广泛的宏观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其次是Bybit 遭黑客攻击,上周加密货币交易所Bybit遭遇史上最大规模黑客攻击,价值约15亿美元的以太坊被盗。此次攻击事件加剧了市场对数字资产平台安全性的担忧,尽管Bybit首席执行官Ben Zhou在X上表示将全额赔偿用户损失,但这一事件无疑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除了Bybit被盗事件,近期Memecoin市场的乱象也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与阿根廷总统 Javier Milei 相关的Memecoin项目Libra币值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此外,特朗普及其妻子Melania在就职前推出的Memecoin表现不佳,特朗普代币自推出后达到峰值以来已下跌超过80%,也削弱了市场对他支持加密货币政策的信心。除了上述因素外,山寨币市场的抛售压力也加剧了加密市场的整体下跌。Parataxis联合创始人Edward Chin指出,由于持续的代币解锁和供应进入市场,投资者纷纷抛售山寨币。Messari的研究显示,Solana将于3月1日解锁价值约17.2亿美元的代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其价格下跌的压力。 Advertisements

    Breaking

    “霸凌”中方执法艇?菲律宾的算盘打错了(组图)

    屡次在南海“吃瘪”的菲律宾,似乎换了一种套路,不再找中国大吨位军舰碰瓷,反而盯上体型更小的执法艇,搞起了“霸凌”!7月15日,黄岩岛附近海域,菲律宾海岸警卫队2600吨的9701船,公然对中国海警百吨级执法艇21550和5009发起挑衅,它仗着吨位优势,多次高速穿插中国执法艇船尾并危险接近,最近时距离仅有100米,严重威胁中国海警舰艇航行安全。不得不说,这段时间菲律宾嚣张跋扈地有点过了头,先是高调要求中国承认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又叫嚣中国放弃核武器才能“取信于人”,接着更是挑战中国红线,扬言有权调整对台关系,妄图在两岸议题上插一脚,现在又玩“冲撞海警船”的戏码。菲律宾这波挑衅,赌上国家未来只为政客刷存在感,妥妥的“作死”节奏。真以为抱紧美国大腿,就能在南海“啃肉”?说白了,这“猴”就像个“睁眼瞎”,只看到美国递来的“糖”,却看不清脚下的“坑”。第一不清,小国模仿大国剧本,必翻车。经济严重依赖中国,香蕉、菠萝、电子零件,全指着中国市场,军事上靠的是美国二手货,却幻想靠挑衅当“主角”,这就像乞丐学皇帝摆谱,穷得叮当响,还装大佬。第二不清,中国底线动不得。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中国维权力度从无差别,主权问题,一寸不让。仁爱礁事件中,中国海警直接警告、驱离、公布证据,一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稳;这次菲9701挑衅,中方立即发布严正声明,明确责任在菲方。第三不清,美国递来的“火把”太烫手,它菲律宾没命接。美国最近在南海那叫一个活跃,又是给菲律宾送军舰,又是承诺“军事保护”,简直像在喊:“快来当我的马前卒!”可菲律宾若真激化南海冲突,美国真会为了它跟中国硬刚?各位记住,大漂亮给的“支持”,从来都是“空头支票”。扶持阿富汗对抗苏联,结果苏联撤了,美国溜了,阿富汗陷入二十年战乱,被坑得国破家亡。再瞅瞅乌克兰,为加入北约对抗俄罗斯,结果西方军援“口惠而实不至”,国家分裂,经济崩溃,到现在还在流血。阿富汗和乌克兰的悲剧,就摆在眼前,你非要上赶着当下一个“韭菜”?菲律宾要是继续当美国的“炮灰”,以为抱美国大腿能“抗中”,小心哪天人家翻脸不认人,你连哭的地方都找不到。现实摆在眼前,南海不是你菲律宾的“政治秀场”,更不是某些国家的“博弈棋盘”。中国海警的每一次执法,都是对主权的坚定捍卫,对菲律宾的每一次警告,都是避免冲突的善意。最后奉劝一句,认清现实,好好谈判,别把路走死了!

