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炎热,细菌、霉菌容易繁殖,增加食物变质腐败的风险,食物中毒等感染性肠胃炎患者也跟着增加。国泰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陈柏谚表示,夏季气候闷热潮湿,平均温度动辄超过30°C(86℉),是细菌与霉菌生长的最佳环境,而民众习惯将饭菜闷在锅中、水果切开后放在餐桌,都是保存大忌。
根据食品卫生相关研究,大部分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弧菌等,在30至40°C时生长迅速,当食物保存温度不当或超过2小时未冷藏,便容易滋生病原菌,导致食物中毒或肠胃炎。高温高湿的环境不仅加速食物腐败,特别是冰品、生食类食品,可能成为肠胃道疾病的高风险来源。
陈柏谚指出,许多家庭仍沿用「室温保存」的习惯,例如将饭菜放在电锅中、水果切开后放置厨房台面,这些动作在夏天尤为大忌。错误的保存方式不仅让食物口感变差,亦增加肠胃道疾病风险,尤其是年长者、幼童与免疫力低下族群,一吃就上吐下泻。
生食与冰品虽然消暑,但食物未彻底加热可能把细菌吃下肚,发生食物中毒。陈柏谚说,生鱼片、寿司、凉面、水果沙拉、手摇饮料与剉冰等,都是夏日清凉解热的首选,但这些食品在生产与保存过程中,若稍有不慎,极易成为肠胃道感染的根源。
根据卫福部统计,台湾每年夏季食物中毒通报事件中,超过3成与生食类食品有关。生食类食品未经加热处理或处理不当,容易夹带细菌、寄生虫或病毒;以海鲜为例,可能被肠炎弧菌、李斯特菌或肝炎病毒污染。沙拉蔬菜可能残留农药或寄生虫卵,例如梨形鞭毛虫;生鸡蛋的沙门氏菌感染风险高。
冰品与冷饮进入口腔后,会快速通过食道进入胃部使其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部分人饮用冰品后会感到胃痛、腹胀或腹泻,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者。此外,冰块来源不明或制冰水源被细菌污染,常见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孳生让冰品变「毒品」。
夏季是肠胃道疾病的高峰期,陈柏谚提醒,维护肠胃健康需从「饮食选择」、「保存方式」与「个人卫生」三方面着手:
饮食选择:减少生食海鲜、生鸡蛋或未煮熟肉类的摄取;沙拉尽量现切现吃,避免隔餐食用。
保存方式:剩菜剩饭应于2小时内冷藏,食物回温后需完全加热,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0°C;定期清洁冰箱,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个人卫生:饮食前后确实洗手、切菜板与刀具分开处理生熟食、定期消毒厨房设备与保存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