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女性产后坐月子麻油鸡什么时候吃 中医师揭四周黄金调养法

    中医师周宗翰说,产后3至4周,经确认恶露已净、生产伤口已愈合后,才适合以热补为主,此时可开始吃含酒及麻油较多的料理。(本报数据照片)

    现代人孩子生到少,每个孩子都是宝贝,但女性生产后的调养也不能轻忽。应把握产后4到6周坐月子
的时间,由于女性怀孕时,身体变化剧烈,生产后逐渐恢复原本的状态,因怀孕长大的子宫会变回原本的大小,这个过程大约需要6至8周,临床上称作产褥期,台湾中医师周宗翰说,调养重点在使恶露顺利排出及子宫复旧,而泌乳与其他脏腑的调养也须兼顾,一般常说的「坐月子」就是指这个恢复过程。

    周宗翰说,产后体质大多属于虚和瘀。生产过程中妈妈经历极大的生理变化,因此,需把握产后的黄金调理期让身体回到最佳状态。此时可运用中医治疗的优势,针对体质给予阶段性的调养,加速复原。产后的生理变化一般分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配合不同的中药调理,循序渐进地帮助气血达到平衡。

    第一阶段为产后第1周,
产后一周以化瘀为主,为祛瘀生新、促乳汁分泌,常见以生化汤为底,并依体质加减方药,帮助子宫收缩及排出恶露,达到化瘀血而后生新血的效果。若产妇有哺乳的需求,可加入通乳的中药促进乳汁分泌,因泌乳激素在产后第3至8天的分泌最为旺盛,此时加入发奶中药,促奶效果最佳。

    生化汤,大多于自然产后24小时开始服用,而剖腹产则是在产后第3天后或有排气进食后开始服用,一般来说,生化汤不建议服用超过14天,需按照临床中医师评估后服药最为安全。
药膳食疗建议:以平补为准则,饮食宜清淡,如鱼汤、鸡汤、排骨汤等。

    第二阶段为产后第2周, 这时应益气健脾、补气养血。周宗翰说,化瘀后需改善多虚的状况,生产对女性来说是一大挑战,产后气血耗损多,可用健脾方式补养气血,增加食欲的同时,改善肠胃道的吸收功能,进而使体力恢复;另,要注意产后水肿的状况,若是有水分滞留的问题,在此时期也可用健脾利水的方式促进代谢,帮助水分排出。


    药膳食疗建议,产后2至3周可以逐渐增加偏温补的食材,于料理中适量加入麻油或酒,但不建议量太多。若妈妈本身属燥热体质,可用苦茶油代替麻油。



    第三阶段为产后第3周,
经过第2阶段的补养气血后,可逐步加入滋补肝肾的中药,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这时恶露已渐渐减少,是进补的好时机,可以借由此时期的中药调理,改善原先较虚弱的体质,如肠胃功能虚弱、经常感冒、经期不顺等。

    第四阶段是产后第4周,这时恶露已排干净或量已减少许多,调理适合以补肾气为主,以补气血强筋骨,防止腰酸骨松,一般情况下可用稍微温热的进补方式来强化体质,协助产后体力恢复并巩固疗效,同时减缓产后常见的落发、腰酸疲倦、骨松等现象。


    药膳食疗建议,产后3至4周,确认恶露已净、生产伤口已愈合后,适合以热补为主,此时可开始吃含酒及麻油较多的料理,例如麻油鸡、烧酒鸡等。若补过头有上火的症状,如口干、失眠、烦躁易怒、便秘等,建议先减少热补食材,以平补为主。

    周宗翰说,此四阶段为一般体质的产后调补,若有哺乳需求,从第一阶段加入的通乳、发奶类中药可以持续留在产后调养的每个阶段,帮助妈妈乳汁分泌,顺利哺乳。需注意的是坐月子期间若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胃不适等异常情况,务必寻求中西医师的协助,调整处方以缓解症状。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