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admin

    42383 帖子

    哈佛研究:恒温器设置这温度 有利预防失智

    全美约有800万人罹患失智症,形成社会与家庭一大负担,如今有研究发现,若利用恒温器维持住家环境舒适的温度,可能有助于老人降低失智症风险。 根据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哈佛大学(Harvard)「欣达和亚瑟马库斯老化研究所」(Hinda and Arthur Marcus Institute for Aging Research)研究人员针对麻州波士顿47位年逾65岁以上老人(平均年龄79岁,其中女性占八成),进行为期一年追踪调查,发现住家气温维持在华氏68度至75度(摄氏20度至24度)之间,最有利于大脑健康的维护。 研究人员在每位受试者住家时间待最久的房间内安装传感器,以便监测住家温度,同时受试者还被要求每周多次填写问卷,以了解他们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与住家温度过高或过低的老人相比,住家温度处于理想范围的老人,自认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性偏低,显示气候变化与大脑正常功能有关,如果气温不在最佳范围内,即使温度增减华氏7度都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有相当比例的老人会遭遇不利于认知能力的气温问题,而且气候变迁还会加剧问题严重性,对低收与资源不足的老人更加不利。」并呼吁:「应该通过公卫与住房政策来解决问题,加强弱势族群对气候的适应,非常重要。」 科学家表示,生活在寒冷的低温环境下容易血管收缩,进而限制流向大脑的血液,提高失智症风险;此外低温也可能导致身体细胞在维持体温时需要加倍努力发挥功能,而且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效率降低,换言之脑细胞可用的能量也随之减少。 至于住家环境炎热,高温可能导致大量出汗与脱水现象,可能损害大脑,也会增加失智症风险;还有专家也指出室内温度过高会影响睡眠品质,睡眠不足正是导致罹患失智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过研究团队坦承观察性的研究,无法证明住家温度变化就是直接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因素,另外所谓的认知能力下降均为受试者的自我感觉,或由参加者主动告知而非通过临床实验证实。 该研究自2021年10月开始并于2023年3月完成,结果创建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即气温维持在华氏68度至77度之间,老人睡眠品质最高,也是预防失智症的关键之一。

    重点在「收中国关税」马克宏吁川普别对欧洲打贸易战

    法国总统马克宏24日赴白宫会晤美国总统川普,成为川普第二任期首位到访的欧洲元首,马克宏随后上川普最喜欢的福斯新闻接受独家访问时表示,希望说服川普不要对欧洲发动贸易战,而是把重点放在中国。 Politico报导,马克宏告诉福斯新闻主播拜尔,「拜托,你不能同时与中国和欧洲发生贸易战,我希望我说服他了」。马克宏还表示,华府的重点「是对中国征收关税」,同时与欧洲打贸易战将违背美国利益。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马克宏表示,「我希望我在贸易和关税上确实说服他,我告诉他,不要推出新关税对你非常重要」。 川普2月稍早提出对多种进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包括来自欧洲的商品,还威胁要征收「对等」关税,以报复华府视为歧视的广泛规章和税收,包括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征收的增值税(VAT)。 马克宏告诉拜尔,他试图说服川普不要征收这些关税,强调欧洲没有做任何值得美国报复的事情,「VAT不是关税,我这么说,这是真的」,并补充指出,「我们没对美国征收关税」。 马克宏还强调,如果欧洲国家面临跨大西洋贸易战,将无法如美国要求增加国防开支。他说,「如果我们陷入贸易战,你怎么希望我们提高安全和国防开支?」