    游客给牛喂牛肉 戳屁股 遭牛群反击踩踏(组图)

    极目新闻记者 张皓近日,有视频显示,多位游客在山西忻州五台山风景区朝台徒步时,挑逗山上的牛后被牛群攻击踩踏。现场视频画面显示,有游客多次用登山杆敲打牛屁股,还有游客趁牛休息时坐在牛的背上。7月17日上午,五台山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有一个游客,他喂那个牛(吃)牛肉干,然后牛把他的那个登山杆给踩断了。还有一个是,他们拿那个登山杆一直敲打牛的屁股,所以牛才最后反击的。”游客遭牛群围攻踩踏(来源:相关报道)工作人员还称,牛常年在这个山上,一般是不会攻击人的。其实这都是游客个人素质的问题,他们也会联系相关部门沟通处理这类事件。17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致电上述办公室,询问被牛踩踏游客的伤情。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情况整个景区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记者留下电话后,截至发稿尚未获回复。随后,忻州市文旅局工作人员回复极目新闻记者,问了五台山景区那边,说正在协调处理此事,没有透露游客的伤情。游客用登山杖戳牛屁股(来源:相关报道)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几天前,有当地导游在社交媒体上称,大家路上遇到牛马或者各种小动物,大家可以去合影,或者是触摸都是可以的,但请大家不要拿登山杖去戳,或者恶意伤害它们。不过,也有网友称,7月16日他带三条狗在五台山从东台下去,到了一处牛群聚集的地方,隔了100米就把狗牵好或者抱身上,根据经验准备简单绕过。未料当地牛比川西的牛个性暴躁很多,到离牛群还有30多米的地方,牛群就看见狗就冲过来,把他顶到地上。人最后只是脚崴了,身上脸上一点小擦伤,有一只小狗被吓跑进了森林。该网友称,自己低估了当地牛的秉性,以后会更加小心一点。女孩拍照时被牛顶腿(来源:游客社交账号)今年6月8日,有网友发布一女孩下颌受伤躺地包扎的视频,配文称在五台山和牛打了一架。博主回复网友称,朋友喂它,被牛角顶了。还有网友此前发布视频显示,一名女孩正在自拍时,旁边的牛过来顶了她的腿,她表示再也不敢来了。女孩被牛顶伤(来源:游客社交账号)有网友因此提醒,这种牛虽然经常见人,但和家养的不一样,它们一年四季都在山上,比较有野性,不要轻易招惹为好。据公开资料介绍,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山”。2007年,五台山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一个爸爸两个妈!英国诞生8名“三亲婴儿”(组图)

