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admin

    40194 帖子

    怪…涉拖断台海缆货轮船名一直变 「宏泰」变「善美」

    中华电信台澎第三海底电缆于将军渔港西北方6浬处,今天凌晨3时许发生断裂,海巡署接获通报,研判中资背景的多哥籍「宏泰」货轮涉有重嫌,出动台南海巡队押返台南安平港,海巡队员登检船上物品完毕,目前依检察官指示,将8名中国籍船员带往海巡队制作笔录,将依电信管理法侦办。 影片来源:联合新闻网 据了解,这艘货轮船名一直在变,一开始外观显示是「宏泰168」,被海巡队拦查登检时,改挂「宏泰58」,等到跟着海巡舰艇,被押返台南安平港时,又变成「善美7」;海巡人员制作笔录时,将厘清船员的动机。 海巡署指出,今天凌晨3时许接获中华电信报案,台澎第三海底电缆于将军渔港西北方6浬处发生断裂,经激活备援不影响通信,请协助查处。海巡署之前已于2时30分超前部署调派10079海巡艇在现场海域监控多哥籍「宏泰」货轮,研判该货轮涉有重嫌。 海巡署说明,接获中华电信通报后,以现行犯拦停「宏」轮,因舷差过大且海象不佳无法登检,再加派旗津舰、PP-10059艇赶往增援,将「宏」轮押返台南安平港;经协调航港局提供船席,今天中午12时15分成功将「宏」轮押返入港。 海巡队员稍早登检确认船上是否有破坏海底电缆的拖锚、采集相关迹证,目前已将8名船员带往台南海巡队制作笔录,将依国安层级处理原则,报请台南地检署指挥侦办。

    因拜登「友岸外包」受益 越南为何成了川普报复对象?

    越南原是美中贸易紧张局势主要受益者,不仅吸引美国供应链「友岸外包」,也成了中国企业为规避关税的转进点,然而,因对美贸易顺差加剧,如今反而因此成了最容易遭到川普政府关税报复的对象。 去年,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创下新高1,235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和墨西哥。原因之一即在于苹果(Apple)和英特尔(Intel)在内企业将产线从中国转移至越南,以分散供应链风险并避免惩罚性关税。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此外,路透估算,越南对美出口占国内生产毛额(GDP)30%,比率之高居主要贸易伙伴之冠,可见经济依赖美回之深。 不仅如此,越南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比重也持续增加。去年,中企占越南新投资的28%,高于2023年的22%。 金融时报引述专家报导,中资被动转移越南,因为很多中国的客户面临来自美国和欧洲买家的压力,要求他们撤出中国。 Sunwah Kirin顾问(越南)公司首席执行官梅叶尔(Meir Tlebalde)指出,大多数中厂对越南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开美国关税,并为中企产品获得不同的「原产地证明」。 金融时报报导,中国对越南投资激增,加上越南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如今可能会引起川普政府的重新关注。川普政府曾指控北京通过第三国转运商品以规避关税。 专家指出,少数中国商品在未增加任何附加价值的情况下被重新标示为「越南制造」,并转运至美国,这种所谓「洗产地」的做法是违法的。 顾问公司InCorp. Vietnam 首席执行官 Jack Nguyen 表示,河内当局已经加强对中国商品和投资的审查。他说:「越南不会允许自己被当作转口国,因为这可能导致美国对越南采取严厉措施。」 RMIT大学越南分校供应链专家阮鸿(音译)认为,河内可以推动中企投资更高附加价值的制造业,并提高本地零件供给条件,迫使中厂在越南创建供应链。 工业园区开发商Deep C营销总监索恩斯(Koen...

    开门秒空!多伦多Costco外数百人排长队抢购: 6点出动!还有人吵架!

