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高温会「热死人」 中暑致死率达3成比这病症还高

    中央气象署连续发出高温警报,提醒民众提高警觉,与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不到10%的致死率相比,中暑的致死率可能高达30%,不容轻忽。(联新国际医院提供)

    台湾中央气象署连续发出高温警报,提醒民众提高警觉,与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不到10%的致死率相比,中暑的致死率可能高达30%,不容轻忽。联新国际医院急诊医学部医生林锦生呼吁户外工作者与外送员,高温下工作务必加强防晒、散热与补水,严防热伤害无声夺命。

    林锦生指出,近期急诊收治一名年约40多岁男性劳工,在通风不良的铁皮屋中工作数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与意识不清等症状,同事紧急将他送医时,耳温高达40°C,皮肤干燥、血压偏低80至90 mmHg,心跳速率高达每分钟130下,且钠离子、钾离子数值过低、肌酸激酶偏高,呈现轻微横纹肌溶解的情况,确诊为中暑,紧急以药物降温与输液抢救,住院治疗后已康复返家。

    林锦生说,中暑是热伤害中最危急的状况,属于中枢体温调节系统失衡,患者体温快速升高且无法正常排汗,易引发多重器官衰竭、急性肾损伤、心因性休克等并发症。急性肾损伤恐又衍生尿毒症、酸血症与高血钾症等并发症,进一步增加死亡风险。与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不到10%的致死率相比,中暑的致死率可能高达30%,不容轻忽。

    中暑的高危险群可分成2类,劳动型中暑为常在高温密闭空间内作业,风险极高的中壮年体力工作者;传统型中暑为婴幼儿、65岁以上长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及户外运动者。除了中暑外,还有3种常见的热伤害型态,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流失,造成肢体肌肉局部抽筋,常见于运动员或户外劳动者会造成热痉挛;长时间站立于湿热环境,因血液分散到体表四肢,造成脑部灌流不足而突然性昏倒,但体温量测大多属于正常,常见于军人训练、学生朝会或夏令营童子军等容易热昏厥;热衰竭大量出汗造成脱水,出现头晕、恶心、皮肤湿冷等症状,是中暑前兆,若未及时处理,可能恶化为中暑。

    林锦生提醒照顾婴幼儿的家长与长辈「别怕宝宝着凉」,过度包裹衣物或只开电扇不开冷气,反而会让宝宝没法有效散热,增加热伤害风险。若宝宝已出现脸色潮红、头发与身体湿黏、大量冒汗、不喝奶、体温超过38°C等情形,极可能就是热衰竭甚至中暑,务必尽速就医。

    针对外送员与户外工作者,林锦生提供一项实用指针「观察尿量与颜色」,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应该产生1cc尿液,若发现尿量减少、颜色深如红茶,已经是水分摄取不足或横纹肌溶解前兆,应立即补水、休息。

    发现有人疑似热伤害时,正确的急救五步骤是「荫凉、脱衣、散热、喝水、送医」。林锦生强调,在等待救护人员抵达前,于患者意识清醒下,可以让他补充水分和低糖的运动饮料以补充电解质,并采用冰袋冰敷腋下、脖子、后背跟大腿内侧等位置,若能及时运行物理性降温措施,可能比药物治疗更有效,争取治疗的黄金时间。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