    马航MH370消失近11年谜团未解 马来西亚宣布重启搜索

    马来西亚航空MH370班机离奇消失已近11年,是航空史上最大未解谜团之一,马来西亚当局今天表示,已重启对这架飞机的搜索。 法新社报导,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Anthony Loke Siew Fook)指出,美国海床探索公司「无限海洋」(Ocean Infinity)已重启对于这架失踪飞机的搜索行动。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陆兆福告诉记者,马来西亚与「无限海洋」的合约细节仍在敲定中,但他对「无限海洋」积极部署自家船只展开搜索表示欢迎。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波音777客机载着239人,原本预计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飞往中国北京,途中却在雷达屏幕上消失。尽管进行了航空史上最大规模搜索,这架飞机依然下落不明。 2018年,马来西亚与「无限海洋」达成协议,在印度洋南部搜索这架失踪客机,若成功寻获,最高可获得7000万美元的酬劳,但最终仍一无所获。

    逾14万居民为联邦雇员 维州长:深表同情

    维吉尼亚州州民约有超过14万名联邦雇员,川普政府大规模裁员也因此为维州带来明显冲击,维州州长杨京(Glenn Youngkin)24日在费尔法克斯郡(Fairfax County)对居民面临状况表示非常同情。 杨京也鼓励有需要的联邦雇员多多利用州府支持系统,但也提到,政府效率部正引入联邦政府前所未见的透明度及问责制。 维吉尼亚州商会(Virginia Chamber of Commerce)主席维克(Cathie Vick)呼应了上述消息。维克说,「现在有很多人在经历变革时面临选择,包括联邦雇员、大学毕业生,以及那些正在尝试转型并寻找不同职业的人。 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员工在内的联邦文职劳动力约有240万人,其中约20%位于华府、马里兰州和维吉尼亚州。 杨京指出,目前维吉尼亚州有25万个职位空缺,其中包括北维州的10万个职位,他说,这些职位空缺涵盖了「所有可以想像的行业」,包括先进制造、医疗保健、太空、教育和执法等领域的机会。 他说,希望受到影响的联邦雇员,可以了解到维州政府有大量的支持系统可以提供帮助。杨京承诺,州政府将提供资源,协助那些已被解雇或担心可能很快失去工作的联邦雇员。 联邦裁员源于政府效率部,这是由亿万富翁马斯克(Elon Musk)领导的一项计划。杨京表示,该部门正在引入一种「联邦政府前所未见」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杨京说,联邦政府浪费、欺诈和滥用现象令人震惊,每个人都看到了这一点。 维州民主党主席苏史威克(Susan Swecker)则指责杨京支持伤害该州经济的政策。他表示,杨京不仅对失业和没有薪水的意义有严重误解,而且还无耻试图两面讨好,一边假装支持联邦工人,一边向川普及马斯克献媚。

    金价新高大排长龙 上海「黄金界爱马仕」POS机刷到没电

    国际金价再创历史新高,有着「黄金界爱马仕」之称的老铺黄金25日正式涨价,此前中国媒体澎湃新闻记者在老铺黄金上海豫园店探访的1个小时里,店内人头攒动,不仅是点钞机声未停,在结帐柜台的人流也未曾断过,甚至在消费者结帐时,POS机都刷到没电了。 上海豫园不仅是热门旅游景点,更是沪上黄金珠宝品牌高度集聚区域,老凤祥银楼、老庙黄金、亚一金店等众多知名品牌聚集于此,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黄金珠宝第一城」。 老铺黄金涨价前的2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探访在上海豫园开店的多家黄金品牌。在多数金店营业员比客人还多的情况下,澎湃新闻记者排队10个小时,才得以进入老铺黄金上海豫园店选购,上海春寒料峭,领到1号号码牌的梅梅(化名)早上4:30就到了,之后一下子就来了好多人排队。 老铺黄金上海豫园店在2月23日共发了800个号码牌,在中午左右已发放完毕。为了控制人流,限时30分钟选购,因为人太多,他们提前至9:00开门营业,而在前一日,他们工作到凌晨1:30才下班。 接近晚上7:00,等候了10个小时的澎湃新闻记者得以入场,一位老铺黄金的金卡会员表示,目前她累计消费的金额已超过人民币30万元,之所以选择老铺黄金,原因是老铺这种一口价的黄金是阶段性涨价,不是计价黄金即时涨价。 德邦证券在24日研报中分析,老铺黄金爆火的背后,还有「老钱风气」(意指富裕好几代家族的低调奢华购买风气)+消费理念变化关注保值性需求。报告指出,根据胡润百富研究显示,2024年高净值人群购买二手奢侈品的倾向较2023年有明显提升,考虑到当前经济环境,黄金将承接钻石的消费需求。因为从销售端来看,1克拉人工钻石从2022年初至今累计跌幅超过80%。