    彻底疯了! 今天(2月24日)一大早,列治文山Costco门口出现了惊人一幕——尽管门店8:30才开门,但7点多就已有数百人排队,队伍绕场一圈,远远望去看不到尽头! 图源:小红书@momo多伦多转闲置 原来,这次Costco上架的是超稀有的宝可梦151迷你罐(Pokemon 151 Mini Tin)!这款限量版收藏卡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抢购热潮,每次上架都是“秒空”级别! 根据华人网友@momo多伦多转闲置拍摄的视频显示,Costco门外的队伍乌泱泱相当夸张。 图源:小红书@momo多伦多转闲置 网友透露,虽然Costco每人限购2盒,但依然无法阻挡抢购热潮! 刚一开门,人群就疯狂涌入,扫空货架!结账区也挤满了人 ↓ 图源:小红书@momo多伦多转闲置 网友还说,现场甚至有老外为了抢购吵了起来! 宝可梦151迷你罐到底有多火? 上周六(2月22日),万锦14街的Costco刚刚补货宝可梦151迷你罐,结果5分钟售罄! 现场华人网友说:“周六万锦14街也是这样,5分钟结束。” 上个月,美国Costco还发生了买家大打出手的事件!让人直呼“疯狂”: Costco紧急限购! 大批顾客"厮杀"疯抢, 推搡打架闹翻天! 货架45秒被清空! 宝可梦151迷你罐究竟有什么魔力? 151迷你罐,每盒含5个小罐,每罐内有20张卡牌,均为初代经典角色,收藏价值极高!而Costco的售价不到$70,市场价轻松翻倍,甚至转售就能卖到高达$500! 对于这件事,广大华人网友纷纷热议: “这天气室外排队这么久也是醉了。” “6点就开始排队了,8点都不一定能买上了,RH的话7点半排队都没戏。” “买了八个,这玩意不用拆,转手就翻三倍。” 下一波GTA地区的上架时间尚未公布,准备继续蹲守的朋友们,记得随时关注动态! 你去抢了吗?

    心脏名医朱树勋用一生写无数首例 台大医院发文悼念

    台湾心脏外科名医朱树勋今天辞世,享寿87岁。台大医院发文缅怀,朱树勋以勇于挑战和永不放弃为动力,创下无数「第1例」纪录,将一生贡献给台湾医界,激励着每名医护人员。 朱树勋出生于1937年,1964年台大医学系毕业后,于台大医院任职,1989年起陆续担任急诊部主任、外科部主任,1995年任台大医院副院长,2000年自台大医院退休,之后前往亚东医院担任院长。 台大医院通过新闻稿表示,朱树勋对于台湾医疗贡献良多,不仅是在临床研究与学术方面表现卓越,他的风范更是许多医护人员与患者心中的楷模。朱树勋的一生,可用「勇于挑战」和「永不放弃」形容。 台大医院分享,朱树勋创下的「第1例」纪录非常多,包括1973年完成国内首例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后续还有首例主动脉内气球帮浦设备,完成首例心脏移植到第1例叶克膜(ECMO)个案,与首例心室辅助器过渡到心脏移植,还有第1例植入型左心室辅助器。 「外科加护病房是外科的火车头」,这是台大医院回顾朱树勋曾经的强调,他倾全力扶植外科加护病房发展,后来台大医院外科在器官移植、心脏外科的杰出表现,都是倚赖强大的外科重症医学为基础与后盾。 除了临床医疗表现卓越外,朱树勋对于外科医学研究的推动也是开拓者。1990年接任外科部主任后,就积极思考推动外科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强化外科研究风气,不仅带领台大医院外科论文数及研究计划质与量大增,更培育出台大医院新一代的「外科人」。 院方表示,朱树勋的离世,让台湾痛失一名伟大医界英才,但他所种下的种子将持续在每个角落发芽茁壮。他的名字将永远烙印在台大医院的历史中,并激励着每名医护人员,为病患与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打包行李带上5物品 旅途可省不少钱

