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HR口中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吗?那个被无数 LinkedIn 帖子和企业文化挂在嘴边的“美好词汇”?
如今,它被无情宣判死亡。
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公司也不再掩饰这一点,反而在招聘广告里直接表明:我们要的是拼命三郎!
他们公开兜售的是竞争、牺牲和专注。而对于员工来说,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新的职场常态。

图源:51记者拍摄
加班成为常态:不拼=出局
过去,企业至少还会在台面上喊“平衡”。现在,他们直接撕掉伪装。例如吗,Shopify、Solace和Rilla等公司都在公开招聘里强调:长时间工作是常态,平衡不是。
Rilla的招聘广告上写着:“我们没有严格的工作政策,但我们倾向于每周工作60到80小时。”企业文化更直接:在纽约工作的员工可以获得租房补贴,以便住在办公室附近。其CEO已经连续8年没有休过假。
Shopify曾经宣扬“工作与生活平衡”,如今也在找能“跟上高压节奏”的产品经理。
Solace这个医疗平台更加直白:“如果你想要工作–生活平衡,这里不适合你。”
这类招聘广告直接筛选了人群——他们只要把高强度工作当作日常的员工。
至于科技巨头?Google、Microsoft、Amazon和Meta也不再玩“灵活办公”的温柔牌,纷纷强制员工返回办公室,并期望员工的工作时间远超“朝9晚6”。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甚至公开表示:“每周工作60小时,是生产力的最佳区间。”
在各行各业,英伟达CEO黄仁勋也说自己每周工作7天,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生活”界限,并直接将英伟达冲到4.2万亿美元市值归功于这种工作习惯。
为什么公司敢这样?答案很残酷
在加拿大,这类招聘广告可能触及《就业标准法》中对最长工作周和加班薪资的规定,无论员工是否“自愿”。即便是自愿的员工,也未必能长期承受这样的强度;雇主若提出这类要求,也面临残障索赔甚至因精神或身体崩溃而被指控疏忽的风险。
同时,还有社交媒体的舆论反噬,甚至可能遭到现任或前任员工的公开指责。
这些招聘信息筛选了他们想要招募的人。他们想要的是那些将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视为日常惯例的员工。
然而,回报远超这些风险,包括拥有一支更敬业、更高绩效的员工队伍,从而能用更少的员工创造更多的产出。这些招聘广告筛选掉了那些没有准备好迎接挑战的人,这样公司就可以避免日后的解雇麻烦。
而且,这些企业文化所带来的高绩效表现也使其客户有目共睹,从而创造了营销优势。但将这些要求和文化直接列在招聘信息中,本身就是对任何基于过度工作或不合理工作条件而提出的“变相解雇”索赔的一种辩护。这一点应该通过职位描述、绩效计划、年度评估和内部备忘录来加以强化。公司必须能够证明他们是透明的,并已披露了他们的期望。
如今的雇主已经“不装了”,你会接受每周60–80小时的工作来换取“高薪+高位”吗?还是宁愿保住生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