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美国孩子哭着要:中国玩具,凭什么让美国低头(图)



    我相信,在大部分人眼里,玩具好像没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真是这样吗?

    今年,美国发动的关税战,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一面。

    在美国原本好卖的中国熊猫玩偶,价格从32美元飙升至80美元,一位玩具店主就诉苦:“谁会花80美元买一只熊猫玩偶?孩子们会哭,家长们会愤怒,而我的店铺可能撑不过这个圣诞节。”




    美国玩具业的惨状,比比皆是。

    因为全美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娃娃头发,美国玩具企业主拉里安,焦虑地感慨:“我能怎么办?难道要卖秃头娃娃?”

    企业与商家的不满,被美国的政客们当成了争夺政治话语权的重要道具。

    ‌加州州长加文·克里斯托弗·纽森‌(Gavin Christopher Newsom)就公开表达对关税政策的不满。

    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自己儿女的玩具架上,有90%的都是“Made in China”。

    加州州长加文·克里斯托弗·纽森‌

    儿童玩具,是制造业生态中一个不起眼的细分赛道。

    2024年,美国进口商品总额达‌3.35万亿美元,70%-80%是制造业商品。

    而中国玩具对美国的出口总额,有大约105.5亿美元,占了美国玩具进口总额的76.3%。

    也就是说,美国的儿童玩具市场,长期依赖着中国。

    关税大棒,打的不是中国商品,而是他们自己的脸。

    最近,中国潮玩LABUBU火遍全球,各国爱好者加价疯抢,最火爆的时候,99元一个玩偶被炒到了3000元。

    LABUBU


    中国玩具形成垄断,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一步步夺取话语权。

    这一局,中国凭实力赢。

    而参与玩具生产、消费的各个国家,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谈到美国玩具市场被中国承包,很多人会觉得有点难以置信。

    毕竟美国的大IP们,宝可梦、小熊维尼、玩具总动员,都曾跨越时空影响几代人。

    而它们的衍生品,更是以超出内容本身10倍的能力疯狂赚钱。

    比如《小熊维尼》,截至2021年,总收入达到了803亿美元,仅次于宝可梦和Hello Kitty。

    但《小熊维尼》玩具的生产方,并不是美国公司,而是一家中国企业“青岛澳捷尔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另一个全球领先的玩具企业,美国品牌“孩之宝(Hasbro)”,它的变形金刚、小马宝莉,以及众多儿童喜爱的玩具,大部分都是中国公司生产。

    而且是从选料到打包发货,全流程服务。


    小马宝莉


    在中国汕头,澄海玩具产业带上,兼容乐高的积木,从设计制图到上架美国超市,最快只需要15天。

    中国玩具制造业,正反向统治着美国市场。

    美国的被动,真不能怪我们。

    随着劳资矛盾、人力成本上升,西方企业开始在全球物色成本更低的工业基地。

    因为曾被殖民,“亚洲四小龙”有着较先进的制度条件,率先承接了美国的电子组装业务。

    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厂、玩具工厂们,就陆续从美国本土,转移到中国大陆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

    截止到1980年代,美国经过一波凶猛的去工业化,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攀升至73%。

    这为一部分美国人制造了高人一等的美丽幻梦,也炮制了另一部分人温饱难求的绝望人生。

    资本家,当然擅长选择性失明。

    然而当他们看着儿女因为想要玩具而哭闹不停,回旋镖的痛感若隐若现,很难不由衷感慨,自己当年走了何等失败的一步臭棋。



    跨国产业的底色,往往是野心勃勃。

    但在玩具制造领域,大部分国家必须承认,仅凭他们自己的能力,根本就上不了桌。

    先来看日本。

    日本动漫有着强悍的文化输出能力,高达、龙珠、火影忍者,都曾在全世界风靡。

    甚至有人沿着日本动漫的创作线索,梳理出他们国民生活的发展脉络。

    比如《铁臂阿童木》中的超级机器人,隐喻着日本国民对“科技救世主”的期待。

    在《多啦A梦》中,22世纪机器人穿越时空照顾废柴少年大雄,也影射出日本家庭对孩子过度养育的社会问题。




    这些直击人性的大IP,每个都是印钞机。

    2025年,日本的11个头部IP,创造了约42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其中仅《龙珠》一部,收入就有94.4亿。