    出门旅游、甚至在抵达目的地前,花费可能便会层层叠加、不断膨胀;抵挡匆忙购物的诱惑,或度假前迷失在冗长的行李清单中。理财网站Go Banking Rates指出,只要稍加规画,旅行者就能避免在物品上花费过多,以下是下次旅行前最好先准备的五种省钱物品: 1. 健康必需品 即使投保了旅游险,也别忘了可轻松携带在手提袋或后背包中的紧急备用健康相关物品,例如非处方止痛药、止吐药、药膏与绷带。这些日常用品很容易被忽略,但却可能在旅途中救急;可使用多格药盒来容纳所有的药。 2. 零食 无论是汉堡还是10元一袋的小饼干Chex Mix,美国机场的食品价格都是出了名的贵。与其在机场候机时多花钱,何不在到达前,先享用喜爱的食物,也为荷包省点钱。吃袋1.99元的Chex Mix不会给人添加罪恶感,毕竟这不像进电影院时,需把食物藏在包包里。 3. 水瓶 一个方便携带、品质佳的水瓶可节省金钱、时间与精力。在通过安检后、登机前加满水,可避免在起飞后等待空姐服务时的焦虑。在抵达目的地后,可考虑购买较大瓶装的水,以便全天补充水瓶中的水,而不需在观光区购买价格较高的瓶装水。 4. 行李秤 多携带一件物品或增加最后的行李总重量可能会让人意外破费,若携带行李秤却能让人轻松预知行李是否超重,尤其是在长途旅行时,可预知还有多少空间,塞下在旅途中买的纪念品。行李超重费不容小觑,例如美国航空对超过限重50至53磅的行李收取30元费用,对超过限重53至70磅的行李收取100元。 5. 安全物品 无论目的地为何,准备些安全物品可以让人在陌生的地方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一举一动都有所顾虑,或面临代价高昂的后果。可考虑的实用物品包括:旅馆房间的坚固门锁、防盗旅行袋或钱包、身份证件挂绳、登山扣或多用途工具,以及带有隐蔽口袋的外衣,这些都可防患于未然。

    Breaking

    游客车钥匙被土拨鼠叼走,川西当地人挖洞帮忙找回(图)

    前有土拨鼠“抢走”无人机,今有土拨鼠“拔走”车钥匙,憨态可掬的土拨鼠“叒”出来作乱了?8月3日,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一段视频称,他们在川西旅游时,结果遇到土拨鼠将车钥匙“拔走”,幸好有当地的村民一起,掘地三尺帮着一起寻找。这名网友配文称,“车钥匙被土拨鼠拔走了,哈哈哈哈,还好有村民一起帮忙找。”当地村民一起帮忙找车钥匙(视频截图)4日上午,记者联系到视频发布者“狗哥”,他说自己是向导、摄影师,8月2日下午,他和朋友们开车,在甘孜理塘县格聂镇下则通村附近,被土拨鼠“拔走”车钥匙,并叼回了洞内,现场还有很多村民们,也一起掘地三尺帮忙寻找。土拨鼠还能“拔走”车钥匙?这段视频发布后,有网友在评论区发出疑问,质疑土拨鼠怎么可能“拔走”车钥匙,对于这一问题,“狗哥”告诉记者,“拔走”车钥匙是他发视频时候夸张的说法,实际上是车主的车钥匙放在衣服上,然后土拨鼠顺势叼走了钥匙,并非直接从车上“拔走”。当地村民一起帮忙找车钥匙(视频截图)有网友质疑,“狗哥”所拍的视频缺少土拨鼠的画面,怀疑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对于这个情况,“狗哥”说,视频确实是他拍的,也是真实发生的,而在钥匙被土拨鼠叼走后,当地的村民自发地帮忙一起寻找,但当天并未找到,“车主是我朋友,他的越野车可以用手机操控,没有车钥匙的话,也可以驾驶。”同时,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天一天都在驾车路上,当时土拨鼠叼走钥匙的场景,由于速度很快,没来得及拍摄,“但是事情是真实的。”记者注意到,“狗哥”所发的视频已有50多万点赞,有接近20多万转发量。而在4日下午,该视频被删除。同时,在另外一段网友发布的视频中,自称车钥匙丢失后,当地村民帮忙挖洞寻找钥匙。网友配文称,村书记都在帮忙找钥匙了,并说这是“川西自驾游最怀念的一次”。记者私信该网友,截至发稿前暂未获得回复。4日上午,记者通过理塘县政府公开的联系方式,与下则通村电话取得联系,该村一名男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是的,有这么一件事,现在已经找到了,钥匙是昨天找到的。”这位工作人员说,当地土拨鼠确实较常见,村民们在昨天已经从土拨鼠挖的土里,一起帮忙寻回了钥匙。

