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法庭直播新制,后续效应引关注;美国法院依层级与各州规定不同,影星强尼戴普诽谤案3年前直播,吸引百万观众,掀网络热潮,但也有正反意见交锋。
2022年强尼戴普(Johnny Depp)控告前妻安柏赫德(Amber Heard)诽谤,法庭允许全程直播,让这起民事诉讼成为全球注目的话题,甚至被媒体形容为一场百万人观看的「法庭实境秀」。
当时庭审内容通过YouTube直播外,精华片段也被网友迅速制成各种短影音,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疯传,从当事人表情到证人答辩片段,搭配字幕与音乐,变成各种网络迷因。
美国是否开放庭审直播,依法院层级与州别而异。联邦法院长期禁止录像与转播,各州法院则由法官裁量,规定较为弹性。强尼戴普案即在维吉尼亚州法院审理,获准全程直播,反映美国司法对法庭直播的实务差异。
在强尼戴普的案例中,对法庭直播的正反看法皆有。部份学者与人权团体对法庭直播持保留态度,认为社群媒体时代,法庭直播可能陷入声量竞赛,让法律攻防失焦;同时过度曝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影响审判公正。
史丹佛大学法律系教授道贝尔(Michele Dauber)指出,审判变成一场「网络闹剧」。她认为,关于亲密关系暴力、性暴力的案件,法庭直播让当事人「同时在法庭与网络接受双重审判」。公审气氛下,可能使弱势一方选择噤声。
她批评,直播让严肃的法律程序变质,沦为一场声量竞赛和戏剧化演出。
例如安柏赫德在庭审过程中即成为社群攻击对象,影片被剪辑、转传,广泛流传于TikTok与YouTube,引发「舆论审判」疑虑。部份评论指出,陪审团做出裁决前,舆论已经定调,对陪审团形成潜在压力。
支持者认为,直播提升司法透明度,让民众第一手观看庭审全貌,不必通过媒体二手转述,有助创建公众对审判公正性的信心。
法官阿兹卡瑞特(Penney Azcarate)当时主持案件,曾表示:「我看不出有什么充分理由不让这场庭审公开给社会大众。」她认为相较于媒体浓缩报导,直播能降低误解。
部分法律学者指出,公开机制具法律教育价值。法律背景的网红贝克(Emily D. Baker)在YouTube开直播,同步讲解庭审,吸引大量观众。她认为:「让大家实际看到法庭运作,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真实。」
美国并非首次出现法庭直播引发争议。1995年美式足球明星辛普森(O.J. Simpson)涉嫌杀妻案,当时法庭全程直播,成为美国司法史最具争议的案例之一。
在辛普森案中,已经出现审判过程戏剧化,沦为媒体娱乐素材的问题;尽管陪审团被隔离,但庞大的媒体篇幅仍可能影响判断;此外当事人与证人面临隐私与安全压力,部份证人选择噤声。
辛普森案促使美国司法界反思,为了权衡庭审公开与审判公正的平衡,日后联邦法院对直播的态度更趋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