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女婴出生10月竟长出“丁丁” 医生:怪她爹(组图)

    最近,瑞典某儿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一例发生在8年前的离奇病例。

    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女婴,每天都由父亲抱在怀中哄睡。几个月后,家人发现女婴下体发生异常——原本正常的器官逐渐变形,甚至长出了类似男性生殖器的结构??!!

    医生还特别提醒,这种婴幼儿性别逆转的情况在医学史上并不是孤例,诱发原因竟和父亲私下用药有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

    2017年,一对居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父母,在经历怀胎十月的期盼后,终于迎来了女儿的降生。

    (示意图)

    这对新手父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此前学习的知识,对女儿进行科学喂养,定期给女儿做婴儿抚触。

    父亲还会每天依照育儿手册的规定,让只穿尿布的女儿直接趴在自己裸露的胸膛上,感受彼此的心跳和体温,享受亲子时光带来亲密感和安抚效果。

    这种儿科医生大力推进的育儿法,本身有助于稳定婴儿体温、心率,不仅能增加免疫力,还能降低婴儿发生过敏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父母发现孩子的发育出现了大问题。

    孩子下体的女性特征在逐渐消失,更可怕的是,女婴看着还像是长出了类似男性生殖器的结构。

    眼看自己的女儿马上要变成儿子,父母又惊又怕,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在听完女婴的症状后,也表示闻所未闻,随后就召集儿科医生集体会诊。

    起初,大家都以为女婴可能是天生染色体异常,属于有双重性别特征的“双性人”。但离奇的是,女婴下体的外部特征仅仅类似男性,实质并没有完全具备男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示意图)

    医生们随后为女婴安排了一系列深入检查,结果发现其体内的雄性激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数倍,而这才是“性别逆转”的真凶。

    在进一步询问后他们得知,女婴的父亲当时正在使用雄性激素凝胶 —— 一种人工合成的男性激素类药物。

    (示意图)

    这种处方类药物常用于中老年男性改善精力不足、体虚乏力等问题,也就是俗称的 “男性更年期” 症状。病人在用药后,体内雄性激素在短时间内飙升。

    女婴趴在父亲胸口的举动,让她无意间接触并吸收了异常高剂量的雄性激素凝胶,体内激素指数紊乱,性别特征随后发生明显变化。

    (示意图)

    有了确切方向后,医生们开始针对性给女婴进行治疗,并且让父女俩减少肢体接触,女婴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平稳降低,身体特征也恢复正常。

    为此,医生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醒,随着使用激素疗法的父母逐渐增多,确诊“性别逆转”的儿科病例在近几年也多次发生。

    以广泛使用激素疗法的英国为例,报道称有多家研发雄性激素药物的公司,曾在英国国内大力宣传该疗法,声称能帮助30岁出头的男性改善疲劳,有利于肌肉生长和精力的增强。

    (示意图)

    英国国民医保体系数据显示,仅通过正规渠道使用该药物的男性就有8万人,这还不包括非正常渠道购入药物的人数。

    而现代医学早就证明,儿童在接触这种激素类药物后,会诱发性别发育异常,导致提前发育,不及时干预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为此,英国药监局要求雄性激素类药物的外包装上,必须在明显位置添加相关风险警告,提醒成人使用后要马上洗手,避免与儿童发生直接肌肤接触。

    (示意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体内也会通过卵巢和肾上腺产生少量雄性激素,会对生育、骨骼和肌肉健康产生影响,只是数量较少。因此,一些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服用的激素类药物,也同样含有雄性激素,应避免与儿童频繁接触。

    与此相对的是,英国就发生过男孩因接触母亲使用的女性激素药物,出现了胸部发育的情况。

    专业人士的这番科普,让网友们大呼震惊,一些新手家长更是又惊又怕,大家纷纷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样太蠢了吧,当爹的怎么能不考虑皮肤上的药物呢?绝了!”

    “父母使用的所有物品都可能被婴儿吸收。香水尤其有害,发胶等产品中的化学成分也会被婴幼儿吸入。”

    “《豪斯医生》某一集中有类似案例:一位父亲意外让孩子接触到他的睾酮药物,导致两个孩子出现各种青春期异常问题。这类药物的效力确实非常强劲。”

    “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我孩子身上,因为我丈夫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肌肤接触。”

    很难想象,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亲子互动,竟然会引发这么多问题。

    只能说,每一个写在药物外包装上的提醒,背后都可能有很多奇葩的经历吧… …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