    欧洲农药导致卢旺达蜂群死亡 冲击东非农业与生态

    科学家表示,一些欧洲公司向东非国家贩售欧盟禁用的农药,导致卢旺达大批蜜蜂死亡,这不仅影响农业,也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法新社报导,咖啡、茶叶、酪梨、芒果、豆类和番茄等作物都仰赖蜜蜂授粉,因此蜜蜂对农业占国内生产毛额(GDP)3成、就业7成的卢旺达来说可谓至关重要。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组图)

    7月29日,星巴克发布了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5年6月29日)的财报。其中,三季度的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未计入非咖啡门店的“其它业务收入”约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增长主要由在过去的12个月里,企业在全球累计新开的1151家自营门店所带来的9.27亿美元增量收入所驱动。其中,企业的基本盘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同比微增1.6%,占企业咖啡门店营收比重约73%。聚焦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这一营收规模,可以排在企业自2023财年以来的TOP3。增长的背景,是同比上个财季,中国市场门店数量新增522家,同时借助外卖平台的权益让利、官方菜单的结构性调价,用更多的门店、更低的实付价,以价换量。得益于此,星巴克止住了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的同店销售额(环比修复),同比增长约2%,同店销量也略微回暖,增长6%。截至6月份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开有7828家门店。这是自1999年在北京开出首店以来,星巴克在中国耕耘逾25年的成果。中国门店的数量,占了企业总共41097家门店的差不多五分之一——但只贡献了约8%的收入。2017年,在收购“上海星巴克统一咖啡有限公司”(星巴克、统一合资公司,各占50%股份,负责星巴克在华东地区的经营)50%股权后,企业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全资直营,销售额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当年中国市场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重一度达到12%,且企业在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的约42%(数据源自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尽管在营收体量上,中国市场从未能接近过美国市场,且差距巨大,但霍华德·舒尔茨(1987年收购星巴克,后任CEO)一直将中国视作是和美国并列的“最大市场”。2017年年报里,“中国”出现近50次——和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几个主要市场加起来的受关注程度差不多。中国上海,也是企业在美国西雅图之外唯一建设有本土行政总部的城市。如果说2017年,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值达到了顶峰——毕竟那一年年底,瑞幸才在北京银河SOHO开出首店,Manner还没拿到A轮融资,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连锁咖啡品牌在当时还无人知晓;那么当下,可能是星巴克较为尴尬的一个阶段:一面还在继续开店,门店数量达到了历史峰值,但另一面,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反而从最高时候的42%,一路滑落至2024年的14%。这几年,中国人的年均咖啡杯量、连锁咖啡市场规模翻了几倍,但对星巴克来说,它新开了很多门店,甚至在县域扩张,换来的也只是营收的勉强企稳。就在星巴克发布财报后,瑞幸紧跟着发布截至6月份的季报,其中,企业营收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在中国市场,瑞幸的收入规模已约等于2.5个星巴克了。考虑到二者的单价差距,算杯量的话,瑞幸的领先优势将更大。星巴克的处境,一部分可归因到瑞幸头上。故事的一开始,行业普遍认为,瑞幸并不是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后者只是让原本不喝咖啡的人喝起了平价的咖啡。两个品牌在消费群体、消费方式等维度上都迥异。但随着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场业绩的此消彼长、城市白领端着瑞幸走街串巷,再看好星巴克的人,也不能对一个事实视而不见:瑞幸不需要直接抢星巴克的用户,它的增长确实更多来自于对中国年轻人咖啡消费习惯的挖掘和培养。