    据报道,一项突破性的医疗技术产生了第一批“结晶”:英国医疗团队利用三位捐赠者的DNA创建体外受精胚胎,使得过去五年来共有8名健康婴儿诞生。这种被称为“三亲婴儿”的技术在英国获批已有十年之久,此前零星的相关新闻也曾见诸报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地论证该技术基本能实现其初衷,即保护有线粒体缺陷的高风险母体诞生的婴儿不会携带致命的线粒体疾病。▲资料图 图据图虫创意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强调,目前该项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只面向极可能将严重线粒体疾病遗传给子女的人群。而舆论则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该技术帮助患线粒体缺陷的女性诞下健康的孩子,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变相的基因改造,不符合医学伦理。8名婴儿目前均健康,但3人有残留的突变线粒体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这些婴儿包括四名女孩和四名男孩,其中两名是同卵双胞胎。他们均在过去五年内出生,到目前为止都很健康。这些婴儿的母亲是携带线粒体缺陷的7名不同的女性,而捐赠额外卵子的是3名女性。帮助开创“线粒体捐赠疗法”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名誉教授道格·特恩布尔爵士说道:“线粒体疾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毁灭性疾病,如果没有这项技术,这些家庭就不会摆脱这种遗传的烦恼。”其中一名男婴的母亲则说:“我们的小家庭终于完整了。线粒体疾病带来的情感负担已经解除,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喜悦和深深的感激。”▲(资料图)线粒体据报道,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的“能量工厂”,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DNA(线粒体DNA)。如果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疾病,影响身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甚至危及生命。人体内的线粒体来自亲生母亲的遗传,因此携带线粒体缺陷的女性产下的婴儿有很高的致病率,严重的甚至可能在出生几天后就去世。“线粒体捐赠疗法”是纽卡斯尔大学生育中心的一项医疗技术,需要父母双方以及另一名捐赠健康线粒体的女性。这两名女性的卵子都将与父亲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结合成为受精卵,在受精卵的细胞核尚未融合之前进行重构,剔除掉来自母亲一方存在缺陷的线粒体,用健康线粒体进行置换。▲纽卡斯尔大学生育中心提供的视频截图显示,一个带有线粒体DNA突变的卵子中的细胞核基因组被植入一个由未受影响的女性捐赠的卵子中。图据视觉中国重构后的受精卵诞下的婴儿虽然理论上被称为“三亲婴儿”,但实际上其生命特征(毛发、肤色等)还是来自亲生父母,身上超过99.8%的线粒体也来自父母双方,只有大约0.1%的线粒体来自捐赠者,使婴儿既遗传了父母的特征,又摆脱了严重疾病甚至无法存活的风险。研究表明,在首批8位婴儿中有5人体内的线粒体完全健康,另外3人残留了少许突变的线粒体。这3名婴儿在出生后分别出现过泌尿道感染、肌肉抽搐和血脂过高等问题,但是都很快自行痊愈或者被完全治愈。相关立法超前和激进英国胚胎学伦理引发争议据报道,“线粒体捐赠疗法”被认为在英国应用前景广泛,因为大约每5000名婴儿中就有1人可能携带严重的线粒体遗传疾病,以此计算英国每年可能有20-30个家庭需要利用这项技术。但目前来看这项技术还远远称不上完美。共有22名女性接受了该手术,但只有7名女性成功生下了8个孩子,另有1人正在怀孕过程中,成功率为36%。这项技术在英国的发展也有很长的时间,早在本世纪初,纽卡斯尔大学的道格·特恩布尔和玛丽·赫伯特领导的团队就在研究开发能够预防线粒体疾病遗传的技术。2010年,开发团队向公众介绍了技术梗概,引发社会讨论。2014年,英国政府就这项技术开展立法咨询,2015年2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这项技术合法化的国家。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是该国胚胎学领域的管理机构,其管理风格号称“自由宽容又严格监管”。2023年,HFEA曾对外公布,有3位“三亲婴儿”在英国诞生,但并未跟踪其后续的健康信息。作为世界上首只“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地,英国在胚胎技术和伦理方面一直颇为大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1978年就诞生在英国,这项技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伦理争议,但HFEA批准了这项技术的应用。此外在干细胞研究、基因编辑技术等领域,英国的立法都相当超前和激进。根据新华社此前的报道,英国并不是借助“线粒体捐赠疗法”诞生第一个“三亲婴儿”的国家。2016年,美国医生为一名携带线粒体突变的约旦女性实施了相关治疗,世界上首例“三亲婴儿”在墨西哥诞生。不过,对于线粒体捐赠治疗,舆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对于患有线粒体缺陷的女性而言,该技术能帮助她们诞下健康的孩子。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基因改造,不符合医学伦理。英国民间机构“人类遗传学警报组织”表示强烈反对“三亲婴儿”技术的推广。该组织主席大卫·金表示,这是一种“非常不必要的技术,可能把英国带向‘优生学婴儿’的未来”。不过有“三亲婴儿”技术的支持者表示,“英国是世界上唯一可能发生这种事的地方,我们有一流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有立法保障允许它进入临床治疗,有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提供服务支持。”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

    别只嘲TTC,蒙城也“漏”了!公交自带水景

    蒙特利尔近日暴雨,公家车外下大雨,车内下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