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歼-20S亮相,全球首款5.5代机化身空中指挥官(图)

    在即将到来的9月阅兵中,歼-20S双座隐身战斗机的亮相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这款在歼-20A基础上研发而来的新型战机,不仅是中国空军向“进攻型体系作战”迈出的重要一步,更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款具备体系指挥能力的第5.5代战斗机,其技术架构与作战概念堪称划时代的突破。


    ▲已经刷上涂装,标志着正式服役的歼-20S

    歼-20S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采用了双座布局。后座飞行员并非只是为了训练而存在,更是为了赋予该机“空中作战指挥”的能力。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五代机追求极致隐身与单座简化的思维,其核心逻辑在于:一台强大的隐身战机,不仅可以自己作战,更要成为空中体系战的“节点中枢”。

    歼-20S可通过数据链指挥“攻击-11”、飞鸿-97A等高性能隐身无人机群,实现“有人机指挥+无人机打击/诱骗”的协同作战。这种模式对比美军F-35A目前的“忠诚僚机”构想更具实战性,也超越了以色列F-35在中东战场的使用模式。


    ▲珠海航展上的的歼-20S模型

    歼-20S的另一大亮点,是具备基础预警和态势管理能力。当前在高强度对抗中,一旦远程作战脱离空警-500/3000的覆盖,将面临信息断层和目标感知盲区。歼-20S则通过组网雷达、数据融合系统,在战场前沿担任“轻型预警机”角色,能大幅度缓解传统空情获取的瓶颈。

    例如在远程奔袭中,歼-20S可提前对敌方空情进行扫描,对前线战机、无人机实时引导火力资源。其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公里,组网模式下甚至可以覆盖更大范围,形成多层次、低延迟的空战指挥网络。这意味着,歼-20S不仅能自成体系执行作战任务,更可以提升整个编队的作战效率,其“半预警机+半战斗机+无人机指挥官”的复合身份,赋予了空军前所未有的战场塑造能力。

    ▲“午夜重锤”行动

    2025年6月,以色列空军和美国空军对伊朗本土发动了代号为“午夜重锤”的空袭行动,出动了超过200架次作战飞机、1000余次打击任务,精准摧毁了多个伊朗核设施、导弹库与防空阵地。此次行动虽在战术上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其体系依然存在两大短板:一是对情报依赖度过高;二是隐身战机数量有限,难以构建完整的“穿透-打击-掩护”体系。

    而中国空军则正在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不依赖间谍情报,而依靠“数据驱动+感知融合”的智能化平台。以歼-20S为指挥核心,搭配歼-20、歼-16、歼-35、空警-3000及无人机群,构建起一个“空、天、地一体”的作战网络。其作战思路是多机种、多平台协同,通过隐身突防、远距打击、电子压制与指挥中枢联动实现“体系压制”。这种思维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突袭破坏,而是实现体系化摧毁与制空权剥夺的闭环打击。

    ▲歼-20编队

    在模拟高强度对抗环境下,歼-20S的任务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系突击“指挥中枢”:通过高空高速突防,在敌方纵深引导远程打击平台打击指挥节点、预警雷达与通讯中心,实现“瘫痪式打击”。无人机中继与控制:通过对“攻击-11”与“飞鸿-97A”的指挥,实现“无声渗透打击”与“诱导敌防空暴露”的战术突破。电子压制配合歼-16D:配合电子战机实施前线干扰,对敌雷达、通信进行压制,使非隐身战机如歼-16、轰-6K在其后安全打击。高价值空中目标猎杀:利用高性能雷达锁定敌方加油机、预警机、战略轰炸机,实施远距拦截。自主空战决策与战术部署:借助AI与数据融合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实现“人机协同”的快速决策反应。

    ▲歼-20S指挥无人机

    以往战争中,平台性能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但在今天,平台的协同能力才是制胜核心。歼-20S代表的不是单一作战能力的提升,而是中国空军“从平台中心战向体系中心战”的跃升。它连接的是整个数据网络、火力链条、感知节点和智能算法,在战场上起到“枢纽+放大器”的双重作用。

    未来在远海联合作战中,歼-20S将与歼-35舰载战机协同,对敌航母编队实施“空海隐身突击”;也将担任远程空袭中的“指控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流动与武器协同;甚至可在局部冲突中前出部署,与东风快递、红旗天网形成“空地一体打击”闭环。

    ▲全球首款5.5代机歼-20S

    歼-20S的亮相,不仅是中国空军装备体系成熟的象征,更是战法升级与理念革新的体现。从单兵突破到编队打击,从隐身制空到多维指挥,它正逐步成为“未来战争”的引领者。在未来的天空中,它不仅将成为歼-20家族的强力补充,更将以其“空中指挥官”的身份,重塑中国空军的战斗方式,并最终成为支撑中国“战略空军”转型的关键支点。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