但瑞幸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星巴克用二十多年时间建构起的对连锁咖啡的定义:从环境、空间、品质、连接,即“第三空间”,改写成了便捷、外卖、平价、能喝,本质上是把咖啡从“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饮品”。当瑞幸的定义越来越广泛地为市场所接受时,消费者或许仍愿意为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支付溢价,但不多。至少不能是数倍于“9.9元”的价格。可以说,一切能够穿越周期的零售品牌的命门,在于其对品类定义权的把握。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危机就在于,如今它很难、也不能在瑞幸们的规则框架里去和瑞幸竞争,但又因瑞幸们的扩张,让守住自己的市场这件事变得更有难度了。只有进攻才能防守,但星巴克该怎么进攻?瑞幸和星巴克开在一起,只是店更小只能“做自己”的星巴克撇开能赚多少钱不谈,在中国市场,星巴克的经营大概已经“触底反弹”。以自营门店的经营效率对比来看,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瑞幸在中国市场开了26117家门店,其中有16903家为自营,创收91.36亿元,单店年收入差不多是54万元。相同的计算口径下,星巴克的中国单店年收入差不多是73万元(以7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粗略计算)。更大的面积、更贵的地段、更贵的产品、更重的服务,换来的单店收入却不成正比。星巴克的坪效,已接近于“历史低位”,本财季业绩的回暖即是明证。与其说这是经营改良的结果,不如说是一场“反弹”。对此时的星巴克来说,基于近8000家门店的庞大规模,其实企业只需要略施一些小计,就能换来可观的修复。比如今年6月10日起,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三大核心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进行集体调价。以大杯为例,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单杯最低仅需23元。事实上,近年来在一些外卖平台上,消费者经常能看到20元左右单杯的拿铁产品,只不过需要用买双杯或多次兑换卡的方式来消费——用“权益”而不是直接的“破价”来走量,是星巴克面对当下这个被瑞幸用9.9元咖啡定义的平价咖啡市场时,勉强的妥协。但越来越多不需要“第三空间”的消费者,正将这两个品牌放在同一个维度内进行对比。所以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降价,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手段。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位曾极其清晰——“第三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咖啡只是人与空间的“媒介”。所以如今企业所面对的困境本质,不是瑞幸的低价冲击,而是整个消费范式的迁移——连锁咖啡市场整体的价值锚点,正广泛地从“场景”迁移到“功能”,从“品牌”落足到“产品”。星巴克需要在新的宏观消费背景下,重新明确“我是谁”这个问题。当“第三空间”成为“小众市场”此前,广东部分星巴克门店新推出“自习室”模式,7月22日,星巴克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表示,推出自习室是希望门店空间能在夏日给大家提供一个“自习”的去处。未来,更多门店会尝试更多的“兴趣向”空间和活动。据了解,目前“星巴克自习室”和饮品区没有分开,不用付费、不限时、不需要预约,还供免费电源和温水。面对平价咖啡的认知冲击,星巴克避开正面价格冲突,继续用“自习室”强化品牌的空间优势。当然,对“第三空间”心智的强化背后,企业也有很务实的考量。比如,自习室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门店闲置时段“去库存”,“边际成本”基本为零,而叠加品牌此前推出的结构性调价,门店的边际收益可能是一杯咖啡或茶饮。试点数据也表明,很多用户会主动购买饮品。此外,自习室所服务的主要是学生、备考族和自由职业者,这些人属于主流消费群体的核心,品牌用接近于“公共服务”的姿态,得以在潜在客群中渲染品牌温度。这仍是星巴克和瑞幸的本质差异,后者让咖啡回归“产品”,前者坚持“产品即空间”。从1971年开始,这家企业就强调“第三空间”的意义,舒尔茨曾解释,所谓第三空间,就是“家和办公室之外的,让人放松、社交的、激发灵感的场所”。很多餐饮品牌会通过开快闪店、卫星店的方式来迎合外卖需求或是加速平价单品的走量,但这不是星巴克的解法,没有“空间”的星巴克什么都不是。在中国市场试水“自习室”,对“第三空间”场景价值进行延伸和强化,只是一个被局限在部分门店上的微小动作,短期内对营收、利润都几乎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另一面,它也是一个信号,或者说,是企业在中国连锁咖啡市场进入“瑞幸时代”后的一种表态——舒尔茨曾明确表示,星巴克这个品牌的核心资产就在于“第三空间”。