    Breaking

    苍井空自曝出道第一部片子的片酬只有5万元(组图)

    8月8日,一档日本的热门节目《しくじり先生 俺みたいになるな!!》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曾经的顶流AV女优苍井空。 节目一开始,现场的气氛就微妙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曾经的“饭岛爱接班人”,要开始讲述她在镜头背后的真实人生。 那是她还在读短大二年级的时候,原本只是一个怀着保育士梦想的普通女生。一次在涩谷街头,她被人拦下,开口就是一句:“对艺能界感兴趣吗?”那一刻,她的脑海里闪过的是舞台、灯光、掌声。可没想到,所谓的“艺能界”,其实是AV业界。 苍井空说,当时对方告诉她:“你可以成为第二个饭岛爱。”就是这句话,让她心动了。她承认,自己是有明星梦的,而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她心里那扇门。于是,她走进了这个光鲜却充满未知的世界。 节目里,她详细解释了这个行业的结构——80%的女优是企划女优,片酬低到每部只有两三万日元;15%是企划单体女优,待遇稍好;只有5%能成为“单体女优”,签下年度合约,一年只能拍12部作品,必须在短短一年内打响知名度,否则就会被淘汰。她说,自己很幸运,面试了三家公司,最后直接单体出道。 现场的搞笑艺人吉村崇直接把这种位置比作“AV界的美国职棒大联盟”,因为这里竞争激烈到可怕,淘汰速度极快。 然后,节目进入了所有人都好奇的环节——她的出道作片酬到底是多少。现场嘉宾开始大胆猜测:“不会是800万日元吧?”“也许500万?”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她开口。结果苍井空淡淡地说:“100万日元(约5万人民币)。” 一瞬间,现场炸了锅。“诶——!”惊呼声此起彼伏。二瓶有加一脸难以置信:“我还以为素人出道会更值钱。”...

    川普超高关税惹怒人口第一大国 引爆美货抵制声浪

    在印度,从麦当劳、可口可乐到亚马逊及苹果等美国的跨国企业,正面临抵制声浪,在一些企业与总理莫迪支持者的带领下,因川普关税掀起的反美情绪日渐高涨。 路透报导,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印度,是许多美国品牌的关键市场,这些品牌在印度快速拓展,以瞄准增长中的富裕消费者群体,其中许多人热爱国际品牌,将此视为生活向上提升的象征。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郎朗的成功学:棍棒之下 无处可逃的神童们(组图)

