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颜星悦 实习记者/徐岑 周妍编辑/宋建华
收到停止手术通知的钱康的婆婆
辗转浙江、江苏多家医院,排队等待20多天后,周晓终于为患病七年的父亲签下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的手术同意书。这张被病患家属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的同意书,承载着他想让父亲重新认识家人的希望。然而,就在手术前夕,国家卫健委7月8日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叫停了该项手术。
在贵州,杨怡岚的父亲杨铜术后曾短暂认出女儿,让她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在呼和浩特,另一位患者的孙子却坦言,奶奶“和术前相比没什么变化”。这项源于一次临床意外发现、迅速在全国各地医院开展起来的手术,日前因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被按下“暂停键”。
正在进行的LVA手术
手术在等待中被叫停
6月23日,周晓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为父亲办理了入院手续。从5月开始,他辗转于浙江、江苏多家医院,在排队等待了20多天后,终于为父亲签下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的手术同意书。在病患及家属口中,这项手术被直接叫做了“阿尔茨海默病手术”。
手术定于6月27日,费用在五六万元左右,医生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周晓父亲做这个手术。“他们明明白白告诉我,这个手术是尝试,效果不能保证。”周晓说,尽管如此,为争取让父亲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丝机会,他愿意尝试。
周晓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已七年,今年初开始,病情加剧。父亲的双腿已无法正常用力,时常不受控制,只能坐轮椅出行,唯一认识的人就是母亲。在做检查时,老人“动来动去的定不下来”,周晓和母亲只好两人合力,才将父亲抱上CT检查台。
检查前后进行了近一个月,父亲的认知障碍成因符合手术标准,各项指标也没问题,签下手术同意书的那一刻,周晓如释重负,他和母亲都满怀期待。
然而没想到,6月26日,周晓收到医生通知,父亲前一天的化验指标有异常,显示父亲肺部有炎症。“医生跟我说明天的手术只能取消,建议先把肺炎治好,过两三个礼拜再手术。”
周晓觉得,可以等。
一个星期后的7月2日,医生的电话给周晓的等待彻底画上了句号。电话那头,医生告诉周晓,医院接到卫健委通知,该项手术被叫停。“我问医生那什么时候能再做,他说只能等通知。”周晓打电话给之前问过诊的南京医生,发现南京的LVA手术也被叫停了。
同样收到手术被叫停通知的还有湖南的钱康。7月1日,她收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生的微信,钱康婆婆原本安排在7月19日的LVA手术被取消了。
光是敲定手术排期,钱康一家等了一个多月。各种术前检查,已经花了1.3万元。在医院评估中,钱康的婆婆属于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交流有严重的障碍。
在周晓所在的病友群,来自各地的患者家属有几百人,7月2日群中刷屏的信息都在重复同一件事:LVA手术被叫停了。
7月3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部向深一度记者证实,医院目前已不开展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LVA手术。一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生向深一度记者透露,医院也收到了停止LVA手术的口头通知,据其了解,原因与手术效果不确定以及部分开展手术医院存在过度宣传有关。
7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通知称,此次禁止LVA手术主要是因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杭州求是医院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原理
缺乏足够论证的手术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张守字在接受深一度采访时介绍,医学界目前主流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原因是脑中代谢废物沉积,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内tau蛋白形成的纤维缠结等。这些废物在脑中的滞留,导致患者认知水平变低、性格发生变化。
在航空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宁看来,LVA手术的假设原理就是通过在颈部做一处小小的“改道”,充分发挥淋巴系统的作用,让脑中废物更快排出。“人体颈部有颈深淋巴,可以将它理解为废物传输的中转站,王宁解释,“LVA手术将颈部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让废物在涌入淋巴系统的拥堵路段前,直接改道进入更加通畅的静脉,缩短清理废物的路程。”
根据公开资料,LVA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等病症,此前从未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关联。LVA手术首次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源于一次意外的临床发现。
据王宁介绍,2018年杭州求是医院谢庆平团队为一名乳腺癌患者解决术后上肢水肿问题,对其开展了LVA手术,患者本身同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在完成LVA手术后,医生意外地发现患者的认知障碍症状有所改善。
2020年9月,杭州求是医院收治一名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这位患者身上探索性地开展了LVA手术。术后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已恢复基本认知水平。手术细节以及结果于2022年10月25日被发表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上。