“打折”寻合作,星巴克的身份困境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称,星巴克正在为其中国业务探索各种选项,其中包括出售部分股权的可能性。企业当时回应称“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途径,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今年2月以来,这件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包括高瓴资本、凯雷投资、大钲资本、华润资本等多家资方都被认为表现出了对入股星巴克中国的兴趣,考虑到这些资方在餐饮零售方面的历史案例和经验,开放股权、战略合作将是星巴克中国既定的未来:高瓴资本是喜茶、蜜雪冰城的早期资方,也曾入股百胜中国并参与了其数字化转型;凯雷投资曾和中信一起推进了麦当劳中国的扩张;掌握万象城商圈资源的华润,也是太平洋咖啡、燕麦奶巨头OATLY的主要股东之一;大钲资本则是瑞幸的大股东……在本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超20家机构感兴趣。”“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不同阶段、不同策略,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脉络来看,如此明确的开放战略投资的态度,接近于对过往成功路径的一次重整。星巴克在开拓新市场时,一般以入股5%左右开放经营权,如果持续看好一个市场,则会把持股比例增到50%,甚至全数买回:1999年,汉鼎亚太和星巴克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华北地区负责星巴克品牌的经营。2006年,星巴克将股权回收至90%,乃至全部,最终华北地区的星巴克全部直营化;2011年,星巴克向香港美心集团买回了中国广东、海南、四川、陕西等地区的星巴克股权;再之后,是上文提到在2017年向上海星巴克统一咖啡有限公司买回股权,实现品牌在中国的完全直营化。星巴克曾以完全控制品牌为经营的基本盘,这也让它保持了品牌核心资产“第三空间”的定义和控制权。如今它开放股权显然不是简单的走回头路,更不是为了转嫁风险或“卖身”,而是它需要中国本土的技术和经验作杠杆。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曾在《华夏时报》的一篇文章中给出如下看法:(星巴克中国开放股权)核心原因在于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多方面挑战,在O2O(Online to Offline)兴起时代,其数字化运营和线上营销明显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直营与重资产的运营模式又限制了渠道下沉速度,扩张不及采用加盟模式的中国本土品牌;同时产品本土化创新等方面也亟待加强,叠加近年来消费理性化趋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星巴克品牌竞争优势缩小。显然,身挟技术、行业经验和资本的资方,对星巴克所面临的上述问题能够提供相应的解法,但值得观察的是——数字化运营、线上营销、加盟、高频率上新——这是一根让以外卖和自提订单为主的瑞幸们撬动市场的杠杆。但对侧重于“第三空间”的星巴克呢?杠杆的价值能有几何?又是否会让品牌重心失衡?这家在中国全资直营的外企,刻在骨子里的是美式理念和文化。比如在本季报中,它还在开头强调,为中国员工在原先的13薪基础上,提供14薪——在如今愈发讲究降本增效的餐饮业界,这其实也很少见。此前“红星资本局”报道高瓴、凯雷等资方在参与星巴克中国股权竞购时给出的企业估值约为50亿美元—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亿元至430亿元)。考虑到目前星巴克的市值在千亿美元左右,所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估值差不多是其总市值的5%,这一比例既低于中国市场的营收贡献比,也低于企业在中国投入的固定资产占比(尤其是按门店规模计算)——所以从估值角度,公允地说,相较于其全球业务,星巴克中国基本上已经从“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企业未来叙事的主题”,变为了一份“折价资产”。1999年1月11日,中国的第一家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业,隔壁就是中国大饭店。如今,这家店还开着,只是,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很多高端商场的一楼既不会再接受星巴克的“排他协议”,似乎也不再热忱地“补贴租金、装修”优先招募它来入驻——商场有了更多选择,中国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茶饮新品牌,喜茶、奈雪、霸王茶姬、茶颜悦色、周四晚......如浪般起伏不断、层出不穷。最近,是据说让人排队大半天的“去茶山”。中国消费市场的迭代速度,总是让每一家企业都措手不及,星巴克可以继续“做自己”,只是需要更清晰地回答,如何在这个时代做自己。