    电影《你行!你上!》上映后,“现出原形”的郎朗又被讨厌了。一直以来,网友提到郎朗,态度和评价呈现两极分化。赞颂郎朗的人,自然不必多说,因为他是神童,是天才。但在讨厌他的人眼中,弹琴时摇头晃脑、表情浮夸的郎朗,缺失热爱音乐的灵魂,是棍棒教育下的“弹琴机器”。在导演姜文的表层叙事中,郎朗从东北工薪家庭琴童到登上世界级殿堂的成长经历,更接近于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速胜论”成功学故事、一场鸡娃狂欢。在这个故事里,郎朗生下来就必须弹琴,十七年的人生被“赢”字贯穿,赢、赢、赢,永远都是赢。在钢琴的角斗场上,他只拿第一,否则就去死。更癫狂的,是他的父亲郎国任。这是一个“爹味”缠身的“虎爸”,偏执且专制,赌上全家人的命为郎朗铺路,无所不用其极。电影第一场戏就是这个爹在天台逼儿子弹琴。郎朗反抗,郎国任便逼他吃毒药,“不敢啊,那就吃毒药!”郎朗不从,冲向楼边要跳楼,结果被郎国任一记暴力飞铲给遏制住了。这也是电影原著——郎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情感最激烈的片段。但真实的郎国任更极端,除了逼郎朗服毒药、跳楼,他还骑自行车带着郎朗闯入机动车道,差点被撞死。如果不是郎朗,这早就不是励志故事,而是惊悚故事。但偏偏是郎朗,既有天赋,又有运气,他没有成为那个九岁围棋少年,成了这场叙事里的幸存者,让他的父亲赌对了。郎国任是无数控制型父母的化身,郎朗的成功学故事也一度成为普通人的教育样本。我们讨厌的或许不是郎朗,而是在这个优绩社会,我们不是郎朗,也没有不努力的自由。天台对峙那天,现实中的郎朗没有选择跳楼,他选择了一种更决绝的自毁方式:用拳头狠砸墙壁,“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都砸断”。看着郎朗伤害“身体中最宝贵的部位”,郎国任被深深刺痛,他哀求郎朗停下来,哭着亲吻郎朗的手指和脸颊。之所以闹到吃毒药、跳楼,起因是郎朗为了合唱团排练而耽误了两个小时练琴时间,郎国任认为他想要偷懒,在扯谎。然而,哪怕儿子绝望到自残,这位父亲依然只想着练琴。他哭着对郎朗说道:“我不想要你死,我只想你练琴。”在书中,郎朗第一次使用了“仇恨”这个词语,来表达当时他对父亲复杂而剧烈的情感:“在我生命中头一次,我感到了对父亲深深的仇恨。我开始诅咒他。”“再也不停止恨他,每小时每分每秒都恨他,恨他想让我死……”郎国任谈跳楼事件郎国任之所以偏执到近乎癫狂,是因为他赌上了全家的命。彼时,他听从沈阳老师的建议,辞掉公安系统的“铁饭碗”,前往北京求学,将郎朗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母亲周秀兰只能继续在沈阳从事话务员工作,支撑全家的生活。一家三口,没有后路。周秀兰被迫离场的日子里,年仅十岁的郎朗不仅被夺走了母爱,还丢失了半个童年。为了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他必须每天“像活不到明天那样”地练琴。因为郎国任告诉他,考不上,唯一的退路就是死。这不是郎朗第一次差点死掉。在跳楼事件发生前,北京的钢琴老师始终对郎朗不满意,称其“土豆脑袋、武道士精神、打砸抢的风格”,还下达最后通牒“没法教了”。郎国任当即觉得天塌了,满怀怒火地骑自行车带着郎朗冲进机动车道。两侧的卡车按着喇叭擦肩而过,郎国任却全然将安危抛却在脑后,失去理智般只顾着数落郎朗,“你这个大傻蛋”“你毁了成功的机会”“你还不够努力”……年幼的郎朗在后座摇摇欲坠,他一边哭着为自己辩护,一边死死环住郎国任的腰,否则他就会被甩出去,被过往的汽车倾轧。就在他快掉下去时,郎国任拉住了他,但依然继续斥责他。这一切,或许在郎朗出生时就早有预兆。年幼的郎朗1982年6月14日,在生产的过程中,郎朗的脖子被脐带绕了整整两圈半,差点窒息而死,直到医生剪去连接他与母亲的脐带,他才向这个世界发出第一声大哭。他与父亲捆绑的共生关系,就像这条死死缠绕脖颈的脐带,让他感到窒息、心生怨恨,也让他过度依赖。而他与母亲的脐带早早被剪断了,对父亲的精神依赖却始终难以斩断。正如电影中的台词,郎国任就是郎朗人生的“总设计师”,严肃地规划关于郎朗和钢琴的一切。从六岁起,郎朗的生活就被框死在他制定的作息时刻表里,吃饭、上厕所和起床的时间都被严格控制。每天5点45分起床,郎朗第一件事就是练一小时琴,除了上学、吃饭和写作业,他其余时间都在练琴,上厕所被限制在一分钟内,唯一的娱乐就是吃晚饭时看20分钟动画片。郎朗练琴郎朗这种一切以钢琴为中心的紧张秩序,只要稍有松动,就会被郎国任像电影中那个暴力飞踢一样遏制住。在他们动身去往北京前夕,因为即将分离,郎朗与母亲多谈了一会儿心,少弹了一会儿钢琴,郎国任却认为他们是在“说闲话”——因为在钢琴面前,一切都不重要,哪怕是难以割舍的母子情。郎朗嘶吼,试图反抗,郎国任却恼羞成怒,将郎朗珍藏的变形金刚扔出窗外。这是他对郎朗反抗的惩罚,他说道:“他敢和我对抗!”而郎朗能做的,只有捡拾变形金刚的残骸,然后继续弹琴,怀着愤怒和委屈。