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长选战中,葛谟(Andrew Cuomo)以惊人的募款能力强势回归,仅用13天便筹得约150万元。这是否意味着经过多年政治极端化的拉扯,选民是否已经对过度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感到疲惫,而更倾向于中间派候选人?
▼收听「纽约客谈」:
过去几年,美国政治版图愈发两极分化,极左与极右的对抗在政策制定甚至日常生活中都显而易见。从堵车费到无证客,从警力到环保,这种对抗带来的并非全是社会进步,反而是愈发严重的政治内耗。在过去几次选举中,纽约市民见证了意识形态挂帅的政策如何影响经济、治安与市政运营,因而才有了今天「务实」的呼声回归。
葛谟的快速筹款,或许正是这种政治转向的缩影。他并非以激进的政策纲领吸引支持者,而是强调经验、稳定与管理能力,这些特质对于一个因财政压力、治安问题与住房危机而苦恼的纽约来说,显然更具吸引力。
选举中,金钱往往与选情紧密挂钩,因为它决定了竞选活动的规模。广告投放、造势活动、基层组织动员、宣传邮件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纽约这样的高成本选战环境中,候选人的竞选资金直接影响其曝光率与选民动员能力。
然而,筹款能力是否等同于选民支持?未必。纽约市长选举的公款配对制度,能够降低金钱对选举的影响,让小额捐款也能带来竞争优势。然而,当候选人如葛谟能短时间内募集巨额资金,甚至还拥有州级竞选帐户中的800万元可用,这是否还符合我们对公平竞争的期待?
葛谟的筹款表现,可能意味着选民正在寻找更务实、非意识形态驱动的领导人。这场选战最终将如何发展,还得看未来三个月的选民动态与资金流向。在极端政治逐渐消耗选民耐心的背景下,本次市长选举的结果或许将成为纽约市的政治风向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