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要像中国那样竞争,就应该如中国那般建设。”美国《外交事务》杂志7月1日发文,剖析了中国制造业成功的秘诀。文章指出,中国在电气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供应链整合等方面成就显著,美国若想在竞争中取得类似中国的成果,就需要借鉴中国在组织和动员经济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从而制定具有美国特色的产业政策。文章称,长期以来,中美竞争被视为全球经济中两个角色相反的国家之间的较量:中国是世界主要生产国,美国则是世界主要消费国。然而现在,两国都试图向对方的角色靠拢。问题在于:是美国能更快地找到替代中国的产能,还是中国能更快地找到替代美国的消费需求。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和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曾警告,不应低估中国及其工业能力。他们指出,美国的主要短板是“规模不足”,即无法通过规模优势提高效率与生产力,认为华盛顿必须联合盟友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与北京竞争。
5月3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拉多克,美国钢铁公司蒙谷工厂。 视觉中国
组建这样一个“美国经济团队”或许可以缓解规模劣势,但仅靠规模还远远不够。文章认为,要建立起像中国过去三十年那样的一体化供应链,美国还必须从本土开采原材料、建设基础设施、部署技术,这是无法回避的艰巨工程。
“如果美国希望实现与中国类似的成果,就必须像中国那样建设,复制北京在组织和动员生产经济方面的某些做法,优先考虑速度和产业集聚。华盛顿需要的是一项具有美国特色的产业政策。”
中国的电气化与垂直整合
《外交事务》提到,中国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电气化进程。
大约20年前,中国启动全国高铁网络建设计划,同时也不得不建设相应的电力基础设施来支持其运行。后来,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了电力需求,进而催生更多电网更新与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电动汽车产业的兴起,又反过来催生了一个完整的先进电气化供应链,包括电池、永磁体和储能系统。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国不仅投资前沿技术,也持续建设电网基础设施。这一决策收获了丰厚回报。
中国之所以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先进电气化,既得益于政府支持,也与那些具有竞争力且高度垂直整合的企业有关。
这种垂直整合让企业能更快速地迭代和优化产品,加快研发、减少供应中断并降低成本。因此,中国制造的太阳能板比美欧便宜高达65%。2024年,仅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就下降了30%。成本更低的技术被更快采用,产量随之增长,消费者成本降低,从而加快了技术进步。
2024年6月1日,青海海西州,中国绿发青海海西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 视觉中国
国家支持也极大缩短了能源技术的开发周期。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创新、监管与部署方面协调一致。例如,为开发下一代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这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直接资助实验室进行研究,并协调设计与审批进度,从而实现了从概念到商业化仅用十年的惊人成果,这是美国难以望其项背的。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成绩同样令人瞩目。仅在2024年,中国就新增了约280吉瓦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了整个美国的太阳能装机总量。目前中国的太阳能总装机已超过1太瓦,足以满足全球到2032年的太阳能需求。中国的发电能力已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电气化的庞大投入也让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先机。由于AI数据中心需要稳定的基础负载电力,全球AI竞赛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稳定获取大量电力。尽管美国拥有最先进的芯片来训练前沿AI模型,但中国在部署AI所需的电气化基础设施方面遥遥领先。
产业集聚和政府协作
中国制造业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是区域产业集群,即企业集中布局以共享劳动力资源与供应网络。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能更快扩张,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中国政府划定经济特区,建设大型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并提供税收优惠吸引供应商和组装商。企业受益于交易成本降低和商业化周期缩短,高价值制造商因此集中在这些区域。苹果和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大疆等企业的很大一部分供应链都位于该地区。
2025年5月21日,安徽合肥,大众汽车在中国首家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大众安徽的汽车生产线车间,产业工人和工业机器人手臂正在作业。 视觉中国
在安徽合肥,当地政府与主要电动汽车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了带有住房和交通连接的供应商园区。软件开发商、先进显示器供应商和制造商聚集在该市,形成了集群化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全球汽车制造商已注意到这一点。2024年,德国大众向其合肥生产和创新中心投资27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该市作为“21世纪底特律”的地位。
“中国已领悟到关键,轮到美国行动了”
文章写道,在美国半个世纪来首次重拾产业政策之际,中国模式为美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借鉴。美国决策者应聚焦本国缺口最明显的产业,比如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永磁体,美国在这些领域各只有一家主要制造商,且规模远不及中国企业。这些严重缺口无法靠盟友弥补,需要快速建立本土生产基地。
美国也可以因地制宜,在拥有丰富关键矿物资源的中西部打造锂电池产业集群,让曾被称作“铁锈带”的五大湖地区改头换面,升级为“电池带”。
然而,仅划定集群远远不够。美国政府还必须充当“加速器”。简化审批与缩短环境评审只是第一步,国会还应赋予能源部、交通部等联邦机构加速项目的权限。
当前美国建设一个核电站往往需十年以上,这种情况应当改变。各联邦机构应联合建立“绿色通道”,专为战略项目提供许可便利。各州州长与市长则应与联邦对口单位合作,组建专班,快速协调用地、公用事业与劳动力部署等事项。
“美国不能也不应完全照搬中国的经济组织方式。然而,美国理应向中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巨头学习。”文章最后不忘给美国“打气”,称低估中国是严重错误,但轻视美国同样危险,因为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的资本市场、全球顶尖人才聚集仍是美国的核心优势。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生产能力,美国应有选择地效仿当今出色的制造业强国,重新发掘自身快速高质量建设的能力。
文章总结道,再工业化无关怀旧,而关乎复兴。要把握未来,美国必须切实推进基建和部署技术。
“美国无需成为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中国。但中国已经领悟到了关键:未来几代人的繁荣,依赖于对21世纪工业基础的投资。现在,轮到美国行动了。”
这不是第一次有美国媒体发出此番呼吁。
“关税不会让美国重新工业化。”彭博社5月14日以此为题刊发署名文章,向特朗普政府建言:为了重振制造业,美国需要借鉴中国的做法。
文中,斯坦福大学胡佛历史实验室研究员王丹(Dan Wang,音译)及自由撰稿人本·莱因哈特开门见山,直指美国工业当前已辉煌不再,而中国工业正蓬勃发展。
文章向特朗普政府提出旨在振兴美国制造业的三项更可靠的建议:首先,研究中国的发展策略,包括吸引外资和构建庞大的工业中心网络;其次,创造新的制造范式,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寻找机会;最后,应注意维护美国优势,例如盟友关系以及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后,数百张签证被吊销,国际学生被围捕并驱逐出境,外籍科研人员现在面临着被联邦调查局(FBI)持续调查的风险。此外,特朗普还向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刀,威胁削减联邦科研经费。
“美国要想成功,必须展现出最好的自我。”英国《金融时报》3月31日写道,“特朗普越是随心所欲,无论是在贸易政策、移民政策还是投资者待遇方面,就越有可能导致一种结局:最终,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绝的并非中国,而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