郎朗与母亲周秀兰在这种不能反抗的高压生活下,“第一”是郎朗自传或者说他人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郎国任的价值观里,什么事都必须是第一名,哪怕稍微落后一点也不行。就连南下“北漂”的原因,也是因为“要成为世界第一,就必须去中国第一的城市”。这种“第一压倒一切”的观念流经精神脐带传输给郎朗,让他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赢”的欲望。自从五岁第一次竞赛获得第一名,郎朗的脑子就被“第一名”占据,凡事都要争第一的信念,也刻在了他的肌肉记忆里。谁钢琴弹得最好,郎朗就记住他的名字,发誓一定要超越。早上,只要听见隔壁邻居小孩拉琴凳的声音,郎朗马上就钻出被窝,鞋也不穿就开始弹琴。他绝对不允许自己失败。然而,郎朗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苦涩。郎朗和指导老师两年后,他离开沈阳参加人生第二场竞赛。在这场比赛中,一等奖获得者的奖品是一架钢琴。这是郎朗唯一想拿的奖,因为父母掏半年收入买的那架钢琴早就被他弹坏了,他想要一架更好的、更新的、真正的钢琴。就在郎朗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只等着上台领奖时,现实甩了他一巴掌。他意外落到了第七名,只拿到一个金丝毛玩具小狗。对郎朗来说,这是一次极其惨痛的失败。尽管当时的老师安慰他失败是常事,要学会克服失望的情绪,但浑身长满好胜心的郎朗,还是下定决心,自己再也不许失败。象征着失败的金丝毛小狗,则成为他的出气筒,只要弹错一个音符,他就踢它一脚,骂它一句。窗台摆放着金丝毛小狗从那以后,“我只拿第一名”像符咒一样,深深埋植在郎朗的意识里。或许正是这种和郎国任一拍即合的野心,这种对于赢的强烈欲望,支撑着郎朗没有发疯、自毁、沉沦。电影中,在“总设计师”郎国任制定的轨道上,这两个“野心家”毫无悬念地赢了一路: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赢得国际比赛第一名,第一名考上柯蒂斯音乐学院,登上世界级殿堂,成为一张“中国名片”……他拿了数不清的“第一名”。站在这个故事的终点,这或许是一部属于“天才”郎朗的大男主爽片,更是一部属于“虎爸”郎国任的鸡娃爽片。但对于普通人,这是一部险象环生的惊悚片,只要错一步,就意味着毁灭。郎朗与父亲郎国任郎国任在电影中的形象非常不讨喜,是一个符合所有人刻板印象的“虎父”。现实中的郎国任也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狠人,他“鸡”郎朗,也“鸡”自己。郎国任生于1953年,生性争强好胜,也有音乐才华,立志成为二胡演奏家,但由于时代原因,他耽误了上学年龄。二十五岁时,他本可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音乐学院,但由于“诚实”填写了真实年龄,他错失机会,梦想粉碎。他用来鞭策郎朗的“像活不到明天那样练琴”,当年就用在了自己身上:尽管要打两份工,他还是从凌晨四点练二胡练到上班,下班后继续练到半夜,日复一日,毫不松懈。后来郎国任成功考入文工团,但他内心还是觉得遗憾。年轻时的郎国任正如“郎朗”这个名字,名和姓不仅读音相似,字形也相仿,对郎国任而言,郎朗的出生,是他人生的转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的一种精神延续:完成他未竟的音乐梦。1981年,当郎朗还在周秀兰的肚子里,郎国任就买了一架钢琴。孩子还没出生,人生就已经被注定。之所以选择钢琴,而不是二胡,郎国任在《我与郎朗的30年》中写道:“二胡是民族乐器,不太容易走向世界,钢琴是西洋乐器,而且是乐器之王,可以走向世界。”当郎朗还没学会认字,郎国任就教会他识读音符;郎朗不到三岁,郎国任就训练他“坐琴”,从10分钟到20分钟,再到40分钟,有时坐不住就打;为了让郎朗的手指变长,郎国任每天都给他拽手指几十分钟。随着郎朗成长,天分逐渐显露,郎国任的音乐梦愈发膨胀。后来,为了实现这个在旁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梦,郎国任可以说是豁出去了一切。他顶着被人看不起的压力“吃软饭”,将“郎爸”这个称谓变成自己的事业。他曾说:“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我的儿子成为世界上第一名的钢琴家。”郎国任与郎朗郎国任也确实知行合一,说到做到。虽然“北漂”生活窘迫,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请来最好的钢琴老师,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郎朗上下学,天热时帮郎朗扇风,一扇就是扇三个小时,天冷时就帮郎朗揉搓手指,直到他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1994年,郎朗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因为是自费,郎国任四处借钱,向银行贷款,背了5万元债。