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号,“去产能”重出江湖。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稿里有几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要知道,中央财经委员会的职能是负责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在财委会上定调的内容,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的改动,对宏观经济走向也影响重大。
果然话音刚落,已有多个行业明确表态,接下来要严格落实减产、限产:
光伏,信义光能、福莱特等十大头部企业达成协议,自7月起通过“冷修”或“堵窑口”等方式减产30%;
钢铁,唐山市12家钢铁企业接到通知,烧结机限产30%,预计烧结矿日产量减少3万吨;
水泥,中国水泥协会日前发布文件,提出各企业要严格对照主管部门备案文件,依法依规按备案日产能和年产能组织生产;
建材,东方雨虹、科顺、北新防水等多家建材企业陆续发布调价函,上调产品价格;
……
甚至连母猪也宣布要减产了。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生猪生产调度会,明确提出要把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将从目前的4038万头调减至3950万头,要“去产能”近100万头母猪。
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内卷、抬物价运动,正在吹响号角。这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1
“退出落后产能”这一提法,十年前曾备受关注。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财经委的前身)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定为2016年的工作主线,正式拉开了供给侧改革的大幕。
在轰轰烈烈的“去产能”浪潮下,全国粗钢产能被压减了1亿吨,煤炭足足减产了5亿吨,整个重化工业迎来了一波剧烈的洗牌。
由于过剩产能及时出清,各类大宗商品随后迎来了一波史诗级行情,价格大幅上涨:
2016年,螺纹钢指数拉升110%,焦煤指数拉升超220%。钢铁、煤炭等板块持续5年的下跌行情被一举扭转。
时隔十年,历史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奇妙的轮回。但这一次,绝非简单的重演。
7月1日,就在财委会会议的同一天,《求是》杂志了一篇重磅文章《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用5000多字的篇幅系统地阐述了内卷的形成原因、危害和整治方法,信息量极大。其中提到:
与过去恶性竞争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轻工产品等传统产业不同,当前一个突出现象是,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商平台等新兴行业也深陷其中。
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的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它的下游终端是房地产。
但这一次反内卷,连一些新兴行业也涉足其中。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这些行业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中国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但内卷现象依然很严重。
一段时间以来,高层有关治理内卷的声音也正在不断升温。
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6月27日,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今年10月正式施行;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整治内卷的谋划深远,不只是要淘汰落后产能,更要从制度上破解内卷的深层次问题。
一场风暴,已在眼前。
2哪些行业,会在接下来的“反内卷”的重点名单上?
年初的一场“反内卷座谈会”,透露了一些迹象。2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邀请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阿里集团、京东集团、北汽集团、奔驰集团等7家企业有关负责人围绕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光伏、电商、汽车三大行业,正是近年来“内卷式”竞争的重灾区。
在《求是》杂志的重磅文章里,也提到了一些行业恶性竞争的乱象:
比如,有的企业利用优势地位通过垫资施工、延后支付账款、用非现金结算等手段降低成本。有媒体对国内部分新能源车企统计发现,其账期均值超过170天,部分车企的账期甚至超过240天;
又如,有的头部平台通过制定“仅退款”、过度补贴等规则抢夺市场份额,实际是把压力转嫁给广大商铺。这些行为挤压了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严重影响企业再生产与研发投入,也影响整个行业发展后劲。
盖世汽车研究院发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年产能高达5,550万辆,但2024年的产能利用率仅49.5%。汽车行业有观点认为,若产能利用率只有50%,就无法在正常市场上结束价格战。
这意味着,如果不进行干预,低价竞争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而对于重点行业内卷问题的整治,早已在日程之内。除了不断号召“限产保价”的光伏行业外,汽车和电商近期以来也动作不断:
今年6月在《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生效后,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吉利、比亚迪在内的11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全面压缩至60天内;
4月22日,淘宝、抖音电商、拼多多、快手、京东等电商平台集体更新售后规则,备受争议的“仅退款”条款被取消;
解决长账期和取消仅退款,虽然只是治理内卷竞争的一小步,但风向标的作用相当重要。一些头部企业也开始转换思路,从压低价格变为补贴供应商和商户。
最近,淘宝和饿了么就砸出了大手笔,淘宝闪购将在12个月内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共500亿,包括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优惠措施。
其目标,指向的正是提升商家的赚钱效应,恢复商家利润率,从而推动电商竞争回归良性轨道。要知道,淘宝闪购上线两个月以来,日订单已突破6000万单,这样的大动作补贴,显然是看到了“反内卷”进程中的市场机会,出手抢占商家和客户。
一个“反内卷”的正向循环,正在徐徐推进,筑牢塔基。
与此同时,另一个领域的反内卷更加隐秘,但也相当关键——政府行为。6月29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在分析光伏领域的内卷现象时提到:
一边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吉瓦,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另一边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
在过去,一些地方出于保税收、冲政绩目的,对于本地企业拼命卷补贴、卷政策,结果导致一批落后产能无法正常淘汰。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事实上成了内卷竞争的幕后推手。
这也是本次财委会提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的深层意图。
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
3这一轮去产能的浪潮,将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最直观的改变,接下来可能会有一波较为明显的物价上涨。
先不说钢铁、煤炭这些工业领域的基础原料,以及生猪等农产品减产对生活成本的长远影响。仅仅看消费端,电商、汽车领域的反内卷,价格战的降温肯定会影响到企业对市场的补贴规模。
2025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同步下降。这是CPI连续4个月为负,而PPI已持续2年为负,情况亟待扭转。
只有结束内卷大战,让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拉动工资上涨、收入改善,进而促进消费。
否则,一直卷下去,虽然价格打下来了,但大家兜里都没钱消费了,经济社会的活力只会受挫。
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百年变局之下,国家要主动提升内循环的质量,押注大国博弈和科技创新,都必须先让各行各业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把更多精力投入高质量发展。
一句话——不能让好东西,继续卖白菜价了。
产业升级的过程从不温和,历史上无论是煤炭整合、还是钢铁退产能,无不伴随着壮士断腕式的淘汰与新生。这一轮“反内卷”既是国之大事,也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