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年入骤减$6万! 多伦多相差30岁”老夫少妻”考虑回国养老! 专家摇头

    在多伦多生活51年的詹姆斯(James)和亚裔妻子阮(Nguyen)原本无忧无虑,直到一场政策变动,让他们的人生计划被彻底打乱。失业、养老金、跨国搬迁、30岁年龄差…这对跨国夫妻,正面临一场关乎余生的大抉择。

    从年入6万到失业,搬回越南成选项?

    詹姆斯72岁,阮46岁,两人结婚7年。阮在多伦多担任大学讲师,年薪6万加元。

    然而,一切在联邦政府大幅削减国际学生签证数量后发生了改变:阮因裁员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每年6万加元的收入。全家收入骤减。

    如今,这对夫妻正在考虑是否搬回阮的家乡——越南,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他们相信靠詹姆斯的退休储蓄和养老金在那里可以更舒适地生活。

    图源:Gigi Suhanic/National Post photo illustration

    詹姆斯(自主管理投资者)的财务状况:

    储蓄 40 万加元,其中 20 万是高增长股票,14 万分散在免税储蓄账户(TFSA)和注册退休收入基金(RRIF)中。还有 6 万加元在投资交易账户。

    • 雇主退休基金20万(跟随S&P 500)
    • 每月收入:约4,470加元(CPP+OAS+养老金+RRIF提取)
    • 每月支出:约4,291加元(包括2,000 租金+741人寿、疾病保险)

    阮的存款约为4万加元。

    詹姆斯盘算:“我们可以用 16 万到 18 万在胡志明市买一套两居室公寓。”

    但他们更希望留在多伦多,但前提是这些储蓄能继续增长,并能保证阮在詹姆斯去世后仍然有体面的生活。

    他们还面临一系列问题:搬到越南后,詹姆斯的加拿大养老金(CPP)、老年金(OAS)和雇主养老金会怎样?是否会面临非居民预扣税?需要缴多少?他们买的人寿保险在越南还有效吗?

    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詹姆斯也在想是否该从增长型股票转向分红股:“我不希望资产贬值。我每年从RRIF提取大约6%,希望资本能至少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这样10年或20 后我去世时,留给我妻子的资产还能维持。”

    专家:看似生活成本更低,实则风险重重

    渥太华退休规划师Eliott Einarson 示,搬去越南生活成本更低,这确实有吸引力,但未必能解决他们的财务问题。

    “第一步是请跨境税务专家确认搬到海外后的收入税率,以及是否会损失 OAS 等福利,”Einarson说。“了解这些后,再做退休计划,才能评估不同方案的财务影响。”

    他建议詹姆斯向自己RRIF所在的金融机构或保险顾问申请详细的退休规划,并确认长期护理保险是否在海外有效、海外护理设施条件如何。

    Einarson还提醒了更多风险:搬出加拿大可能失去的医疗和社会服务福利、税率变化、养老金换汇的汇率风险,以及搬迁本身的成本。他提出关键问题:“如果詹姆斯出事,CPP和养老金减少甚至取消,阮的未来怎么办?”

    卖掉投资去越南买房,真的划算吗?

    乍一看,去越南生活似乎便宜,但这对夫妻在加拿大没有房产可卖来补贴购房。如果他们在越南花16万到18万买公寓,几乎要用掉所有非注册投资和存款。

    Einarson说:“这样一来,詹姆斯只剩下27万加元的注册投资可以提取,加上雇主养老金和CPP,税前月收入约3,800加元。”

    他提醒,必须考虑“万一”场景:如果RRIF投资表现不佳?如果随着年龄增长,RRIF强制提取比例提高而资金耗尽,留不下任何资产给阮怎么办?如果他们用掉其他资本买房,遇到紧急支出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两人相差近30岁,詹姆斯去世后,阮可能还有30到50年的退休生活需要依靠这些收入。而一旦阮不在加拿大工作,她将失去继续累积CPP的机会,也可能丧失未来领取OAS的资格。

    留在多伦多,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Einarson认为留在多伦多可能是最稳妥的方案。两人月支出约4,300加元,而詹姆斯月收入4,470加元,“如果留在加拿大,可以把TFSA和非注册资金继续投资,用阮的4万加元存款补短缺,直到她找到工作。”

    不过,他也提醒詹姆斯降低期望:“想在取出6%收益的同时,还让资产每年复合增长12%,并降低风险,这目标可能不现实。转向分红股可以增加稳定性,但应该只是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

    Einarson还建议詹姆斯利用非注册账户和TFSA来对冲RRIF最低提取比例不断上升的影响,并每年有余钱时优先补充TFSA。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在高成本的多伦多苦撑,还是去低成本国家养老?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