到了德国,郎国任一心扑在比赛上,观察选手,分析琴谱,为参赛做严密的准备。当郎朗最终赢得金奖时,已过不惑之年的郎国任哭了,几十年来积攒的所有压力,在那一刻终于释放了。被告知父亲哭了,郎朗却不可置信地表示:“我爸才没有哭的能力。”郎朗获奖,郎国任落泪毫无疑问,郎国任对郎朗极端掌控的背后,是一份用力过猛的爱,它成就了郎朗,也扼住了郎朗,让他心存依恋但又渴望逃离。郎朗考上美国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后,一切发生了转变。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郎朗开始放飞自己,他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新鲜事物,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能量,他也开始对性萌生好奇,和女孩约会,英语随之突飞猛进。郎朗不断向前走,郎国任却越来越往后倒退。他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即使对这个新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试着去理解、去接受、去融入,后来连最基本的英语学习也放弃了,与钢琴之外的世界完全失去连接。在这段爱恨纠缠的共生关系中,真正无法离开的,是郎国任。郎朗越是脱离掌控,他越是恐惧。而他只能越来越严厉,以此来消除内心不断繁殖的恐惧。在美国的郎朗在恩师格拉夫曼教授的推荐下,郎朗获得了一场音乐会的演奏机会。为了展现自己,他选了一首难到“需要多出一双手才够用”的曲子,只能苦练。一天,他在学校已经练了三遍,郎国任到校后,命令他再弹一遍,郎朗懒得辩驳,只好妥协,又弹了一遍。因为弹错好几个音,郎国任不肯作罢,命令郎朗再弹一遍,但又出错了。郎国任彻底爆发,扯着嗓子吼道:“再弹十遍。”这个霸道的指令彻底激发了郎朗迟来的反叛。当着几个朋友的面,他以从未有过的坚定,尖叫着对郎国任说不,斥责他是暴君,是疯子,要他下地狱。这一刻,郎国任的内心崩塌了。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压制郎朗,眼神里全是失意。他一辈子都围着郎朗和钢琴打转,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来自于此。对他而言,郎朗的反抗和咒骂,从精神上杀死了他。这个片段也被改编进了电影里,成为这个故事的结局。1999年,17岁的郎朗登上美国顶级音乐盛会——拉维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然而,站上人生巅峰的他,却因父亲的缺席而张皇失措。在那一刻,他理解并接受了自己对于父亲难以割舍的情感依赖。与此同时,郎国任发病。他的气管上长了两颗和郎朗同岁的肿瘤,像是切除自己对郎朗的执念般,他切除了这两颗肿瘤。不同于哪吒“剔骨还父”的弑父复仇故事,郎朗的反抗不仅没有导致父子关系破裂,反而促成了一场“包饺子”式的大和解。从掌控和依赖,再到对抗和独立,直到多年以后,当父母变老、不再强势,子女和父母达成和解。这不只是郎朗和郎国任的故事,而是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故事。郎朗一家三口在郎国任成长的年代,价值观极为单一,“第一名”几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和郎国任一样,无数家长信奉一种近乎偏执的“速胜哲学”:努力就要见成果,最好立竿见影;成绩好,才是通往社会跃升的唯一方式。如果天分不够,那就“卷”。如果还不够,那就加倍“卷”。郎朗的天才光辉,也为极端教育涂上了一层看似正当的金色滤镜。他的成名轨迹成为琴童家长的灯塔,也催生出一句流行的信条:“对孩子越狠,离成功越近”。于是,一个个“神话”被炮制出来。郎朗之后,中国教育界迎来了另一位神话级人物,她就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在那个电脑还是奢侈品、“985工程”刚被提出的年代,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被四所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录取,而且获得全额奖学金,给中国家庭教育带来了轰动。“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也乘势出版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事无巨细地讲述自己如何培育这位“天才哈佛少女”,销量一度突破200万册,成为家长之间流传的“育儿圣经”。