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台忧郁症年轻化趋势明显 医师提出四大「隐形求救信号」 及早介入

    振芝映煦心身医学诊所院长蔡佩蓁指出,若孩子处于焦虑或忧郁状态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睡眠、胃口及持续性的负面想法,即符合临床上定义的忧郁症。(记者曾原信/摄影)

    台湾青少年忧郁症低龄化趋势明显,振芝映煦心身医学诊所院长蔡佩蓁指出,诊间发现青少年就诊年龄下降,常见国中、高年级小学生忧郁个案,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突然沉迷手机、电玩」、「拒绝完成平日例行事务」、「对原本感兴趣话题冷漠」、「反复提出身体不适,却检查无异常」等四大隐形求救信号,务必积极陪同就医。

    蔡佩蓁表示,若孩子处于焦虑或忧郁状态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睡眠、胃口及持续性的负面想法,即符合临床上定义的忧郁症。评估关键不是「孩子听不听话」,而是和孩子过往表现相比是否急剧改变,这些外显行为常被误认成「叛逆期」或「懒散」,实际上可能是「隐形求救」的忧郁症或焦虑前兆。

    蔡佩蓁举例,过去乐于阅读的孩子,突然熬夜刷短影音;原本能完成作业却忽然频繁逃学,这些均为「隐形求救信号」,家人如能在此「隐形期」提早介入,往往可避免病情恶化,甚至成为重度忧郁。

    蔡佩蓁举例,曾有家长带国二女儿来就诊,表示女儿小芸(化名)在仿真考失利后,开始晚睡、熬夜看网络小说,白天上课昏沉,回家就躲进房里刷手机。父母原觉她「叛逆加偷懒」,直到小芸开始拒学,并频繁表示身体不适,经过诊断却找不到病因,父母才带她至心身科就诊。经过详细评估显示,小芸已连续三周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差且对任何活动提不起劲,符合忧郁症的诊断标准,后经心理治疗合并短程药物调整后,小芸情绪回稳,顺利完成会考

    今年6月,卫福部公布自杀重新回到国人十大死因之一,而15至64岁青壮世代轻生死亡率上升,显示大众都该注意这些「隐形求救」行为。蔡佩蓁指出,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近年逐渐受到重视。她解释,rTMS利用磁场刺激特定脑区,调节大脑活性,能有效改善忧郁症状,而台湾自2018年起核准rTMS治疗成人难治型忧郁症,但仍未开放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但美国FDA已于2024年核准15岁以上青少年接受此治疗方式,临床研究显示青少年接受治疗后有显著改善。

    蔡佩蓁提到,国内青少年忧郁症患者,对药物治疗敏感性较高,容易因副作用而难以坚持,若能借由引入rTMS非药物治疗手段,将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家长的治疗负担。不过,目前台湾仍须进行本土临床试验,才能确定其在青少年族群中的安全性,并正式开放使用。

    另一方面,2019年台湾通过通信在线心理咨商与诊疗相关法规,但目前仍禁止18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蔡佩蓁表示,在线心理咨商与诊疗可有效协助不愿出门、社交焦虑或居住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接受心理辅导,振芝团队所研发的创新科技FundaTalk在线诊疗平台,便可解决上述无法出门就医的困境。若未来可放宽限制,通过家长同意与定期实体评估机制,将有助于提高早期治疗与介入的成功率。

    此外,蔡佩蓁提醒,目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将AI当作情绪倾诉对象,但AI无法取代专业心理咨商与治疗,家长应教导青少年辨识AI的局限性,以避免依赖AI产生错误期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情绪问题;面对青少年忧郁问题,需医疗端、法规端与家庭端共同努力,提供多元且适时的支持管道。

    蔡佩蓁提到,国内青少年忧郁症患者,对药物治疗敏感性较高,容易因副作用而难以坚持,若能借由引入rTMS非药物治疗手段,将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家长的治疗负担。(记者曾原信/摄影)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