    震撼!青岛一海域惊现大鲸鲨,身长八九米!(图)

    8月4日上午,青岛一位钓友在竹岔岛海域拍到的“大鲸鲨”视频火了!画面里,一条身形巨大的鱼在船边慢悠悠地游,它有着扁扁宽宽的大嘴巴,身上布满星星点点的斑纹——这就是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视频热度飙升,点赞量达到1.7万,转发量也达到2.6万。评论区有网友调侃,“这钓上来,直接青岛钓鱼圈封神。”还有的网友问,“是不是我们这边环境好了,竟然跑这边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天下午,记者连线发布该视频的钓友李耀峰还原事情经过,并采访专业人士以及工作人员介绍。竹岔岛海域惊现大鲸鲨目测身长八九米4日上午,李耀峰和钓友们乘船到竹岔岛,准备“大干一场”。“上午不到9点,我们到了竹岔岛南边大概一两公里的地方,钓了半天,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给我们吓了一跳,大家都拿出来手机拍。”李耀峰口中的这个“庞然大物”就是鲸鲨,他拍摄的视频中,鲸鲨有着扁扁宽宽的大嘴巴,身上布满星星点点的斑纹,它离水面很近,摇摆着尾巴在船边慢悠悠地游,仿佛触手可及。视频中,李耀峰一眼认出并惊呼“大鲸鲨”,这是因为他经常看动物世界,又热爱钓鱼,对海洋生物有所了解。据李耀峰描述,他们的船只大概长10米,这只鲸鲨身长比船长短一两米左右。“有人说虎鲨,有人说虎鲸,我一直跟他们纠正,这就是鲸鲨。”李耀峰看到这只鲸鲨一直张着嘴巴,他猜测是在进食。“据我所知,滤食性动物就是通过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来摄食。鲸鲨没有攻击性,它围着我们船一直不停在转,转了大概有五六分钟,我们怕把它伤着,等它稍微远一点,我们就把船开走了。钓鱼10年头次见“可以吹一辈子”“90后”李耀峰钓鱼也有10年时间了,亲眼看到这一幕仍然震撼无比。“原来钓上那十几斤、二十几斤鱼都没这个震撼,这不得好几吨,真可以吹一辈子。”他笑说。此次同行的钓友一共有8人,大家都是头一次见。“有个大爷钓了30多年的鱼,都没见过这场景。”视频一经发布,便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到下午6点,视频点赞量达到1.7万,评论2000多条,转发量也达到2.6万。李耀峰也没想到视频热度会如此之高,泼天的流量让他差点想删掉视频。“这鲸鲨挺震撼人的,100多万浏览量让我很惊讶,有一段时间我都害怕,想删了。”评论区也是各种神评论,有网友调侃,“这钓上来,直接青岛钓鱼圈封神”,还有的网友问“是不是我们这边环境好了,竟然跑这边来了”。一位名为“章子鱼”的网友分享自己在马尔代夫浮潜时曾看到过大鲸鲨,体长十几米。“没想到青岛近海也能看到了,说明水质很好,水温也高了。”当然,评论区也有质疑的声音,一位网友说,“还以为是AI”。对此,李耀峰回应,“有好多人不信青岛能有鲸鲨,认为是PS或者是AI,但是它确确实实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船上好多钓友也都拍了。我手里有原视频,拍摄视频的时候都有定位显示。”定位显示专业人士:鲸鲨季节性迁徙,随着洋流食物而来鲸鲨惊现竹岔岛海域,此前从未听说,这让记者十分好奇其原因,是否与评论区网友猜测的一般,与青岛海洋生态改善有关。为求证此事,记者询问多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可研究鲸鲨的专家少之又少。最终记者联系上了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鲸类的助理研究员程兆龙。他告诉记者,“我没太关注鲸鲨,我猜测是随着洋流、食物而来,靠这一个例子无法说明环境变化。”他从鲸类的角度分析,“以鲸类来说,如果出现稳定的种群,可能才能说明这一区域适合这一动物生存,当然,还得综合考虑其他因素。”随后,他查阅了一篇关于鲸鲨的论文,论文中提到,“鲸鲨在我国沿海可能存在季节性迁徙,夏秋季主要活动于我国北部及东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沿海,到了冬春季,海水温度下降,鲸鲨向南迁徙,到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沿海,福建沿海(台湾海峡)可能是其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结合着这个论述,他说,“那这个时间发现鲸鲨,可能是正常现象。”记者又联系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询问情况,渔业资源保护科副科长张珂认为,“从执法角度来看,出现鲸鲨可能与食物有关。鲸鲨以捕食浮游生物、小型鱼类等为主,经过这几年我们对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周边渔获物多了,可能正因此,给鲸鲨带来了食物的诱惑。”据了解,鲸鲨是隶属于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物种。通常鲸鲨的体长为10米左右,最大可达20米,体重大于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今年6月份,舟山海域也曾有人发现鲸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