    如此来看,日本玩具产业的策略,跟美国如出一辙:

    牢牢掌控着IP创意的顶层设计,并把玩具的生产制作,尽数包给中国。

    日本的万代、三丽鸥等企业,其手办、玩具,很多都在中国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生产。

    我们有日本玩具业赖以生存的制造工厂,日本动漫却只是我们众多客户中平平无奇的一个。

    谁更有主动权,不言而喻了吧。

    再看越南。

    除中国外,全球少数几个能批量出口玩具的国家中,越南拥有一个小小的位置。

    2007年,越南凭着低人力成本优势,承接了美国玩具巨头“美泰”的外包业务。

    所以无论金发碧眼的芭比娃娃,还是《玩具总动员》里帅气的巴斯光年,都有可能是“越南籍”。


    《玩具总动员》里的主角之一,巴斯光年

    2022年,越南玩具出口额达37.4亿美元,其中70%流向美国市场。

    搭上了美国消费的快车,越南也想做一场大国梦。

    但越南的梦,自己做不了,还要拉上中国一起。

    因为他们的玩具工厂,原本就是从中国转移出去的。

    “美泰”在中国最早的合资工厂“中美玩具厂”,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产品全部出口欧美。

    中国最后一家“美泰佛山工厂”,在去年底刚刚停产。

    将产能转移到越南,只是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也变贵了。

    而与中国接壤的越南,可以在3天内收到来自中国的塑料原料和电子元件,即使产业链条多处残缺,仍能凭着中国的供给,完成低成本生产。

    所以,与其说越南有玩具制造业,倒不如说它是中国玩具的“越南组装分部”。

    跟越南类似的,是泰国。

    近几年泰国玩具产业增速飞快。

    但仔细一看,最重要推手之一,竟是中国的泡泡玛特。

    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瑟姆萨·蓬帕尼,曾亲自为泰版LABUBU接机;泰国公主思蕊梵‌,也被拍到随身携带LABUBU挂件。




    一个中国潮玩品牌,仅用两年就席卷了泰国玩具市场,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玩具产业,实在没什么排面。

    更惨的是印度,自诩世界大国,却要忍受劳动力素质低下、电力供应不稳定、交通运输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即使口号喊得再响,也只能接到少量低端产品订单。

    既要仰西方大国之鼻息,还要受隔壁邻居的压制。

    所以在玩具生产领域,邻国们最正确的姿势就是躺平,千万别跟中国争。

    北方邻居俄罗斯,就是聪明听劝的优等生。

    去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儿童用品25.14万吨,占其进口总量的79.8%‌。

    中国生产的俄罗斯套娃


    即使当地生产少量玩具,他们所用的注塑机,也大部分进口自中国。

    相比于俄罗斯,大洋彼岸的阿根廷就是一个反面案例。

    当地政府为了推动民族制造业发展,强制玩具国产化。

    结果本国生产只能覆盖市场需求的40%左右,利好政策,反倒造成了玩具供应紧缺,让黑市里的中国玩具,价格翻了5倍。

    现实总是残酷的。

    没有强悍的制造实力,所有的市场手段、政策助攻,都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要彻底回答“中国为何能垄断玩具市场”这个问题,那就要回到故事的源头。

    当年,美国将制造业向外转移,为什么选中了中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还不那么强。

    经济起飞较晚,让中国成为难得的成本洼地。

    第一,是土地成本低。

    1978年前后,放眼整个亚洲,菲律宾和印尼都实施土地私有制,前者地主掌握话语权,后者根本不允许外资买地,只能间接申请使用权。

    而在泰国,最值钱的土地被王室占有。

    大部分亚洲国家,外企想要入驻,审批流程都很复杂。

    但在中国,自1979年正式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后,企业刚可以有偿使用土地,一些地方政府就开始用极低的地价,招商引资。

    当时的地价,低到什么程度?

