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韩国反华集会为何集中爆发?李在明装聋作哑(组图)

    文 | 青茶

    前言

    最近,韩国明洞街头爆发大规模反华集会,示威者高喊歧视口号,矛头直指中国游客和中韩合作。

    面对这场风波,新总统李在明却选择沉默,令人不解。

    中方大使馆一句强硬表态,打乱了韩方计划,揭开了集会背后的真相。

    李在明的沉默,究竟是明智还是失策?

    反华集会为何集中爆发?

    2025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反华浪潮席卷韩国多个城市,尤其是在首尔、釜山和济州岛等中国游客聚集的核心区域。

    这些集会表面上打着“捍卫国家主权”的旗号,实则在内容上充斥着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口号,如“滚回中国”、“抵制中国人”、“封杀中企”等等。

    看似激进民众自发的示威,其实背后却是保守右翼势力精心编排的政治剧本。

    就在几天前,前总统尹锡悦因涉嫌滥权而再次被法院收押调查,这位曾以“强硬对华”著称的领导人,其政治基本盘——右翼、亲美阵营也因此陷入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全国性的反华情绪煽动运动被迅速发动,其“巧合”程度令人质疑。

    这不是第一次韩国政治势力利用“民族主义”来转移内部危机视线,2016年“萨德部署”时就已经有先例。

    事实上,这种反华浪潮之所以能够瞬间形成规模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媒体的高度集中与操控。

    右翼媒体在尹锡悦执政期间已构建起庞大的舆论矩阵,它们将中国塑造成“外部威胁”的惯用伎俩早已驾轻就熟。

    这一次,他们借用所谓“中国干涉韩国大选”的谣言,强行把民众对政治腐败的愤怒引导至外部敌人身上。

    这种策略背后还有美国的影子。

    美国白宫一边表态称“尊重韩国的自由选举”,另一边又悄悄散布“中国干涉选举”的论调,借此给李在明政府制造麻烦。

    这一招既能削弱中韩关系,又能防止韩国在中美之间走得太近,可谓一箭双雕。

    而李在明的“失声”其实也是政治算计。

    他太清楚,如果此时贸然表态,极有可能会被右翼势力打成“亲中卖国”,不但影响执政根基,还可能成为下一波政治清算的目标。

    在这样的夹缝中,他选择沉默,却也因此错失了先手。

    中方一句话打乱部署

    面对反华浪潮的扩散,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并未沉默。

    7月13日,中国大使馆以极其直接的语言向韩方提出严正交涉,明确要求“韩方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中国公民人身安全”。

    这一声明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一记外交重拳——直接点名、明确警告、毫不退让。

    中方的这句“人身安全必须保障”,不仅切中要害,更打在了韩方最不愿承认的软肋上。

    因为一旦外国游客在韩国境内遭遇人身侵害事件,不仅对韩国的国际形象构成重大打击,更可能影响其旅游经济与国际信任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方没有止步于外交抗议,还通过多个渠道发布了提醒公告,鼓励中国公民“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并在遭遇威胁时“记录、报警、向中国使馆求助”。

    这等于在国际上公开了韩国目前治安与社会管理的问题,也让外界看到韩国政府在面对极端民族主义浪潮时的无力。

    李在明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后,外交部迅速向警方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对集会的监控与执法”,但依旧未能阻止舆论对总统本人的批评风暴。

    不少韩国媒体也指出,李在明一方面标榜“实用外交”,强调修复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却在关键时刻“装聋作哑”,令人失望。

    事实上,李在明此前一直试图与中国建立稳定关系,强调韩国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战略代价。

    他甚至公开表示:“中国不仅是重要的贸易伙伴,更是影响朝鲜半岛稳定的关键力量。”

    但在面对挑战时却选择沉默,这种不一致行为直接动摇了中方对其“务实外交”立场的信任。

    中方在贺电中已明确表示,希望中韩能“继续携手推动关系发展”,但现在看来,李在明若不及时止暴制乱,不仅对国内失信,更可能对中方失去信用。

    这场看似“街头事件”的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对国家战略的严峻考验。

    美方火上浇油,韩国陷入困局

    在这一波反华风潮中,美国扮演的角色并不单纯。

    事实上,美方早已介入韩国政坛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的引导与干预愈发明显。

    在尹锡悦执政期间,美方大力支持其“印太战略”立场,推行中韩脱钩,并借机将韩国深度绑定于美日同盟之中。

    而现在,面对李在明的“务实路线”,美国却开始施压。

    7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韩国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理由是“韩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够坚定”。

    这一决定不仅给李在明政府在外交上制造了巨大压力,也让本已脆弱的韩美贸易关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美国在媒体上不断放风,称“中方对韩国大选存在间接影响力”,试图构建一个“中韩勾连”的政治叙事框架。

    这种言论在韩国保守派媒体上迅速扩散,加剧了国内对中国的不信任情绪。

    而右翼政客更是借机将李在明打为“亲中走狗”,为其政治清算预埋舆论伏笔。

    问题是,美国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为了韩国的发展,而是为了牵制中国。

    韩国在这个过程中充其量只是一个“棋子”。

    而一旦李在明政府看不清这一点,继续摇摆不定、不敢与中方公开站在理性合作立场,最终失去的不仅是中方的合作机会,更是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外交主动权。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过去数年内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半导体、矿产、消费品等领域的依存度极高。

    韩国电动汽车行业所需的稀土、钴、锂等关键原材料有超过80%来自中国。

    若中方决定采取反制措施,后果将极为严重。

    面对这一切,韩国必须做出战略选择:是继续玩弄“左右逢源”的政治投机,还是直面现实,回归理性外交。

    如果继续让民族主义掌控外交方向,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自毁前程。

    结语

    中韩关系走到今天,早已不是单纯的邻里往来,而是牵动整个东北亚格局的关键变量。

    韩国的每一步外交选择都不只是国内事务,更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命脉与地缘战略的走向。

    李在明以“务实外交”作为执政理念的旗帜,就必须在关键时刻表明立场,不能再用沉默搪塞现实。

    否则,中方不会一直容忍挑衅,经济报复、技术脱钩甚至旅游封锁都可能成为现实。

    到那时,真正受伤的不是某一位总统,而是整个韩国社会。

    从“反华集会”这场政治闹剧看出,民族主义不是挡箭牌,更不是外交的方向盘。

    唯有重归理性,清晰表达善意,才能在风雨变局中稳住脚下这块土地。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