刘卫华在这本书中多处强调刘亦婷是一个“完美女孩”:身体健壮、长相漂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岁时测智商便“五万人里挑一”……同郎朗一样,刘亦婷也被父母“军事化管理”,恨不得把时间切割成块儿来用,但她所承受的“鸡娃式教育”更为严苛和极端。为了锻炼忍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她十岁就开始接受“捏冰一刻钟训练”,手被冻得发紫、失去知觉;十一岁接受“踮脚训练”,同样是十五分钟,踮到小腿抽筋;为了杜绝早恋,她被禁止穿花哨的衣服,刻意与同学保持距离……尽管书中也提及“鼓励独立思考”,但是怀揣“神童梦”的家长们只想走捷径。他们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照搬那些“可量化”的折磨法门:心算得快比计算器,四书五经得倒背如流,还衍生出“三伏天不开电扇、三九天晨跑3公里”的招数。于是,郎朗和刘亦婷式成功,成为了80后、90后这代人的集体阴影,那些看似励志的自传不是“教育圣经”,而是一代人的“伤痕文学”。为了让“普娃”摇身变神童,家长不惜掏重金蜂拥至各类培训班、智力开发营、情商训练课,甚至不惜将厌学少年送往“戒网瘾”中心,交给杨永信电击“治疗”,或关进豫章学院接受暴力“矫正”。这股“神童风”愈演愈烈,最终催生了“裸跑弟”何宜德。2011年,一个大雪天,3岁的何宜德赤裸上身在雪地狂奔,一边跑一边哭喊“爸爸我冷”。而父亲何烈胜不但不理,还逼他雪地俯卧撑。这种看似虐童的行为,被他包装为“鹰式教育”。“裸跑弟”何宜德在这种教育下,何宜德的人生轨迹一直在“超速行驶”:1岁徒步暴走,3岁雪地裸跑,4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5岁开飞机,6岁写自传,7岁三次穿越罗布泊,11岁从南京大学专科毕业,13岁在菲律宾攻读博士……但这份看似光鲜亮丽的“天才履历”很快被人拆穿。何宜德参加的不是全国普通高考,而是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自考,一共考三门。通过自考后,当在同龄人还在上小学,不到10岁的何宜德看的书不是《商务交流》,就是《企业管理概论》。曾经有记者偷偷问他:“你看得懂吗?”何宜德小声说:“不知道。”但为了通过考试,他只能死记硬背。录取他的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入学门槛并不高。招生简章赫然写着:“无需雅思或托福成绩,仅需最高学历证书和成绩证明,免试入学。”何宜德接受采访何宜德并不是真正的神童,而是被何烈胜催熟的普通孩子。在何烈胜的亲自操刀下,何宜德的加速人生更像是一个虚构的样板、过度包装的产品。这些被制造出来的“神童”,或许赢了起跑线,却输掉了童年。他们的光环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孩子为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付出的沉默代价。电影里的故事只讲到了郎朗一路成功到17岁,站上金字塔尖,就结束了。如果不是郎朗,这或许就是另一种让人心悸的叙事。因为现实中,有太多被推上加速跑道的普通人,他们不缺天赋,也拼尽全力,却没有郎朗那份恰到好处的运气,更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他们在父母的控制和社会的高压下,被一步步逼向崩溃的边缘,最终没能成为郎朗,甚至没能活成自己。今年5月,9岁围棋少年坠亡的新闻让人痛心。他被网友被称为“天才围棋少年”,但光环下是满是伤痛和阴影。据报道,他生前长期因输棋被父亲极端殴打,选择了轻生。他没有等到下一场胜利,也没有等到被允许失败的机会。9岁围棋少年被多次发现满身伤痕郎朗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励志经典”,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普遍,而是因为太过罕见。他是这条道路上的幸存者。如今,现实中的郎朗活得很好。他有家庭、有孩子,钢琴之外,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给生活。当记者问他是否会像父亲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说:“我对培养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他长大以后也不一定觉得我全都对,他有自己的路要走。”郎朗与妻子吉娜爱丽丝、孩子这句“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或许不是一个钢琴家的回答,而是一个终于挣脱束缚、亲历过极端教育之痛的孩子,对下一代最温柔的放手。这一次,不是命运选择了他,而是他选择了不再复制命运。

