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歼-20无声穿越对马海峡 年底将突破400架(组图)

    近日,央视军事首次公开报道,我军歼-20隐身战斗机已飞越对马海峡,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对马海峡位于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堪称日韩军事联系的“生命线”。解放军歼-20在该地区的现身,意味着我军在隐身渗透与远程打击能力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而日韩方面对此毫无察觉,更揭示了歼-20在隐身技术上的领先水平。

    ▲央视官宣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歼-20首次执行远洋隐身任务。早在几年前,歼-20便曾飞越巴士海峡,此次飞越对马海峡,则进一步凸显出歼-20“全向隐身”的真实实力。日韩虽早已部署美制F-35A/B以及多种反隐身雷达系统,但对这次行动毫无反应,可见歼-20在雷达频段吸收、红外特征控制、电磁压制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对于解放军来说,这样的行动并不仅仅是秀肌肉,更是对战时打击链条的一次“实战演练”。一旦冲突爆发,歼-20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踹门任务”——无声无息地摧毁敌方防空雷达、通信枢纽、指挥中心,为后续战机群打开空中通道。而面对日本的12式岸舰导弹系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NMESIS岸基平台,歼-20也具备精准猎杀能力,确保中国海军战舰编队顺利穿越第一岛链。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歼-20的大规模列装已成为解放军空军战略升级的核心。据央视报道,南部战区、北部战区已全面完成歼-20换装,东部战区则早已实现3个旅全员接装,标志着歼-20已从“尖刀”转型为“主力”。


    ▲歼-20

    有美媒报道称,目前中国已列装超300架歼-20,到2025年预计将突破400架。作为对比,美军现役F-22不过120架,且生产线早已关闭。而F-35虽然产量较大,但全球范围内“供货不足+故障频发”的困境已不容忽视,远远难以维持美军所谓“空天优势”的神话。

    更令人震惊的是,歼-20的年产速度已经达到了“令人恐惧的规模”。据分析,成飞已具备2-4条歼-20生产线,年产量高达120架以上。这是什么概念?等于美军F-35三型全年产量的80%以上,且全部自用,不依赖出口订单维持生产线,这种“全内循环”的军工能力,美欧目前完全无法企及。

    与此同时,沈飞也已基本停止部分机型的产线,集中资源生产歼-35等新一代隐身舰载机。多方信息显示,中国正在同时推进至少两款六代机计划,其中包括空军版本的重型六代机歼-36与疑似海军型的舰载六代机的歼-50。这意味着,中国在第五代战斗机尚未达到极限时,已将研发重心投向第六代空天作战力量。

    ▲不同型号的歼-20齐聚一堂

    而这背后,是我国航空工业从设计、试飞、生产、服役、保障全链条体系化能力的集中体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NGAD六代机项目一再跳票,2024年原定亮相的样机如今仍停留在保密阶段。即便美方再加码预算,想要在2030年前形成战力,也面临产业链成本高企、项目分歧严重等现实难题。

    可以说,歼-20的成功不仅是一个型号的胜利,而是中国在隐身战斗机领域实现“体系化突围”的缩影。从东部战区的岛链压制,到南部战区的远洋投送,从北部战区的防空反隐身任务,到未来西部战区的高原空战保障,歼-20已实现全战区部署,真正做到了“隐身平权”。

    除了技术优势与数量压制外,歼-20在装备策略上也体现出高度成熟的作战理念——不再依赖少数“王牌部队”,而是以标准化、规模化、多节点、高冗余的体系作战方式,将隐身机打造成“常态化突击力量”,这远比个别性能指标更具战略意义。


    ▲对马海峡


    在对马海峡这一战略节点上,歼-20的现身无疑向日韩和美军发出了明确信号:中国已具备深入其本土防区、精准摧毁关键节点的能力。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歼-35舰载机成军、六代机步入战场,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的协同突防能力将再次跃升。

    放眼亚太,中国的隐身战斗机数量已超过日韩与驻日美军隐身战机总和。战区一级“人人有歼-20”的局面正在形成,而美军却仍在为F-35发动机可靠性和NGAD预算争吵不休。中国空军正在以“可怕的速度”重塑亚太天空的力量对比,下一个十年,谁才是真正的空中主宰,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