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自由亚洲粤语告别读者 与港人走过的日子(图)


    各位亲爱的观众、听众、读者:
    聚散有时,今天终于要正式向大家道别,自由亚洲电台粤语组的旅程,到这里划上句号。 27年来,我们一直坚守岗位,为香港、为全球华人社群,带来最真实、最即时的新闻和深度报道。 无论风雨变幻,我们始终相信,言论自由的大门必须为每一位追求真相的人打开。

    随着美国政府终止资助,自由亚洲团队将进一步缩减,而粤语组明天(即系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起,将停止更新新闻内容,在网上剩下的新闻,亦会变成历史,将会长期保存。

    自由亚洲电台在1996正式成立,两年后,也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后1998年建立粤语组,最初受众目标是华南和全球粤语社群。 到了2019年,随着香港新闻自由面临空前挑战,粤语组拨出更多资源服务香港人。 2024年自由亚洲电台撤离香港,但仍然投入资源报道香港的实况。

    改名《自由亚洲电台香港组RFA HK》未能成事

    粤语组各大网上平台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开始,来自香港的受众大幅上升,这证明香港人渴求毫无审查的新闻信息与客观分析。 随着苹果日报、立场新闻、众新闻消失,加上香港主流媒传自我审查变得平常,自由亚洲电台粤语组变成其中一个香港人依重的新闻媒体。

    由于粤语组对香港人日益重要,核心团队亦招揽了更多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新闻作者加入,所以我们自去年中开始便计划把名字改成《自由亚洲电台香港组RFA HK》,然而在最后决定阶段遇上拨款终止的厄运。

    记者感言:自由声音消失、信念永不熄灭

    过去多年,愿意加入RFA团队的,总是带着一份使命感,正如粤语组编辑温晓平所说,没有这份热诚,在这工作环境是很难熬得过一年。

    「这里的待遇普不优厚,却要冒着或多或少的政治风险,至少很难再走进建制内工作,甚至要长期逗留在外地。」

    现身处英国的文在山,2019年加入RFA,经历了香港最动荡的岁月,到英国后仍然书写着「香港故仔」。 此时此刻,她这样表达她的心情: 我们仍有很多故事想和香港人分享,仍有很多未知之地想和大家一起探索,却未料到,脚下的路突然走到尽头。 又如何? 此路不通,那就另辟蹊径; 荆棘满途,那就结伴同行。 今日,即使RFA记者这个身份被夺去,但香港人的身份永远拿不走。」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加入RFA的淳音,她同样经历了香港人2019年那段历史:「每次在现场,既感到压力与危险,也深知记者的责任。 那一年,香港的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忘记,许多画面和声音至今仍在脑海回盪。」

    淳音感谢RFA受众多年来的支持: 「你们的一句『很想念RFA』、『不习惯没有RFA广播的日子』,我一直铭记在心。 虽然遗憾要在此与大家道别,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对自由的追求不变,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属于我们的空间。 期盼未来有机会再与大家相见。 谢谢你们,一路相伴。」

    另一位年轻的网编程皓楠,就用「光」来表达我们的心志,「时代虽一直黑暗而混沌,今天我们被不明不白地襟声,也许是无奈,也许感到徒劳无功,但在困境中对于自由渴望和呐喊的回响依在,光里有爱,而传声的人将会重回岗位把回响带到有光的地方,让大家看见光。」

    几年前从香港移居到英国的梁铭康,原本以为不能重故业,但一年前获RFA聘用,凭着他专业的精神,在英国作出了不少出色报道。

    在美国政府宣布停止拨款那同一天,梁铭康也再一次告别新闻界: 《粤语新闻报道》3月14日最后一次出街后猝然停播,未及向读者和观众道别。 既然这篇也是一只关于我们RFA香港的《故仔》,就借机作最后一次sign-off: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梁铭康,英国曼彻斯特报道。 」

    不过就如亚视今日仍以某种方式存在,所谓「有灯就有人」,或者某天RFA香港又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履行我们的使命,但在此之前,望君珍重。」

    虽然我们的声音将会暂时消失,但我们对新闻专业、对言论自由的信念,将会永远留在每一位同事和读者的心中。

    感谢每一位曾经收听、阅读、留言、分享、甚至批评的你,这段旅程因你们而精彩。 是你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在风雨中坚持下去,见证并记录这个时代的重要时刻。

    虽然说再见总是难过,但我们相信,追求真相和自由的精神,会在大家心中继续传承。

    珍重,再会。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组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