    歼20飞越对马海峡:韩国博主破大防 有人认命(组图)

    歼-20飞一趟能让日韩这么纠结?那以后应该多飞几次让他们习惯。7月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歼-20战机飞越对马海峡,美日韩三国都未能发现一事还在不断“发酵”。不少韩国“军事博主”都对此事发表了看法,只是他们的态度大不相同。其中一位韩国军事自媒体的博主在他的节目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顾,并表示对马海峡有着美日韩三国的雷达,甚至在美国“萨德”系统的监控之中,但没有发现歼-20战机的身影也没办法。毕竟美国雷达都监测不到歼-20,韩国又怎么能发现呢?而另一位韩国的军事博主则直接“破防”,表示韩国军方“层层设置的防空系统,还准备了萨德系统”,结果却发现雷达一点儿不中用。歼-20战机是对日韩雷达的“戏耍”,还说中国“轻视韩国”,韩国要让中国感到“恐惧”。两个军事博主虽然对此事态度不同,但都承认韩国的防空武器早已过时,根本不是歼-20的对手,而且有望能够发现歼-20踪迹的“E-7”预警机又没有买成,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的“军事博主”们对这事很重视,最后为了“圆回来”,还扯了一堆给韩军打鸡血的话,但评论区里的韩国网友并不买账,直接留言:“韩国比核弹还强的,就是嘴巴和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