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生史同学(Jessie Shi)收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录取通知的那一刻,真的激动到哭了。那是一个她无数次幻想过的场景。但没想到,等到毕业拿到学位之后,她却开始犹豫,这份曾经梦寐以求的经历到底该不该写进简历……
在常春藤的校园里,史同学曾经笃信,名校光环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轻松打开职场的大门。然而现实却狠狠泼了她一盆冷水:一次次的拒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让她摸不着头脑。本来以为申请的每一份工作都能稳稳拿下,结果却是接连碰壁,这种落差让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挫败感。
那一刻,她才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努力了这么久,走进了别人眼中“成功的殿堂”,却依然无法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她意识到,名校的教育并不等于社会竞争力,更不能直接替你搞定人生的下一步。课堂的内容、作业的训练和现实世界的需求之间,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无缝衔接。
读研的时候,史同学原本以为哥大是学习新闻的最佳去处,可以系统掌握新闻行业需要的各种技能。但很快她发现,这个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完全满足她的期待,尤其是在数字化技能方面的欠缺让她感到吃惊。如今的媒体环境变化非常快,记者早已不仅仅是会写稿子的人,还需要掌握音频制作、视频拍摄与剪辑、数据分析等全套多媒体能力。
然而,在哥大那九个月的学习中,她被迫只能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她选了自己最熟悉的纸媒方向,但这也意味着她对音频和视频的制作几乎一无所知。这种单一化的训练,让她在毕业求职时明显处于劣势——很多岗位都要求“一专多能”,能在不同媒介之间灵活切换。直到后来学校才改变政策,允许学生多方向学习。
在一个特别看重名校的文化里,家里出个常春藤毕业生很容易被捧成“明星”。史同学也不例外。父母在朋友圈晒出她的毕业照,配上长长的文字讲述她的奋斗历程,瞬间收获了几百个赞和无数祝贺的留言。爷爷奶奶见到熟人就会骄傲地说孙女去了哥大,妈妈的同事也纷纷请她吃饭,希望她能给自家孩子传授“冲击常春藤”的秘诀。那段时间,她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与被认可的幸福感。
可正因为如此,每一次求职失败都像是在众人面前被当场打脸。每当收到拒信,她都会想起亲友们的殷切期望,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常春藤毕业生”的标准,好像辜负了所有人的信任。一次次的挫折积累下来,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失败的常春藤学生”,这种心理负担让她一度很难鼓起勇气继续找工作。
后来,史同学慢慢明白,如果继续困在这种情绪里,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她必须补上技能短板,主动去适应行业的变化。于是,她开始疯狂自学,把终身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她每天都会浏览行业新闻和专业网站,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报名各种线上线下课程,学习视频剪辑、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运营等技能;参加新闻行业协会举办的培训,结识不同领域的同行;甚至花整晚时间看新闻制作工具的教程视频,一遍遍反复练习。
功夫没白费。随着技能的不断积累,很快她先后收到了纽约和全美新闻机构的offer。在新工作中,她不仅负责撰写和编辑新闻,还能利用数据分析读者行为、优化标题、设计更吸引人的社交媒体内容,这些都帮助媒体在短时间内涨粉和提升阅读量。
史同学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很现实的提醒:名校学历确实能在起点上帮你打开一些门,但如果技能、思维和适应力跟不上,门开了也进不去。社会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仅仅是挂着光环的人。
真正能让人在职场立得住脚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不是挂在简历上的名校头衔。常春藤的学位不是终点,对史同学来说,她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