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sia Index》7月30日发布消息称,巴基斯坦空军在之前的五七空战中,短时间内实现了对40架印度战机的电子信号锁定。
巴基斯坦具备在战术层面将这些战机逐一摧毁的能力,但出于避免冲突全面升级、让南亚局势陷入失控的考虑,巴方最终只选择击落了6架。
这类表述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五七空战发生之后,巴基斯坦前外交部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就曾透露:巴空军当时锁定了大约20架印度战机,但只对其中6架采取了火力打击。
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国防部长胡瓦贾·阿西夫则在采访中透露,当时巴空军锁定了10架印度战机,最终击落5架。
他表示,如果击落更多,整个印度都会陷入哀悼。
虽然各个版本提供的数量存在出入,但共同的逻辑是一样的,即巴基斯坦空军拥有远超已展示出的打击能力,只是没有选择把事情闹大,以显示克制与威慑兼具的战略姿态。

(巴基斯坦战机)
那么,哪个版本更接近事实呢?
首先需要明确,锁定并不等于必然击落。
在空战中,雷达锁定目标,意味着战机已经捕捉到敌机的电子特征并进入导弹发射参数范围,但能否最终击落,还要取决于目标的规避机动、电子干扰强度、导弹性能以及射击时机。
现代中距空空导弹如中国的PL‑15、美国的AIM‑120D,在理想条件下的单发命中率可达到 40%—60%,但实战环境往往因强烈电子战与复杂机动而下降到30%—40%。
据此推算,击落6架敌机,至少需要锁定并发射导弹攻击15—20架目标。
这与前外交部长比拉瓦尔所说的锁定约20架、击落6架较为吻合,符合实战规律。
相比之下,防长的锁定10架、击落5架意味着命中率高达 50%,也不是不可能,但已经接近理论极限。
至于锁定40架,属于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毕竟要在有限空域内同时稳定锁定40架敌机,需要庞大的雷达网络与空中预警机支援,而巴基斯坦空军当时的出动规模与地面雷达布局,恐怕难以支撑。
综合来看,最可信的版本是锁定约20架,击落6架。

(J-10)
从这场冲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空战思维在巴基斯坦空军作战中的投射。
中国长期强调体系制胜,而不是单机作战。
巴基斯坦空军使用的J‑10C战机,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再加上预警机和数据链支撑,实现了战场态势的高度透明与多目标并行锁定。
巴基斯坦没有依赖近距离格斗,而是在超视距阶段就使用先进导弹实施打击,充分体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杀伤的原则。
这种作战思路让印军的机动性与格斗优势难以发挥。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电子战与制信息权,如果连装备电子干扰吊舱的阵风和苏‑30MKI都难以摆脱锁定,说明巴方在电磁压制和抗干扰能力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这正是中国航电与电子战技术全面移植的结果。
而且巴方展现出的战略克制,也与中方的思想一脉相承。
可以说,巴基斯坦这次的表现,是中国空战思想的一次成功实战验证,不只是彰显了技术优势,也展现出了战略智慧,打疼了印度,但避免了战争长时间持续下去。

(印度空军)
相较之下,印度空军的问题则暴露无遗。
最明显的就是,态势感知不足。尽管印度拥有预警机,但数量有限,无法形成全覆盖,而且还不配套,导致印军在战场感知上落于下风。
再者,印度空军电子战与航电整合薄弱,由于战机来源复杂,配套航电和电子战系统各异,无法统一协同作战,导致整体抗干扰能力不足。
还有就是远距导弹太弱,印度现役的R‑77和MICA导弹,在射程与抗干扰能力上落后于巴方装备的PL‑15,使其在超视距对抗中处于天然劣势。
整体来看的话,印度空军训练与战术思维,也明显落后。
印度飞行员习惯于单机或小规模格斗训练,缺乏大规模体系化电子战环境下的实战演练,难以应对多目标同时锁定的复杂局面。

(J-35)
这意味着,即便印巴再爆发一次大规模空战,印度还是会遭遇类似的结局。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结构性短板并非短期内可弥补。
印度自主研发的AMCA第五代隐身战机预计在2035年前难以形成战斗力,而巴基斯坦已计划引进更多隐身战机和新一代导弹,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此外,印度还面临技术与供给链困境,航电、导弹与无人机系统高度依赖外国供应,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整合难题,难以形成统一体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无解的,一直都是万国牌,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统一了。
至于训练的问题,一方面,印度飞行员的训练模式尚未全面转型为体系化作战,战术文化的落后依然导致其难以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对手抗衡;另一方面则是条件不允许,装备都是拼夕夕凑的,想训练体系化作战,也没那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