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公布歼-15D最新进展之后,美国“The War Zone”网站针对歼-15D系列的发展过程,简单点评了中国舰载电子战机取得的成就——“无声中超越了EA-18G”。
▲继去年滑跃版歼-15DH问世后,弹射版歼-15DT也登场了
文章认为,早在2016年前后,中国海军就开始筹备发展电子战机,基于歼-16D的成熟经验,最终出现的成品就是歼-15DH。作为全球唯一一款,为滑跃航母准备的电子战机,歼-15DH最大的不足,就是受起飞重量限制,只能在翼下挂载两个电子干扰吊舱,相比正常水平缩水一半。最新出现的歼-15DT,则是为满足福建舰电磁弹射需求的改进型号。其技术特征和歼-15DH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将滑跃版本为节省重量而调整的部分设备,恢复到正常水平。
▲歼-15DH在陆上起飞时才能达到满配效果
在起飞重量基本不受限制之后,电子干扰吊舱性能、机载天线/雷达/航电布局,将直接决定电子战机的战斗力。这个领域早年国内表现一直不佳,但印巴空战彻底扭转了这一传统印象。5月7日凌晨的空战中,印度S-400其实发现了来袭的霹雳-15E(暂时无法确认是否发现歼-10CE),但在巴基斯坦电子战机的干扰下,无法将空情信息传输给“阵风”,以至于后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击落。相比之下,苏-30MKI虽然整体水平更落后,但两名飞行员却成功跳伞了(目前并不清楚究竟是得到了S-400信息,还是机载预警系统生效,抑或是庞大机身留出了反应时间)。
▲苏-30MKI落后归落后,飞行员却活下来了
这种“对手乱成一团糟”,而“己方毫不受影响”,单方面透明的战场环境,是理论上电子战机的最优表现形式。考虑到巴基斯坦的电子对抗体系,是建立在中航工业援助升级的“猎鹰”,以及部分强化电子干扰的歼-10CE(4月末印度四架“阵风”被歼-10CE锁定,就是因为歼-10CE本身的电子战水平大幅超过“阵风”)基础上,软硬件均拉满配置,更拥有歼-16D、歼-15D两款先进专用电子战机的中国海空军,争夺电磁战场的能力可想而知。
▲歼-16D是国产专用电子战机的开山之作
美国在电子战领域的水平,倒是没有堕落到和欧洲差不多的水平,但EA-18G确实有点老了。这款舰载电子战机在2009年就开始服役(那一年歼-15才刚刚首飞),之后历经近20年风霜,始终没有大规模升级,在这个电子设备日新月异,隔几年就升级一代的情况下,水平可想而知。美国海军并不像美国空军反应那么迟钝,其规划是用信息化水平出众,电子对抗系统不俗的F-35C,取代EA-18G的部分价值,形成“舰载机都是小型电子战机”的理想局面。
▲EA-18G已经落伍了
这应该说是现阶段最务实的选择,但其没想到中国海军在打造舰载机群时,是真的不惜成本。先是歼-15T搭载了极其昂贵,连歼-16都没用上的态势感知套件,坐实了全球最强四代半的称号。歼-35则站在歼-20的肩膀上,刚量产就将雷达、航电和光电配置拉满,F-35C在隐身性能明显逊色的情况下,引以为傲的信息作战水平实际被拉开些许差距(主要是稀土短缺导致硬件升级幅度太慢)。如今歼-15DT又完成整合,算上同样开始量产,不逊美军E-2D的空警-600,整个体系的战斗力确实达到全球巅峰。
▲F-35C并未实现规划的辉煌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只完成了舰载机硬件建设,缺乏航母和飞行甲板运作经验。“The War Zone”网站就这一点认为,如果美国海军不能抓住中国海军成长的间隙,将历史经验转变成真正的战斗力差距,被追上是很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