    有些地方只“象征性收费”,还有的地方直接对重点企业提出“零地价”。

    量大管饱,跨国选址的资本家们,真的是吃爽了。

    第二,是人力成本低。

    利好中国制造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家庭联产承包制”。

    它不仅提升了全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还解放生产力,制造了1亿多名进城务工人员。

    大家都要挣钱,但僧多粥少,这让当时的企业雇工成本极其低廉。

    跨国企业的制造工厂们,就浸润着中国人的汗水,拔地而起。



    第三,是电力成本低。

    制造业工厂,每一座都是吞电巨兽。

    如何为工厂提供充足的电能,这在很多国家都是大难题。

    但这题,我们真会。

    因为我们有矿。

    截至2017年底,中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67万亿吨。

    丰富的煤矿资源,让我们的年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千瓦时,增长到1978年的2566亿千瓦时,30年翻了近60倍,当时排名世界第五。

    我们还尝试各种办法,为电厂搞钱。

    比如中国首个集资电厂“‌山东烟台龙口电厂”,就是烟台地方政府出资70%,水利电力部出资30%,解决胶东地区缺电问题。‌

    上海闵行电厂,则是首个不用国家拨款,而使用银行贷款建设的发电厂。

    通过这些办法,到1996年时,中国的年发电量就已经在全球排到第二名,并在2012年跃升至全球第一。

    截至去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超过9万亿千瓦时。

    综上几点,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算得上根基卓越、态度积极,孺子可教也。

    但打江山容易,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城池。

    但是,中国能在玩具制造领域形成垄断性优势,靠的却不是成本低。

    而是技术,是信念,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要强不服输。

    在设计方面,中国团队的快速打样能力,直接卡住美国超90%玩具企业的脖子。

    紧接着的生产环节,一系列黑科技轮番登场。

    3D打印、可编程机械臂、0.01毫米精度微钻针……

    汕头的玩具厂,在2018年试点工业4.0,截止到去年底已经建成多个黑灯工厂,一个每天生产4000万块积木玩具的工厂,误差能控制在0.02mm左右。


    机械臂制作玩具

    浙江嘉兴的一家乐高工厂,占地面积比阿里的西溪园区都大,承担着整个亚太地区80%的生产任务。

    除此之外,玩具生产制造要用到塑料、化纤等原材料,在过去这都是会产生污染的。

    但中国企业在长期的技术迭代中,开发出一系列环保技术。

    比如超声波焊接技术的规模化使用,让玩具生产流程避免了含重金属废水的产生。

    激光雕刻技术的逐步展开,让胶水再也不是玩具的必要组成部分。

    激光雕刻技术


    污染防治这个让发达国家谈之色变的重大难题,被中国一次次的技术迭代所攻破。

    更让他们感到忧虑的是,中国人善于举一反三。

    无论是高效设计,还是环保黑科技,早就不是玩具业的独享,而是深深嵌套在中国制造的方方面面,让中国产品的成本更低,也更环保和便宜。

    回首当年,美国的资本家为了留下更多剩余价值,到中华大地玩了一手“借鸡生蛋”。

    却没想到,中国不仅生出了金蛋,还在自己的努力下羽翼渐丰,实现了制造业的独立自主。

    现在,小小的儿童玩具,映射出的不仅是发达国家的傲慢,还有全球贸易闭环中,中国不容忽视的地位。

    不尊重中国,那就要委屈自己。

    这不是威胁,而是产业博弈的现实。

    当中国制造从“跟跑”变为“领跑”,西方大国的选择只剩两项:

    要么在供应链断层的焦虑中硬撑,要么放下身段拥抱共赢。

    历史从不等人,这一次,他们真的该醒醒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