此后,这场通过LVA手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医学探索,逐渐从杭州推广到江苏、黑龙江、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各家医院。到2025年,全国几乎所有省市都有开展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医院。
与此同时,针对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性的研究却很有限。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陆华在2023年初启动脑淋巴循环与阿尔兹海默病的基础研究,建立了首个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小鼠模型。团队在小鼠身上发现术后小鼠认知功能得到改善,但如果LVA手术出现细微差错,如吻合口狭窄,反而会加重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王宁所在的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自2025年2月起运用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累计完成100多例手术。王宁称,从患者家属及照料者反馈来看,术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的病例占总数的60-70%。目前,航空总医院也已停止开展这项手术。
王宁还表示,他也拒绝过超过20位要求做LVA手术的患者,因为LVA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痴呆类型,“首先,我们要通过PET/CT等检查确认患者的确是因为脑中毒性物质的沉积所引起认知障碍。”王宁解释道,进入手术室前,患者还需要检查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肺部和心脏也需全面检查。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还要通过血管超声确认血管是否堵塞,通过头部核磁排除肿瘤等其他病症,确定患者身体条件能够耐受全麻手术。
王宁特别注意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他指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对于术式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这些不规范的偏差也有可能造成手术的风险。
王宁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神经内外科对其认知也比较少。就目前接受手术的病例来看,部分患者在短期内的确存在改善,但手术的长期效果仍然不明确,尚未有足够数据论证。
杨铜手术百天后在家中剥玉米
仍在进行的LVA研究
杨怡岚的父亲杨铜,属于最早一批接受LVA手术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杨怡岚一直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父亲的术后恢复情况。
2024年9月30日,杨铜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LVA手术。术后,杨铜看着杨怡岚,重新认出了她。当时杨怡岚止不住激动,在她看来,是LVA手术让自己和父亲得以“再次见面”。
然而,术后第3天,杨怡岚把父亲接回家中,她发现手术的效果在渐渐减弱。术后第7天,杨铜又忘记了杨怡岚。杨怡岚也观察到父亲出现了术前没有的状况,比如小碎步、记忆力下降等,有变为重度的倾向。
杨铜的低谷期持续了约50天。此后杨铜的状况开始转好。术后第63天,杨铜能够大小便自理了。术后第100天,杨铜开始跟女儿一起去打篮球。家里日常给他分配了些小家务,剥玉米、摘豆角,他都能做。
如今,术后9个月过去,杨怡岚认为,手术至少给父亲按下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暂停键”,尽管父亲还是认不出自己,但父亲在日常行为表现上已让她感到欣慰。
而今年4月在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完成LVA手术的白丽,情况却没有出现好转。其孙子坦言,手术不及他的预期,他觉得奶奶和术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白丽的家人并没对手术抱太高期望,期望术后大小便能自理就行。但事实是,白丽生活依然不能自理,走路也依旧不稳。
在杨怡岚的社交媒体评论区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属们的留言也是莫衷一是:“有些改善”;“但不稳定,时好时坏”;“效果不大”;“我们应该是最后一批,不管有没有用,反正我努力了”。
确认LVA手术无法再做后,周晓把77岁的父亲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病房,转入镇上的卫生院,然后一直陪护着父亲。“其实想去做LVA手术的人,是真的没办法了才去做的。”周晓回忆,他遇到的医生都跟他说,术后只有50%-60%的概率父亲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但在那一刻,那个百分之五六十的概率,对我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接触过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王宁非常清楚家属们的这种迫切心情,“到了中重度之后,确实是没有任何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情况。”王宁说。
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几款注射药物包括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但它们都不适用于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症,药物费用也较高,以仑卡奈单抗为例,单个疗程需要花费18万到20万。
国家卫健委通知中也提到,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在停止LVA手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同时,要做好相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已有十余项注册的LVA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开展研究的医院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周晓、钱康、百丽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